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是2008年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辜堪生。

圖書信息

書名:中國傳統文化概論

編號:502478

ISBN:9787811380743[十位:7811380749]

作者:辜堪生

出版社: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頁數:261

定價:28.80 元

參考重量:0.372Kg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主要內容:當今世界,“文化力”愈來愈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我們一方面要吸納世界各民族的先進文化,另一方面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側重從思想文化方面對中國傳統文化作簡明扼要的介紹和評價,幫助讀者了解並吸取中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崇尚和平等民族精神,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作出貢獻。

編輯推薦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財經院校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系列教材。

作者簡介

辜堪生,男,四川眉山人,1949年生,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四川省教育廳“兩課”優秀教師(1997);西南財經大學“教學名師”(2008);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委員會理事;四川省社會主義社會辯證法學會副會長;四川省高校馬克思主義原理教研會常務副會長;四川省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常務理事;四川省倫理學會常務理事。

先後在《哲學動態》、《江漢論壇》、《人文雜誌》、《毛澤東思想研究》、《中國教育報》、《社會科學研究》、《天府新論》、《道德與文明》、《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四川大學學報》、《河北大學學報》、《西南師範大學學報》、《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等全國二十多家報刊發表論文90餘篇。

主編、合著有《周公評傳》、《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階級基礎民眾基礎研究》、《全球化歷史進程與中國共產黨歷史方位研究》等學術著作10部;主編、副主編研究生教材1部、本科生教材3部、教參3部。獲四川省人民政府“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3項:南充市人民政府“優秀社科成果獎”一、二等獎各1項,三等獎3項;四川省社科聯“優秀成果獎”1項;四川省教委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西南財經大學優秀科研成果獎2項,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

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概說“文化”和“文明”

1.2 何謂“文化”

1.3 中國傳統文化

1.4 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簡要歷程

第2章 中國傳統文化生存發展的自然地理環境

2.1 人類文化與自然地理環境之關係

2.2 人類文化產生、形成及發展變化的地理環境因素

2.3 中國傳統文化的地理環境因素及其文化特徵

2.4 農耕地理環境支配下的中國“天下中心”觀

2.5 古代農耕地區與遊牧地區的文化差異與文化融合

第3章 弘揚主體精神的儒家

3.1 周文化與儒家文化的緣起

3.2 孔子、孟子與儒家文化的產生

3.3 宋明理學與儒家文化的發展

第4章 崇尚自然無為的道家

4.1 老子:道家文化的創始人

4.2 莊子:道家文化的繼承者與傳播者

4.3 黃老之學:道家文化的新形態

4.4 魏晉玄學與儒道合流

4.5 道教的產生與特點

第5章 主張超塵絕俗的佛家

5.1 佛教的產生、傳播及三藏佛典的形成

5.2 佛教的基本教義

5.3 佛教的宇宙哲學觀

5.4 佛教傳人中國及其演變發展

5.5 佛教與中國古代社會政治

5.6 禪宗——中國化佛教的典型

5.7 佛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大影響

5.8 中國佛教四大菩薩與四大名山

第6章 宣揚兼愛的墨家與強調功利的法家

6.1 宣揚兼愛的墨家

6.2 強調功利的法家

第7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格追求

7.1 追求“修齊治平”的儒家“君子人格”

7.2 追求“清靜無為”的道家“隱士人格”

7.3 追求“建功立業”的法家“英雄人格”

7.4 追求“超塵絕俗”的佛家“隨緣人格”

第8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系統

8.1 人生價值觀

8.2 自然價值觀

8.3 道德價值觀

8.4 經濟價值觀

8.5 審美價值觀

第9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

9.1 兼容並包性

9.2 非宗教性

9.3 泛道德性

9.4 內傾性

9.5 鄉土性

第10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10.1 天人合一

10.2 自強不息

10.3 貴和持中

10.4 平均平等

10.5 人本主義

10.6 憂患意識

10.7 達觀自信

10.8 求是務實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第1章 導論

在綿亘數千年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貫穿著一種非同凡響的精神內質:在我國廣袤的領土上無論何人,在其身上都顯示出一種共同的,與社會生活相融合,且互相影響的文化精神。這共同的文化精神形成了我們優良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行為出自下列七種因素之一:機會、本性、強制、習慣、理性、希望和熱情。其實,人之所以作出某一行為主要依其“文化指令”,而“文化指令”主要是人在後天的培養、環境的薰陶下錘鍊積累而來的。

今天,我們學習和研究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助於我們更加準確地、深刻地認識已有的優秀文化,認識我們的民族。正如古希臘人在阿波羅神廟前鐫刻的至理名言:“人啊!認識你自己。”不管是個人還是社會,也不管是對於科學還是學說,自我反省都是必需的。通過反省可以總結經驗教訓、解放思想、獲得新的發展。改革開放給各民族開闢了相互交流、不斷拓展的廣闊道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文化應以怎樣的姿態同其他民族文化進行合作與交流,我們應以怎樣的姿態把握自己、表現自己,是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真切地把握住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徵,較之把握其皮毛等表層問題要困難得多。不過,民族的不同,致使反映其民族精神的傳統文化也各有差異。我們之所以能從普通入的行為、習慣中辨識各民族的特徵,是因為每個民族的民族精神都有其獨特的一面。學習、研究中國文化,正是我們認識自己、把握中華民族精神、培養和提高各自的文化素養、使我們具有合理的“文化指令”的可靠途徑,對我們有諸多裨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