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叢編題名: 高等院校系列教材
書名題字:文懷沙
顧問:訾興中王國聘
責任編輯:劉先銀
策劃統籌:李贊集
宣傳策劃:趙方
編輯策劃:王思涵
編輯統籌:劉先銀
裝幀: 平裝
版次:1-1(1997-05)
版次:2004-08第二版,
2-7( 2009-07)
2-8( 2011-01)
概論
什麼是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這是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國內外學術界關於文化的定義上百個,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對於文化的理解。文化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的群體在其歷史的發展中形成的有利於該民族或該群體生存、繁盛的物質和精神的生活方式。或者說本書使用的文化概念基本上以狹義文化為主,但同時也涉及一部分廣義文化現象;以精英文化為主,輔以大眾、民間民俗文化。
文化是一個生生不息的運動過程。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都有它發展的歷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本書所論,重點在中國文化的“昨天”,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的中國文化,即中國傳統文化。
本書介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及發展歷程,儒、佛、道家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中國古代宗教、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中國民俗文化。
目錄
緒論 |
一、文化的界定 |
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意義 |
第一章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根源與背景 |
第一節 大陸性地理環境 |
第二節 以農民為本的經濟模式 |
第三節 血緣宗法家族制度 |
第二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
第一節 中國文化的雛型期——先秦時期 |
第二節 中國文化的定型及強化期——秦至明 |
第三節 中國文化的轉型期——清至“五四” |
第三章 儒家文化 |
第一節 儒家的產生及發展 |
第二節 儒家的主要經典、主要思想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
第四章 道家文化 |
第一節 道家的產生及演變 |
第二節 道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
第三節 儒道互補——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 |
第五章 先秦法學說及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特點 |
第一節 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
第二節 儒法之爭和法律的儒家化 |
第三節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特徵及缺陷 |
第六章 中國古代宗教 |
第一節 中國原始宗教及特點 |
第二節 佛教及中國化 |
第三節 道教 |
第四節 中國古代宗教的特點 |
第五節 宗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
第七章中國古代文學 |
第一節 中國古代文學的輝煌成就 |
第二節 中國古代文學的文化特徵 |
第八章 中國古代藝術 |
第九章中國古代科學技術 |
第十章 民俗文化 |
第十一章 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 |
第十二章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
後記 |
燕堂茶話 |
後記
本書是 1997 年版的《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的修訂版,雖說是修訂版,但許多章節幾乎是重新寫的。因為,我們在多年使用原教材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和同學們進行互動交流,蒐集他們對課程和教材的反饋及建議,覺得很有必要對原教材進行修改以期能更好地與當代大學生對話。還有就是隨著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各方面的深入學習和研究,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體悟,很願意把這種新的收穫表達出來,與廣大同學和讀者交流並共享。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的責任感,促使我們追求更高的學術水平,這樣,才可以上對得起留給我們這份珍貴文化遺產的祖先,下無愧於渴求文化知識的青年學生。
本書大綱由王新婷擬訂,另外兩位編者也對大綱的豐富完善提出了寶貴意見。本書分工寫作情況如下,王新婷:緒論、第一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十一章;金鳴娟:第二章、第四章、第八章、第十二章;姚晚霞:第三章、第九章、第十章。全書最後由王新婷統一審閱定稿。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參考並吸收了同類教材和學術界的許多內容及研究成果,在此,我們表示對原作者的深深謝意。我們要感謝中國林業出版社給我們提供難得的機會,尤其要感謝本書的責任編輯劉先銀編審,沒有他的極力鼓動和辛勤付出,恐怕沒有原書的第二次生命。
編者
2004 年8 月第二版第2次印刷,2011年第二版第8次印刷。
編輯推薦
什麼是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這是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國內外學術界關於文化的定義上百個,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對於文化的理解。文化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的群體在其歷史的發展中形成的有利於該民族或該群體生存、繁盛的物質和精神的生活方式。或者說本書使用的文化概念基本上以狹義文化為主,但同時也涉及一部分廣義文化現象;以精英文化為主,輔以大眾、民間民俗文化。
文化是一個生生不息的運動過程。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都有它發展的歷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本書所論,重點在中國文化的“昨天”,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的中國文化,即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