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信息
作者:張暉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2012-11-1
頁數:346
定價:35.00元
裝幀:平裝
叢書: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
ISBN:9787108043344
內容簡介
本書是我所見討論“詩史”這個文學觀念最為詳切深明的著作。是書從《本事詩》開始,往下搜羅了兩宋到明清重要的“詩史”論述,提其要,鉤其玄,既“讀入”也能“讀出”。張暉於細緻剖析“詩史”這個概念之時,常常將相關論述置放在中國詩學的“抒情傳統”主潮中思考,指出兩個論述傳統往往互為作用,或者互相牽制。這種“詩史”與“抒情”關係的觀察最能啟發人思,相信對往後學界於中國批評觀念以至文學思想的探索,有很大的幫助。——陳國球
張暉這部著作,不僅在文獻上下了一番深挖的功夫,廣泛地占有史料,更本著尊重歷史複雜性的態度,力求在特定的歷史語境中把握不同時代人們對“詩史”的不同理解,完整地勾畫出中國文學批評史與“言志”的抒情傳統並立的另一個以“詩史”標目的紀實傳統,並對二者的關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全書徵引文獻豐富,分析透徹,在對《本事詩》、明代復古詩論及清初王夫之、錢謙益“詩史”觀念的討論中均提出饒有新意的結論。——蔣 寅
作者簡介
張暉,( 1976年——2013年)上海崇明人,南京大學文學學士、碩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哲學博士、台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文學遺產》編輯部副研究員,兼任中國近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近代文學學會南社與柳亞子分會秘書長。主要研究中國詩學、詞學、清代文學和古典文學理論。著有《龍榆生先生年譜》(學林出版社,2001年)、《詩史》(台灣學生書局,2007年)、《清詞的傳承與開拓》(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中國“詩史”傳統》(三聯書店,2012年)、《無聲無光集》(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整理作品《施淑儀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編有《量守廬學記續編:黃侃的生平和學術》(三聯書店,2006年)、《中國韻文史》(商務印書館,2010年)、《龍榆生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忍寒廬學記》(三聯書店,2013年)、《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陳世驤古典文學論文集》(三聯書店,2013年);未刊稿有《易代之悲:錢澄之及其詩》、《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
目錄
引言
第1章 “詩史”說的最初形態:重讀《本事詩》
第一節 李白故事與“詩史”概念的產生
第二節 孟棨“詩史”說的理論背景:《春秋》義理與“緣情”
第2章 以詮釋杜詩為中心的宋代“詩史”說
第一節 宋代“詩史”說的歷史分期
第二節 仁宗末年到哲宗初年(1060-1090)間“詩史”概念的內涵
第三節 徽宗、欽宗朝(1101-1127)“詩史”概念的內涵
第四節 南宋至元初(1127-1286)“詩史”概念的內涵
第五節 宋末元初“詩史”概念的運用
第3章 走出杜詩:明代“詩史”理論的建構
第一節 明初至前七子對杜詩敘事的看法
第二節 明中後期復古詩論對“詩史”概念的討論
第三節 復古詩論對“詩史”概念起源的考證
第4章 “情景交融”理論中的王夫之“詩史”說
第一節 “詩不可以史為”
第二節 “詩史”的標準
第三節 “情景事合成一片”:王夫之“詩史”說的理論基礎
第5章 明清之際“以詩為史”觀念的確立
第一節 詩本於史:錢謙益、黃宗羲等人的“詩史”說
第二節 詩之用“有大於史者”:施閏章、屈大均、方中履等人的“詩史”說
第三節 籠罩在“以詩證史”觀念下的清初“詩史”說
附:詩與史的交涉——錢澄之《所知錄》“以詩為史”的書寫樣態
第6章 清代“詩史”說舉隅
第一節 “比興”說
第二節 闡發舊說的“詩史”說
第7章 “詩史”說的理論意義
第一節 “詩史”的主要內涵和理論意義
第二節 “詩史”說與中國抒情傳統論述的關係
第三節 對明清以降“以詩為史”傳統的反省
附錄一 “詩史”的發現與闡釋——“詩史”問題的現代研究(1934-2010)
附錄二 “詩史”問題研究知見書目
附錄三 歷代冠以“詩史”稱號的詩人名錄
徵引文獻
叢書信息
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 (共110冊), 這套叢書還有 《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現代國家與民族建構》,《奎因哲學研究》,《工業組織與經濟成長的理論研究》,《走進分析哲學》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