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

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

《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是 1957年5月1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季羨林。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季羨林先生對中印文化交流的研究與見解。

概述

作者: 季羨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售價:15.00元

類別: 國學古籍

上書時間: 2008-09-18

出版時間: 1957-05-01 印刷時間:1957-05-01

開本: 頁數:202頁

裝訂:平裝

作者簡介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的古文學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2009年07月11日早晨八時五十分左右在北京301醫院病逝。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季羨林主力研究東方語言及印度史、中印文化關係史等,著有《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等。曾長期致力於梵文文學的研究和翻譯,把印度著名大史詩《羅摩衍那》完全翻譯成中文,另翻譯有《沙恭達羅》、《五卷書》。此外創作有感情真摯、筆調清雅的散文作品,結集有《天竺心影》、《朗潤集》、《牛棚雜憶》、《季羨林散文集》和《季羨林文集》等。另外寫有《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季羨林藏書票》。曾任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外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比較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等。

內容簡介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中印合起來占了其中一半。人類總共創造出了四個大文化體系,而中印各居其一,中印合起來,可以說也占了人類文化寶庫的一半。中印兩大文化體系都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圈,對人類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這兩大文化體系在世界上有其獨特的地位和崇高的價值。它們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奪目的光輝,起源之早,延續時間之長,覆蓋面之廣,生命力之強,門類之多,影響之大,可謂世上罕見。兩大文化圈之間,又相互學習和影響,又促進了彼此文化的發展。正是,文化交流能推動人類社會前進。

幾十年來,季先生的學術研究領域廣泛,加之勤鑽研,他在語言學、佛學、歷史學、文學、文化學、比較文學等方面都卓有建樹,但他用心最多、成就最大的則是對印度學的研究。在印度學研究方面,他對印度的語言、歷史、文學、文化及中印文化關係史等方面有獨到見解,成就斐然。因此,印度著名的瓦拉那西大學授予他最高榮譽“褒揚獎”、印度文學院授予他“名譽院士”。

中外文化交流也是季羨林先生一貫重視的,與上述幾個研究領域有關,內容相當廣,研究的時間也相當長,但重點還是在中印文化交流方面。當然,他的研究“還旁及中國與波斯和其他一些國家的文化交流”。季先生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演說和不同的著作中,對中印文化交流都有精闢論述,這類文章都分散在不同的書中,他的著作如“山”,讀者想一一查找有關內容,費力耗時,也許不便。為適應目前形勢發展的需要和方便讀者,今天,我把他的一些有關文章收集整理,精選25篇,匯集成冊,經季先生同意,命名為《季羨林論中印文化交流》,一併發表。我想,這相文集不僅有利於中印友誼的不斷發展,而且對中印文化交流會起到積極作用,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書目錄

序言

編者的話

季羨林簡介

中印文化交流源遠流長

文化交流能推動中印社會前進

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和複雜性

——在“東方文化系列講座”上的報告

交光互影的中外文化交流

對於文化交流的一點想法

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

關於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問題的補遺

中國紙和造紙法最初是否是由海路傳到印度去的

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

浮屠與佛

再談“浮屠”與“佛”

西域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再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兼評美國梵文學者佛蘭克林·愛哲頓的方法論

三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西遊記》裡面的印度成分

梅咀利耶與彌勒

印度文學在中國

中印友誼的又一象徵

——在印度政府贈送北京大學

泰戈爾銅像揭幕儀式上的講話

佛教的倒流

從中印文化關係談到中國梵文的研究

印度文化特徵

從巨觀上看中國文化

在印度文學院授予名譽院士學銜儀式上的演說

東方文化要重現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