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的精神還鄉史(1917-2007):故鄉

在拘謹的哲學史家那裡,存在主義大約只是盛行於二十世紀戰後時期的一個哲學流派,事實上,它是作為人類思想的一項重要運動,直接存在於現代歷史主流之中。與黑格爾哲學不同的是,存在主義是反體系的,它不是邏各斯的產物,而是現代經驗的活生生的果實,同現代人的生存體驗密切相關。在黑格爾式的絕對的、無限的世界裡,存在主義者劃出有限的邊界;從尼采、克爾凱郭爾,到海德格爾、薩特和加繆,他們關注的唯是人類個體的存在。在他們的哲學中,個人生存的險惡境遇,以及精神與生活相離異的黑暗圖景得到充分的揭示;在喚起危機感的同時,他們指出反抗現實和自由選擇的各種可能性。

編輯推薦

精神的決定性
要談論文學,不能不談論精神。
文學是精神的創造物。精神的存在,決定著文學的形態、結構和品質。
精神哲學與精神分析
關於精神,不同民族、宗教的元典都有所講述。系統的研究,當首推德國哲學家黑格爾。
從精神的觀念性出發,黑格爾把精神區分為主觀精神、客觀精神和絕對精神。主觀精神是個人的,它跨越靈魂的黑暗階段,提升為自我意識,從自在到自為,最後發展為自由精神。對自覺意識和自由精神的強調,是黑格爾精神哲學最有光彩的地方。他指出,靈魂只是“精神的睡眠”,唯有意識從中覺醒,通過自己的活動向客觀性解放自己。意識的真理是自我意識,精神的本質在於尋求自為存在,如果要實現自我的現實化這一本來命運,精神就必須突破諸種條件的限制,結束它與外部社會權力——國家的政治權力和財富的權力——的同一狀態,也即適應的、順從的狀態。在這裡,黑格爾著重的是精神的實踐性、白為性。他把藝術連同宗教、哲學一起納入絕對精神,其中指出藝術以感性事物的具體形象的直觀形式來顯示自己,以及思想要素的終極性,對於理解文學精神是富於啟示意義的。
隨著現代歷史進程的演變,黑格爾的無所不包的體系哲學,很快遭到來自不同方面的新興哲學的衝擊。其間,最具有衝擊力的是存在主義哲學。
相對於黑格爾的精神哲學,存在主義致力於使問題回到個人性、主體性、偶然性上來,使精神獲得一種生命感。如果說存在主義在打破絕對的信仰,理性的僭妄與濫用,傳統的主客觀二分法而使哲學向個體性偏移,以此體現它的革命性的話,那么,精神分析學說則直接從精神生命內部引發革命。
弗洛伊德最早打開無意識之門。他從精神症候的個案分析下手,引入“猜疑的闡釋學”,揭示人的內驅力,愛欲與攻擊本能,以及壓抑機制、記憶和創傷、創造的奧秘,等等。他和他的弟子先後描述了精神過程的轉換性、易變性和可替代性,在人們的觀察和思想實踐中變得愈加豐富起來。
後現代哲學話語更為激進。但是,可以看到,福柯、德希達、利奧塔、德勒茲等人對傳統哲學在總體性、主體性、連續性和本質主義方面的批判,對思想、語言與權力的關係的批判,包括對精神分析的批判,都無非在進一步強調精神的自由。

內容簡介

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產生和新文學的誕生,迄今不足一百年歷史,而且,整個歷史進程非常的不平坦,有過許許多多壓力和干擾、誘惑和禁忌;就整體而言,傳統是短暫的、荏弱的,精神是匱乏的。我們沒有理由拒絕學習和吸收世界文學,尤其是西方文學中的個性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其實,這也就是要求我們的精神還鄉,返回到人的存在上來,回到新文學的源頭裡來,重振五四時代的“人的文學”的精神。
一個偉大的文學時代需要颶風般的精神的推動,而這風暴,是由作家乃至周圍人群的眾多個體的戰鬥呼息形成的。在這個轉折的年代裡,在沉寂已久而又代之以喧囂躁動的此刻,英國文學的革新家柯勒律治寫給他的朋友華滋華斯的信里有一句話,對於我們,可以說不失為一個警示和鼓舞。他說的是:
——必須同普遍的精神不振與順應形勢的狀態作鬥爭!
本書為(1917-2007)中國作家的精神還鄉史·小說卷一——故鄉,書中收錄的作品有:魯迅的《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郁達夫的《春風沉醉的晚上》、《沉淪》;柔石的《為奴隸的母親》、蕭紅的《馬房之夜》、《呼蘭河傳(節選)》;老舍的《月牙兒》等。

作者簡介

林賢治,廣東陽江人。著有詩集《駱駝和星》、《夢想或憂傷》,散文隨筆集《平民的信使》,評論集《胡風集團案:20世紀中國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守夜者札記》、《自製的海圖》、《時代與文學的肖像》、《午夜的幽光》,自選集《娜拉:出走後歸來》,傳記《人間魯迅》、《魯迅的最後十年》等。主編叢書叢刊多種。

目錄

魯迅
狂人日記
孔乙己
明天
故鄉
阿Q正傳
郁達夫
沉淪
春風沉醉的晚上
柔石
為奴隸的母親
二月
艾蕪
山峽中
流浪人
老舍
月牙兒
蕭紅
呼蘭河傳(節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