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青海省委關於制定青海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015年11月21日中共青海省委十二屆十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青海省委關於制定青海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背景

“十三五”時期(2016年至2020年),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科學制定“十三五”規劃,對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不斷改善各族人民生活,把青海建設得更加和諧美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正文

一、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形勢,開創青海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一)“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過去的五年,是我省發展很不平凡的五年。“十二五”以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省委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中央大政方針,吃透省情,把準方向,科學謀劃,開拓進取,團結帶領全省各族人民奮發有為,在攻堅克難中推動青海經濟社會發展邁上了大台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認真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積極適應新常態,妥善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等風險挑戰,不斷深化對青海發展階段和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出了“奮力打造‘三區’、全面建設小康”等一系列事關青海當前和長遠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豐富與發展了治青理政的新思路新舉措,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青海堅持並拓展好提供了有力指導和堅強保障。五年里,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經濟總量新增1000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與全國的相對差距分別縮小了5%和4.9%。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跨越,高速公路通車裡程突破3000公里,增長了10多倍,初步形成“一主六輔”民航機場建設格局,青海邁入高鐵時代,發展後勁全面增強。轉方式、調結構力度不斷加大,提前兩年實現“十二五”淘汰落後產能目標,節能減排任務全面完成,戰略性新興產業迅速崛起,基本形成了具有青海特色優勢的產業體系。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生態保護優先理念確立,三江源頭重現千湖美景,青海湖、祁連山等重點生態工程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制度改革開啟了新篇章,“中華水塔”豐沛堅固。人民生活有很大改善,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新增就業持續增加,實現國家標準下75%的貧困人口脫貧,一些民生指標位於西部乃至全國前列。發展的協調性顯著增強,東部城市群和海西城鄉一體化建設快速推進,城鎮化率由447%提高到51%,藏區面貌煥然一新,社會主義新玉樹屹立在雪域高原。各民族團結奮鬥,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全面深化改革邁出新步伐,全面依法治省開啟新征程,全面從嚴治黨取得新進展。“十二五”規劃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勝利實現,青海各族人民正滿懷豪情地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勇前進。

(二)“十三五”時期我省發展環境的基本特徵。當前,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甦,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在相當長時期依然存在,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大判斷沒有改變,但內涵發生了變化,正在由原來加快發展速度的機遇轉變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機遇,正在由原來規模快速擴張的機遇轉變為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機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徵。經過多年努力,經濟總量和實力邁上了新台階,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孕育形成,自我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主要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產業結構層次不高、競爭力不強,部分企業效益下滑,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任務艱巨;局部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資源約束趨緊,推動綠色發展需要下更大氣力;區域城鄉發展很不平衡,居民收入還不高,物價漲幅排位靠前,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有些地方貧困程度較深;社會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反分裂鬥爭形勢嚴峻,社會文明程度和治理水平需進一步提高等。我們要勇於面對問題和挑戰,主動適應速度變化、結構最佳化、動力轉換的新形勢新要求,綜合施策,迎難而上,推動全省經濟行穩致遠。應當看到,“十三五”期間,國家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新高度,全面實施扶貧脫貧攻堅戰,深入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加大對民族地區、西部地區的支持和對口援青力度,這些必將給我省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通過這些年的探索實踐,我們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理念、思路、舉措和機制,取得了豐碩成果,積累了寶貴經驗,為未來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我們完全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闢發展的新境界,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青海大地煥發出蓬勃生機。

(三)“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應遵循的原則和理念。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以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把青海建設得更加和諧美麗。

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深化改革、堅持依法治國、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黨的領導,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六個堅持”是我們必須遵循的重大原則。“五個發展”是關乎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是貫穿今後一個時期我省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主線,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我們要完整、系統、準確地領會和把握,並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

——更加注重生態保護。我省在全國的生態地位極其重要,必須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中,著力打造綠色發展新優勢,切實履行好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歷史責任,服務中華民族長遠利益,實現可持續發展。

——更加注重轉變方式。我省產業偏粗偏重、鏈條短、附加值低,必須把握當今科技和產業變革方向,堅持走循環經濟的發展路子,以創新為動力,加快推進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提高質量和效益。

——更加注重和諧穩定。我省處於反分裂鬥爭一線,必須堅持把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作為著眼點和著力點,有效凝聚正能量,防範、化解和掌控各類社會風險,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和共同繁榮發展。

——更加注重民生福祉。我省民生總體水平與全國尚有一定差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民眾的切身利益問題,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切實增強發展的協調性。

——更加注重改革開放。我省地處內陸高原、相對封閉,必須堅持以改革紅利彌補區位劣勢、以開放意識主動融入全球化發展潮流,堅持解放思想,堅決破除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增添發展動力與活力。

——更加注重夯實基層。青海地域廣闊、條件艱苦、基層基礎有待進一步加強,必須深入推進“基層組織、基礎工作、基本能力”建設,堅持實行傾斜政策,不斷攻剋薄弱環節,進一步打牢黨在多民族地區的執政根基。

二、堅定發展目標和要求,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十三五”時期,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是:實現“一個同步”、奮力建設“三區”、打造“一個高地”。即,把握中央提出的標準與要求,確保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構築國家生態安全螢幕障,建設生態文明先行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突出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建設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弘揚黨的優良作風,鑄就青海精神高地。確定這樣的總體要求,把握了發展趨勢,回應了民眾期待,凸顯了比較優勢,必將有力鼓舞全省各族人民的信心和幹勁,開闢青海“十三五”發展的新天地。

今後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在已確定目標要求的基礎上,努力實現以下新的目標要求。

——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全面落實全國和我省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禁止開發區嚴守管制原則,限制開發區嚴守控制原則,重點開發區嚴守開發原則。生態保護與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環境質量不斷改善,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貢獻更加凸顯。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能源資源使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合理控制,初步形成與生態文明新時代相適應的體制機制、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綠色發展達到全國先進水平。人們擁有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主動適應和引領新常態,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與全國水平的相對差距有所縮小。財政金融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不斷最佳化,投資效率和企業效率明顯上升,消費和出口對經濟成長貢獻率明顯提高。高原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水平大幅提升,服務業比重進一步加大。轉型升級取得重大突破,新產業新業態不斷培育,非公有制經濟快速成長,經濟發展向創新驅動轉變邁出實質性步伐。

——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明顯提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達到全國平均水平。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就業比較充分,社保提標擴面,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免費教育覆蓋面、養老保障水平、住房改善程度等部分民生工作繼續靠前。中等收入群體人口比重上升,各族民眾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國家現行標準下農牧區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

——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思想廣泛弘揚,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思想基礎更加牢固。尊重自然、崇尚科學的現代文明意識和向善向上、誠信互助的社會風尚更加濃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名省建設邁上新台階。以“兩彈一星”精神、“五個特別”的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實幹精神、玉樹抗震救災精神為代表的青海精神不斷弘揚,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社會治理水平進一步提升。依法治省取得積極成效,“關鍵少數”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全社會法治意識和法治方式普遍樹立。平安青海建設持續深化,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不斷完善,各方面各層次利益訴求得到及時反映和協調,矛盾糾紛得到有效化解,各族民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正能量得到有效集聚。基層組織、基礎工作、基本能力建設顯著加強,寺院管理規範有序,治理體系進一步健全,社會更加和諧穩定,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走在全國民族地區前列。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重要領域、關鍵環節深化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生態文明制度、醫療衛生體制和司法體制等改革成為全國試點示範,一批改革形成特色和亮點。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積極進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法治政府建設不斷深入,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初步形成,經濟社會發展活力競相迸發。

三、堅持保護優先,築牢國家生態安全螢幕障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切實以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著力解決生態文明意識還不夠強、生態保護工作還不到位、生態文明制度還不完善等問題,進一步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努力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決不以破壞生態、損害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成長,加快建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樹立綠色政績觀,堅持對三江源地區不考核GDP,提高綠色發展指標比重,增加農牧民綠色收入,走綠色富省、綠色惠民之路。樹立綠色生產觀,推廣綠色技術、發展綠色產業、打造綠色品牌,促進經濟綠色化。樹立空間均衡理念,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農業發展和生態安全格局。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建立保護珍稀野生動植物長效機制,完善野生動植物搶救、保護、繁育、交易制度,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可可西里等申遺工作。深化生態文明理念和制度創新研究,加強生態環境省情和綠色價值觀教育,積極培育生態文化和生態道德,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合理消費模式,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生態保護,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二)深入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完善“一屏兩帶”生態安全格局,力爭到2020年實現重大生態治理區全覆蓋。充分發揮科技作用,實施山水草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快推進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環青海湖地區生態保護與環境綜合治理、祁連山和柴達木水源涵養地、河湟地區生態環境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從整體上恢復和強化生態功能。全面提高區域生態治理和植被覆蓋率,實施高原濕地保護、沙漠化防治、高寒草原建設、東部地區水土保持等生態修復工程,持續推進退牧還草、退耕還林草、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重點公益林和湟水河兩岸南北山造林綠化等專項工程,努力維護高原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強化江河源頭水生態保護,加強水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完善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增強大江大河水源涵養功能,呵護好“中華水塔”,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使青山常在,綠水長流。強化各市(州)縣落實主體功能定位的責任,按照保護區的級別、面積、生態區位,整體推進管理機構、管護隊伍、監測體系和科研基地建設。提升森林、湖泊、濕地、草原等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注重地質災害防治,鞏固和擴大生態安全螢幕障建設成果。

(三)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綜合治理。堅持節能與減排相互促進,整治與綠化協同推進,實現節能減排降碳控制目標和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建立完善能耗線上監測系統,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畫,提高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標準和資源利用效率,開展能效、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積極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生產比重在全國靠前。主動控制碳排放,加強能耗管控,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程。厲行水資源管理制度,合理制定水價,實施海綿城市建設、再生水利用工程和地下管網改造工程,統籌做好多蓄水、供好水、治污水、節約水的文章。繼續抓好湟水河綜合治理,水質穩定達到國控標準。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形成政府、市場、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深入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將細顆粒物等環境質量指標列入約束性指標,加快重點企業和園區環境治理步伐,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畫,及時公布重大環境信息。堅持城鄉環境治理並重,廣泛開展“家園美化行動”,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和穩定運行,加大農牧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統籌農牧區人畜飲水安全、改水改廁、污水和垃圾處理,推動農藥、化肥等減量使用,實施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全面提高城鄉淨化、美化、秩序化水平。提升環保設施和監測服務效能。開展環保督察巡視,嚴格環保執法,全面完成木里煤田礦區整治目標。更加注重依法保護生態環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

(四)推進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堅持試點先行和整體推進相結合,探索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全面貫徹我省《關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實施意見》,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實施分類指導的區域政策。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進行確權登記,明確所有權、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等權責關係,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用途管理體制。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調整完善與我省主體功能區制度相適應的財政、產業、投資、人口流動、建設用地、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政策,將用途管制擴大到所有自然生態空間。強化生態補償制度,建立完善濕地、草原、林地等生態補償政策,繼續開闢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激發保護的內生動力。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立自然資源開發使用成本及其產品價格評估機制,積極推進碳排放權、排污權、用水權等交易,引導市場主體保護生態環境。加快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創新生態系統管理和治理方式,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保護管理模式。建立生態文明評價和考核制度,實行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嚴格責任追究,營造崇尚生態文明、推進保護建設的社會氛圍,為國家生態安全做出新貢獻。

因詞條內容字數限制 ,餘下內容見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