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軍是一支由多支革命時期的紅軍、八路軍部隊組建的解放軍隊伍,參加長征,部隊屢歷險境。

基本信息

由來簡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軍的前身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31軍、抗戰時期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解放戰爭時期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第10、第13旅和豫西軍區部分部隊。
1949年2月,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第10、第13旅及豫西軍區3分區、6分區一部,在河南省黃閣村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野戰軍第4兵團第13軍,周希漢任軍長,劉有任政治委員,全軍共2.9萬人。下轄第37師(原第10旅)、第38師(原第13旅)、第39師(原豫西軍區部隊)。

主要戰績

1930年12月,六霍、商南起義的紅3師和紅2師兩個連,以及六霍補充營,合編為紅1軍第3師第7團,共5000餘人。紅7團成立後,投入了第1次反"圍剿"鬥爭。
1931年1月,紅1軍和紅15軍合編為紅4軍,紅7團改為紅4軍獨立團。2月,獨立團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中央教導第2師,蕭方任師長,王小亭任政委。3月,中央教導第2師和鄂東警衛第2團組成紅4軍第12師,許繼慎任師長,龐永俊任政委。6月,毛正初領導的六安獨立團編為紅12師第35團。10月,以紅12師師部和第34團為基礎,另調紅10師第28團和紅11師第31團改編為紅25軍第73師,劉英任師長,吳煥先為政委。11月,紅25軍歸紅4方面軍系列。
1933年7月,以紅73師為基礎擴編為紅4方面軍第31軍,紅4方面軍副總指揮王樹聲兼軍長。張廣才任政治委員。下轄第91、92、93師,近萬人。
1935年3月,紅31軍參加了強渡嘉陵江戰役。此後,參加長征。部隊屢歷險境,往返雪山草地,英勇奮戰,勝利到達陝甘蘇區。
1937年8月,紅31軍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陳賡任旅長,王新亭任政治委員。下轄第771、772團。9月,進入晉東北地區開展游擊戰,參加建立以太行地區為依託的抗日根據地。並參加了百團大戰。在抗日戰爭中,第386旅轉戰山西、河北、河南三省,先後戰鬥850餘次,斃傷俘日偽頑軍2.5萬人,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根據地,壯大了我軍力量。
抗戰勝利後,為粉碎國民黨陰謀,第386旅協同友鄰部隊,勝利進行了上黨戰役,殲敵7500餘人。
1945年10月,第386旅奉命改編為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第10旅,下轄第28、29、30團,約7000人。同時,以太岳軍區武裝一部,改編為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第13旅。下轄第37、38、39團。第10旅先後參加了聞夏、同蒲、臨浮戰役,三戰三捷。我軍轉入戰略進攻後,第10、第13旅強渡黃河,挺進中原,開創豫西解放區
1948年3月,第10、13旅轉戰河南,參加了洛陽、宛西、宛東戰役和豫東阻擊戰,粉碎了國民黨軍對中原的分區防禦體系。此後,又參加了舉世聞名的淮海戰役。
1949年2月,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第10、第13旅及豫西軍區3分區、6分區一部,在河南省黃閣村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野戰軍第4兵團第13軍,周希漢任軍長,劉有任政治委員,全軍共2.9萬人。下轄第37師(原第10旅)、第38師(原第13旅)、第39師(原豫西軍區部隊)。同年4月,第13軍參加渡江戰役,其第109團榮獲兵團"渡江殺敵第一功"錦旗一面。之後,參加粵桂邊追殲戰、滇南戰役。
1950年1月,第13軍抽調幹部、戰士1700餘人、騾馬1000餘匹,組成輜重團,調歸第18軍,支援進軍西藏。爾後,在雲南進行剿匪作戰,剿滅土匪318股,共5.5萬人,保衛了西南邊疆。1950年3月,第13軍兼滇南衛戍區,歸第4兵團建制。1950年6月,第13軍警衛團調第15軍,並另抽調幹部、戰士1萬餘名,組成補訓師,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1954年5月部隊隨第15軍回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