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鳳岡縣委關於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決定

(三)放寬領域,降低門檻,拓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空間。 (四)深化改革改制,加快發展工業經濟。 (十三)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機制。

2005年6月24日中共鳳岡縣委九屆六次全體會議通過)
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是推進現代化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和客觀要求,對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增強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和發展後勁,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繁榮市場,增加就業和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我縣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快,經濟總量逐年上升,已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促進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充分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根據《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結合我縣實際,特作出如下決定。
一、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建設生態家園,開發綠色產業”發展戰略,實施“五個圍繞”,強力推進“四綠工程”,建設中國西部茶海,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創新體制,最佳化環境,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主導作用,全面推進“國退民進”戰略,堅持吸引外資與激活內資並重,全方位多領域推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全面提高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和運行質量,促進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二)發展目標:通過3年的努力,全縣投資環境明顯改善,綜合經濟實力明顯提升,對外開放程度明顯增強。非公有制經濟初步成為縣域經濟的主要支柱、GDP的主要組成部分、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增加勞動就業的主要渠道;形成規模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衛生、體育、旅遊及社會事業等多業並舉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格局;形成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城市與鄉村協調發展的格局;形成各種所有制形式之間、乾群之間、民族之間、城鄉民眾之間和諧共處的格局。到2010年,培育一批在國內或省知名的非公有制企業和品牌。 二、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資本進入的行業和發展重點
(三)放寬領域,降低門檻,拓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空間。認真落實國務院“六允許二鼓勵”的市場準入政策,在合符環保要求的前提下,除國家法律法規明令禁止的項目外,一律對非公有制投資主體開放,非公有制經濟業主完全可以自主選擇投資領域和經營方式,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和壟斷,積極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參與工業、商業、農業、社會事業、公共服務業等發展。
(四)深化改革改制,加快發展工業經濟。通過產權轉讓、資產重組、合資合作、拍賣等形式,深化自來水公司、食物油脂廠等企業的改革改制,全面實現國有、集體資產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及食品加工,重點發展以茶葉、肉食品、糧油為主的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做強做大總量,培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知名品牌;加大水能、煤炭、重晶石、鉀鈣等礦產資源開發力度,大力發展能源、精細化工;立足農業生產資料的市場需求,重點抓好農用機具、肥料、飼料、農膜等農業生產資料加工工業;不斷強化企業管理,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促進企業依法經營,提高企業效益。
(五)發揮區域優勢,加快發展商業、流通業。以推進城鎮化進程為契機,進一步開拓縣城、鄉鎮集鎮和農村市場,完善商業服務網點布局,健全商業設施,促進商業資源合理流動,鼓勵發展城鎮商業。聚合人流、物流、信息流資源,加快二級中轉和專業批發市場建設,打造“商貿鳳岡”,培育鳳岡在黔東北商貿流通中的樞紐地位,把鳳岡建成貴州省區域性的農業機械生產、批發、零售相結合的農機綜合市場。
(六)激活民間資本,大力發展社會公共事業。鼓勵社會力量依法興辦文化、教育、體育、醫療衛生、生態旅遊等行業;支持非公有制投資主體參與市場、交通、水利、通信、能源、環保、房產開發等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建設和經營。
三、政策措施
(七)投融資政策。縣財政建立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專項基金,金融部門把非公有制經濟作為主要服務對象,提高對非公有制企業的貸款比重。建立新建項目以盤活現有資產為主,擴大企業再生產以技術改造為主,項目建設資金以招商引資、社會融資為主的投資機制。
(八)稅收政策。嚴格遵循“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原則,公平稅賦,執法與服務並重,用好用足國家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稅收優惠政策。
(九)土地政策。按照國家有關生產性非公有制企業占用集體土地的政策,將非公有制經濟所需生產經營用地納入年度土地使用計畫和城鎮建設規劃,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供最優惠的土地使用權。
(十)水電政策。保障非公有制企業用電、用水。積極協調,合理調度,優先保證非公有制企業生產需要。對生產、加工等經營性企業用電、用水,不論企業規模大小,收費一律按生產性企業對待。
(十一)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制定使用人才優惠政策,培養、吸引和用好各類人才。對非公有制企業引進的各類人才,實行與事業單位同樣的管理政策。引導和支持大中專畢業生到非公有制企業創業。允許事業單位職工從事和入股參與農業、工業、商業發展。加強對非公有制企業員工的職業技術培訓,提高職業技能。
(十二)發展和規範各類中介服務和行業協會。按照市場化的原則,不斷健全和完善社會服務體系,積極發展獨立公正、規範運作的各類行業協會和專業商會,充分吸收各類自律性組織參與市場監管和自我服務,提高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組織化程度和開拓市場抗禦風險的能力。
(十三)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機制。不斷擴大非公有制企業在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等方面的覆蓋面,完善非公有制企業用工制度,保障非公有制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非公有制企業要按照規定為職工辦理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勞動部門要加強執法監督。
(十四)最佳化發展環境,改善創業條件。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充分發揮政務服務中心的作用,落實承諾辦事時限,簡化市場準入審批程式,努力營造親商、富商和安商的投資環境,依法保護外來客商的合法權益。
(十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行招商引資首問責任制,建立縣級分管領導牽頭的“集團式招商”工作模式,實施“一事一議”招商政策。
(十六)實行領導聯繫制度。明確縣級領導聯繫、科局領導掛幫企業制度和定期召開非公有制業主座談會,幫助解決生產經營和發展過程中的各種難題。
(十七)嚴格收費管理制度。全面清理涉及非公有制企業收費項目和標準,堅決杜絕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和“吃、拿、卡、要”等行為。國家規定的收費項目堅持按下限標準收取。
(十八)規範市場秩序。加快市場建設,廢止妨礙公平競爭、設定行政壁壘、排斥外地產品等各種分割市場的規定,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商業欺詐等違法行為,保障市場依法有序運行。
四、加強領導,狠抓落實
(十九)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針對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適時開展不同層次、不同規模、不同角度的集中宣傳教育活動,破除一切影響發展的落後觀念,把思想解放落實到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具體工作之中。
(二十)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縣委、縣政府成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實行黨政主要領導負責制,各鄉鎮、各部門的主要領導是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第一責任人,要親自研究部署,直接抓到一線,真正做到思想重視、組織到位、措施得力。同時,要按照新經濟黨組織建設的要求,切實加強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建設,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二十一)完善機制,狠抓落實。對各鄉鎮、各部門的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情況定期督查通報;把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納入鄉鎮及部門責任目標和幹部政績考核內容,重獎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二十二)制定規劃,明確任務。縣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儘快制定配套實施辦法和發展規劃,分解發展任務,落實責任目標,確保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工作順利推進。
(二十三)縣委、縣人民政府過去制定的有關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規定,與本《決定》不一致的,以本《決定》為準。
注釋:“五個圍繞”:即一是圍繞深化改革發展工業。按照“以人為本,依法推進,公退私進”的原則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重點做好縣油脂廠、紙廠、自來水公司等企業的改革改制。二是圍繞以食品為主的農產品加工發展工業。始終圍繞“綠色、有機、健康”的理念發展以茶葉、豬肉、大米、油脂為主的食品加工業,做大總量,打造品牌。三是圍繞農村市場需求發展工業。重點抓好以農用機具、肥料、飼料、農膜等農用物資為主的加工業。四是圍繞企業管理髮展工業。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依法、誠信經營,強化內部管理,提升員工素質,節能降耗,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五是圍繞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服務水平發展工業。政府要提供發展環境和公共服務,各職能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為企業服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