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中共華中工委紀念館坐落在射陽縣城嫦娥路后羿公園內。
展館簡介
展館以“在華中工委旗幟下走向勝利”為主題,通過200多米的展線,600餘幅歷史圖片、100多件文物,輔以雕塑、油畫、聲光電等手段,鮮活而真實地展現出華中工委那一段光輝的歷程。同時配套編寫《華中工委人物傳略》等50萬字的圖書,建立“中共華中工委”網站,製作《華中工委老同志訪談錄》、《砥定華中》電視專題片。
如今,這座歷史氣息、現代氣息、生活氣息互相融合的紀念館正靜靜地佇立在后羿公園的人工湖畔,青白相間的淡雅色調和湖光綠色相得益彰,每天都接待著許多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紀念館,是一座巍峨的紀念碑,鐫刻著無數革命前輩的閃光足跡;
紀念館,是一本博大的教科書,教育人們世代銘記這段永葆本色的光榮歷史;
紀念館,更是一部強勁的發動機,推動著鶴鄉射陽闊步邁向全面小康與現代化的輝煌明天!
建設側記
建設的決策一定,籌建工作迅即啟動。縣成立了由主要領導任組長的華中工委紀念館籌建工作領導小組,籌建辦公室設在縣委宣傳部,宣傳部副部長、縣文明辦主任戴亞生兼任籌建辦主任,由宣傳部抽調人員到紀念館籌建辦負責籌建工作。2006年3月20日,華中工委紀念館建設工程正式奠基。
面對建館需破解的諸多難題,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周嵐在工程推進會上動員大家說:“困難再大,也沒有當年革命前輩的困難大,我們必須創新思路,排除困難,按照縣委縣政府要求,把紀念館建設的每一項工作做精、做實、做好。”
陳展大綱的編寫和文史資料的蒐集整理是紀念館建設的重頭戲。陳展大綱的優劣決定了紀念館建設的質量和品位,對此,籌建辦主任戴亞生認為,作為一個革命題材的紀念館,不僅要按照領導的要求高標準完成布展,同時要按照歷史本身的要求,用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態度去建設它,因為紀念館建成以後,就是一個再現歷史的具體載體,需要面對許多的視線和角度,必須準確客觀、實事求是,經得起推敲。為此,籌建辦組成了專門的大綱編寫班子,從2006年4月初開始,他們先後到鹽城新四軍紀念館、淮陰周恩來紀念館、南京渡江紀念館、西柏坡紀念館等地參觀學習。利用1個月的時間撰成紀念館陳展大綱初稿。為了使這部大綱力臻完美,籌建辦邀請了江蘇省黨史專家和鹽城師範學院、鹽城新四軍紀念館的專家教授來縣對大綱進行修改完善,工作人員還先後3次赴寧徵求韓培信、歐陽惠林、儲江等老領導的意見,陳展大綱先後六易其稿。
此後,縣邀請上海同濟大學和上海歸元域裝飾公司對紀念館主體建築和內部陳展進行高標準規劃。為了確保規劃設計的科學合理,籌建辦形成了兩套設計方案,廣泛徵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全縣乾群熱情關注,紛紛致電致函提出建議和意見,合德鎮兩位年逾七旬的老同志還專門到籌建辦談他們的建議和構想。籌建辦先後收到2000多張設計方案選票和意見函。紀念館建設設計方案得到了全縣各界幹部民眾和許多老同志的認可。
文史資料的蒐集整理也花了很大的精力、攻克了一系列難關:一是華中工委曾跨蘇、浙、皖3省地區,各種序列複雜,梳理的工作量大;二是目前黨史尚未有完整反映這段歷史,缺乏蒐集整理文史資料的綱目指南;三是曾在華中工委工作的人員分布在京、蘇、浙、滬、皖、閩等10多個省、市,時間跨度已達60年之久,尚健在的老同志不很多,文史資料徵集十分困難……
為此,文史資料徵集組的同志科學分工,精心安排,通過網路、信函、電話、拜訪等多種途徑,與省內外的10多家紀念館、檔案館和數百位老同志以及他們親屬廣泛聯繫,文史資料徵集和整個建館工作得到了社會各界,特別是老同志和他們的親屬無私支持。原華中工委秘書長、現已是96歲高齡的歐陽惠林老人聽說射陽要建設紀念館,親自寫信給省政府領導請求省財政對紀念館建設和射陽發展給予支持,並向紀念館開館發來了賀信;陳丕顯之子———中船集團董事長陳小津為紀念館捐贈了一批陳展設備;曹荻秋的夫人石斌聽說要建設紀念館非常激動,她說多年來常常夢回鶴鄉,今年計畫舉家來射,要重遊紅土地,再飲射陽水;國內聞名的軍事油畫家陳其,今年已80高齡,當籌建辦同志來到南京登門請他為紀念館作畫時,老先生感動不已,先後用了近7個月的時間為紀念館趕作了一幅大型油畫《血戰益林》;解放軍畫報社駱飛大校是射陽人,當他知道華中工委紀念館建設需要很多照片時,主動聯繫文史資料徵集組的同志,提供了50幅將軍照;新四軍老戰士、鹽城市博物館副研究員熊涵東先生非常熱情地把多年來珍藏的老照片和文史資料複印給文史資料徵集組的同志……
同年4月5日,紀念館開始試運行,並在5月12日正式開館。其建築面積達1400多平方米,有包括序廳在內的5個展廳。紀念館陳展形式匠心獨具:一是色彩。採用了明快的暖色作為主色調,既與這一時期革命不斷獲得勝利的歷史氛圍相吻合,也突出了射陽獨特的地域文化和鄉村特色。二是版面設計、文字、照片、文物的結合有視覺衝擊力和感染力。將蜿蜒的射陽河、蘆葦盪、黃土地、茅草屋等元素符號貫穿展線上,充分表現射陽鄉村的地域特色和時空特色,併合理運用一些先進的陳展手段,生動、形象地再現歷史場景,營造了具有強烈震撼力和藝術感染力的氛圍。三是合理利用展室空間。通過上百件文物組合、上千幅照片組合和立體展示等手段,使展線流暢之中富有變化,生動而富有情趣。
紀念意義
曾在華中工委任職的86歲的韓培信等一批老革命戰士在參觀中共華中工委紀念館時表示,華中工委雖然存在時間不長,但它卻組織了永載史冊的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的支前工作。後來的3位國家領導人、100位將軍的革命生涯與它聯繫在一起。它為奪取人民解放戰爭的徹底勝利、迎接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射陽縣委書記谷家認為,中共華中工委紀念館的落成是對珍貴的紅色歷史的再現,希望紀念館能夠成為鹽城繼新四軍紀念館後又一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旅遊基地。
歷史
華中野戰軍撤出華中後,華中全境淪陷,陳丕顯等以華中分局名義在華中地區主持工作,堅持原地對敵鬥爭。為了統一和加強華中地區黨、政、軍的領導,中共中央華東局於1947年9月12日決定組建中共華中工作委員會(簡稱“華中工委”)。11月10日, 華中工委、華中軍事指揮部、華中行政辦事處在射陽耦耕堂成立,成為華中解放區政治、軍事、經濟的指揮中心。華中工委成立後,以射陽為依託,領導、指揮著整個華中敵後軍民堅持原地武裝鬥爭,有效地牽制了國民黨的主力,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通過土改工作,鞏固了黨群關係,激發了華中軍民忘我支前的積極性;通過戰爭洗禮和培訓教育,培育了大批革命幹部;為奪取人民解放戰爭的徹底勝利,為迎接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