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書 名: 中國企業培訓藍皮書3
作 者:陳奎偉
ISBN: 9787510607363
出版時間: 2011年7月1日
開本: 16開
定價: 96.00元
內容簡介
加強職工教育,提高職工隊伍素質,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舉措。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進一步強化職工教育,促進入才培養是我國企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重大戰略選擇。早在建國初期,黨中央和國務院(當時叫政務院)就對職工和幹部教育給予高度重視,並將其納入國家建設的重大方針政策中。在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上討論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在其文化教育建設的具體方針中就提出“人民政府應有計畫、有步驟實行普及教育,加強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意技術教育,加強勞動者的業餘教育和在職幹部教育”。我國工業戰線上廣大職工積極回響黨的號召,學文化、學技術、學管理,大力開展職業技術培訓和學習。從20世紀80年代的“職工雙補”和廠長(經理)崗位培訓,到90年代的工商管理培訓和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中央都給予了強有力的指導,為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的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站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高度,做出了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科學判斷,黨中央提出了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等重大決策。通過60餘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不懈努力,我國企業教育培訓事業在黨和政府的推動下,取得了輝煌成就,形成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形式、多層次、多學科,依靠多方辦學,職前職後相銜接的職工教育體系,培訓內容和方式不斷拓展,培訓能力不斷增強,培訓投入增長較快,培訓質量穩步提高,職工教育的社會環境大大改善。
作者簡介
陳奎偉,中國企業教育百強組委會秘書長。
高峰,現代企業教育雜誌社社長總編輯。
陳欣,《人力資源報》總經理、總編輯。
楊述,清華大學企業商學院發展中心秘書長。
圖書目錄
第一篇 回顧篇
第一章 《關於加強職工教育工作的決定》發布30周年回顧
第一節 《決定》發布的客觀背景/3
一、《決定》產生的歷史背景/4
二、《決定》產生的必然性/4
第二節 《決定》的產生過程及貫徹落實情況/6
一、《決定》的產生過程/6
二、《決定》的貫徹落實和具體化/7
第三節 《決定》概述/9
一、《決定》的內容/9
二、《決定》的主要特點/14
三、《決定》的意義/15
第二章 國家有關職工教育的政策檔案/17
第一節 法律規定/17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17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17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17
第二節 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檔案規定/18
一、國務院批轉《國家教育委員會關於改革和發展成人教育的決定》的通知/18
二、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18
三、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19
四、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19
五、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19
六、《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
七、國務院《關於加強職業培訓促進就業的意見》/20
第三節 有關部委檔案/21
一、勞動部《關於加強工人培訓工作的決定》/21
二、勞動部、國家經貿委《關於印發{企業職工培訓規定)的通知》/21
三、教育部、國家經貿委、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進一步發揮行業、企業在職業教育和培訓中作用的意見》/22
四、財政部、全國總工會、發展改革委、人事部、勞動保障部、國資委、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提取與使用管理的意見》/22
五、《關於深入學習貫徹落實全國職業培訓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的通知》/23
第三章 職工教育概述/24
第一節 職工教育發展歷程/24
一、“六五”雙補/24
二、“七五”廠長經理、三總師培訓/25
三、“八五”加強崗位培訓/26
四、“九五”工商管理知識培訓/26
五、“十五”企業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建立/27
六、“十一五”高技能人才培養/28
第二節 職工教育重大事件/30
一、建立全國系統的強有力的企業職工教育領導體系/30
二、建立和完善全國範圍內經濟幹部和企業培訓基地/31
三、對國有企業領導人進行一次全面的經濟和企業管理知識考核/32
四、首次將企業培訓工作納入中央管轄的工作範圍內/33
五、大力開展國際合作,使我國職工教育和管理幹部的培訓工作逐步與國際接軌/34
第三節 開展職工教育工作經驗總結/36
一、職工教育必須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基本方向/36
二、職工教育必須堅持“結合實際,按需培訓”的原則/37
……
第二篇 專題研究篇
第三篇 成果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