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來,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以繼續深化畢節實驗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三大主題為重點,圍繞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按照“先抓試點、以點帶面、逐步鋪開”的要求,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實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良好起步。同時,全縣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基礎設施、生態建設得到加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農村改革穩步推進,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農村社會更加穩定。但是當前農村發展仍存在許多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是農村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民穩定增收困難,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新農村建設投入不足、機制不順、發展不平衡等。因此,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縣工作的重中之重,繼續鞏固、完善和加強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努力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進農業建設,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產業基礎。是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必須把建設現代農業作為貫穿新農村建設和現代化全過程的一項長期艱苦任務,切實抓緊抓好。
二、2007年全縣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目標任務
總體要求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中央、省、地經濟工作會議和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緊緊圍繞一條主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鎖定兩個目標(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扭住三項工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糧食穩定增產、勞動力轉移培訓),突出四個重點(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生態畜牧業、農業產業化),繼續鞏固、完善、加強支農惠農政策,切實加大農業投入,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確保新農村建設取得新的進展,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的好形勢。
目標任務是: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農業總產值增長3%,畜牧業產值增長8%,糧食總產量達29.3萬噸以上,烤菸收購完成7萬擔,實施好投資2512萬元的煙水配套工程,沼氣池建設力爭完成4000口,解決3萬人的農村飲水安全,建成小水窖1510口以上,淨減少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各4000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721人,解決無房戶400戶,完成茅草房改造600戶,啟動32個扶貧整村推進重點村建設,完成5萬人次農民適用技術培訓,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1800人以上,完成營造林6.01萬畝,繼續抓好6個省、地、縣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
三、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提高發展現代農業的綜合能力
(一)努力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堅持“夏秋並重,以夏促秋”的糧食生產方針,進一步挖掘耕地潛力,大力推廣良種良法,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和複種指數。努力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確保2007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在148萬畝以上,力爭總產量達29.3萬噸。加大對糧食加工轉化的扶持力度。加強對糧食生產、消費、庫存及進出口的監測和調控,建立和完善糧食安全預警系統,維護縣內糧食市場穩定和糧食安全。
(二)積極發展生態畜牧業。推進畜牧業增長方式轉變,努力提高畜牧業在農業總產值及農民收入中的貢獻份額,確保畜牧業增加值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以上。積極發展無公害畜牧養殖小區,實施有機畜產品品牌戰略。加快畜禽良繁體系建設和畜禽品種改良步伐,促進畜禽良種化,提高產出規模和效益。實施草地畜牧業工程,加大引草入田和草地改良力度。加強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和畜牧獸醫站點建設,同時加強村級獸防隊伍建設。加快發展優質畜產品建設,積極發展特色養殖業。加大獸藥、飼料和動物產品安全的監察力度,健全重大動物疫情監測和應急處置機制,確保畜產品衛生安全。
(三)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在鞏固烤菸等傳統優勢農產品的同時,努力打造一批有特色、上規模的知名品牌。努力推進蔬菜、茶葉、經果、特色養殖、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的發展。用發展工業的理念來抓好綠色無公害農特產品開發,突出基地認證、產品認證、加工包裝和市場行銷四個重要環節。爭取無公害蔬菜基地認證5000畝,新發展茶葉5000畝,中藥材2000畝,有機農產品基地認證4個,即:老凹壩雜交牛、納雍糯谷豬、沙包黑琥珀李子、維新瑪瑙紅櫻桃。要立足實際,培育主導產品,最佳化區域布局,重視發展園藝業、特種養殖業和觀光農業。
(四)切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在繼續抓好烤菸產業化的同時,積極發展新的支柱產業。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年內新增2個以上農業產業化經營地級龍頭企業,茶葉產業在抓好基地建設的同時,年內要加大爭取QS認證力度,力爭鬃嶺茶葉有限公司、大自然茶葉有限公司、府茗香茶葉有限公司的茶葉,大鬧地公司的麵條、老凹壩香薰牛肉產品獲得QS認證。馬鈴薯產業要在抓好優良種薯推廣的同時,在加工上下功夫,以提升整體效益。畜牧業產業化方面,要大力推廣和發展生態畜牧業,推廣標準化和無公害優質畜產品生產,引進、扶持、培育畜禽養殖和加工龍頭企業,提高畜禽養殖的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推進畜牧業產業化經營,加快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
(五)加快發展勞務經濟。加強勞動力轉移培訓機構的統一管理,建立由扶貧辦牽頭,組織、勞動、教育、農業等部門參與的協調機制,整合現有培訓資源,合理安排培訓內容,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依託職中、農廣校、黨校、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網點,加大對轉移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鼓勵中介機構、用工單位對農民工進行訂單培訓、定向培訓,鼓勵教育培訓機構與相關企業聯合舉辦農村職業教育培訓,在初、高中逐步開展職業教育;用好省、地、縣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經費,繼續實施好“陽光工程”、“綠色證書培訓工程”、“藍色證書工程”等。統一由勞動部門協調,做好剩餘勞動力的輸出工作,確保勞動力輸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六)重視發展鄉村旅遊。重點發展農家樂、鄉村觀光游,加強鄉村旅遊景點環境整治,完善住宿、餐飲、購物、通訊、交通等綜合配套設施,改善旅遊基礎條件。積極開發民族歌舞、民族節慶和民族風俗等文化資源,深入挖掘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間工藝品,提高鄉村旅遊附加值。調動農民發展鄉村旅遊的積極性,促進鄉村旅遊健康發展。
(七)推進循環農業發展。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加快開發以農作物桔稈為主要原料的生物質燃料、肥料、飼料、支持秸桿飼料化利用。
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堅實基礎
(一)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認真貫徹執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嚴格控制非農業建設用地,引導農戶和農村集約用地。推行土地轉包、土地集中和租賃經營等土地經營權流轉辦法,妥善處理土地承包糾紛。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加強對坡耕地的整治與改造,下大力氣改造中低產田土,建成“穩、平、厚”的基本農田。繼續實施好沃土工程、坡改梯工程、有效解決土地占補平衡。
(二)加大農村水、電、路、訊、廣播電視建設力度。大力推進煙水配套工程建設,實施飲水安全工程,解決3萬人飲水安全。實施雨水積蓄利用工程,新增灌溉面積3600畝。加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力度,著力改善人畜飲水條件和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引導農民開展直接受益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抓住國家加大農村公路建設投入機遇,搞好縣鄉公路網路建設,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交通條件。加大農村電網改造力度,著力解決無電村和無電戶的用電問題,力爭實現城鄉同網同價。實施好20戶以上自然村寨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採取多種形式增加郵政網點,提高農村電話和寬頻上網普及率。加強通訊網路建設,實現村村通電話。
(三)加強生態建設,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繼續實施好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等生態建設。2007年,完成營造林6.01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2平方公里。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嚴格環境監管,堅決打擊破壞農村生態環境的行為。加強森林防火工作,加強對林業有害生物的監控與防治,並採取有效措施控制擴散和蔓延。積極爭取、力爭啟動石漠化治理工程。
(四)加快發展農村清潔能源。繼續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入,2013年要完成4000口以上農村沼氣池建設任務。實施鄉村清潔工程,推進人畜糞便、農作物秸稈、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綜合治理和轉化利用。
(五)全面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繼續改善農村辦學條件,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落實2007年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兩免一補”政策,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技術和農村成人教育,努力掃除農村青壯年文盲。切實抓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加強規範管理,使更多農民受益。加強農村計畫生育工作,以“依法管理、村民自治、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管理”為指針,全面推行農村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嚴格控制政策外生育,加大少生快富養老保障行動計畫實施力度,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問題,實施出生人口缺陷干預工程,重視和加強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確保全縣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6.37‰以內,常住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達到94.5%以上,含流出人口在內符合政策生育率達83%以上。增加農村文化事業投入,加大對農村文化產業的培育力度。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增強農民體質。
五、推進農業綜合服務體系建設,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服務載體
(一)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積極探索農業科技成果進村入戶的有效機制和辦法,形成以技術指導員為紐帶,以示範戶為核心,連線周邊農戶的技術傳播網路。推進農科教結合,提高基層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著力培育科技大戶,發揮對農民的示範帶動作用。健全農業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整合涉農信息資源,推動農業信息資料庫收集整理規範化、標準化。加快建設一批標準統一、實用性強的公用農業資料庫。積極發揮氣象為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服務的作用。
(二)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支持發展農產品行銷大戶、經紀人、行業協會等多元化流通主體,加快建設農村集貿市場、批發市場。開通鮮活農產品運輸的“綠色通道”。改善農民進城銷售農產品的市場環境,探索建立鄉鎮和村流通特派員制度。重視發揮供銷合作社在農產品流通和生產資料供應等方面的作用,增強服務功能,擴大服務領域,使其成為農村綜合性服務中心和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的骨幹力量。
(三)加強農產品質量體系建設。要建立健全農產品安全監督檢驗體系,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產地認證和產品認證,依法保護農產品註冊商標、地理標誌和知名品牌。認真貫徹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實行農藥、獸醫專營和添加劑規範使用制度。繼續加強農產品生產環境和產品質量檢驗檢測。
(四)加強農機服務體系建設。加大先進適用的農機具、農機技術的試驗、示範和推廣力度,加快農機科技套用步伐,降低農民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力和農機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積極引導和扶持發展各類農機專業戶,機具租賃和技術服務公司以及其它農機中介組織,力爭2007年培植農機大戶50戶以上,新建3個基層農機服務組織,逐步形成新型農機服務體系。
六、著力培養新型農民和農村服務人員,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一)切實增強農民自我發展的能力。普遍開展農業生產技能培訓,擴大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和科普惠農興村計畫規模,組織實施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努力把廣大農戶培養成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現代農業經營者。充分發揮廣大農民參與現代農業發展的積極性,使他們自覺自愿投入到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採取各類扶持政策,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帶技術、帶資金回鄉創業,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帶頭人。
(二)提高農村公共服務人員能力。建立農村基層幹部、農村教師、鄉村醫生、計畫生育工作者、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及其他與農民生產生活相關服務人員的培訓制度,加強在崗培訓,提高服務能力。加大縣城教師、醫務人員、文化工作者支援農村力度,完善鼓勵大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到農村服務的有關辦法,引導他們到農村創業,或選拔大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到鄉村任職,不斷改善農村基層幹部隊伍結構。
七、深化農村改革,增強現代農業的發展活力
(一)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積極推進我縣鄉鎮機構改革工作,從鄉村實際出發轉變鄉鎮政府職能,提高村級組織活力,完善農村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認真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措施,搞好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不斷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
(二)統籌推進其他改革。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土地承包關係,規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積極探索以城帶鄉、以工補農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完善被征地農民的補償機制。加快推進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明晰林地使用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
(三)清理化解鄉村債務。全面清理核實鄉村債務,摸清底數,鎖定舊債,積極探索化解債務的措施和辦法,優先化解農村義務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公益事業發展等方面的債務。
八、加強對“三農”工作的領導,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保障
(一)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黨政主要領導要親自抓“三農”工作,各鄉鎮黨委要有負責同志分管“三農”工作。充實和加強“三農”工作綜合機構,貫徹落實好黨的支農惠農政策。由縣委辦、政府辦牽頭,建立督促檢查機制,將目標任務分解到相關部門進行專項督查,其結果納入目標考核。各部門要樹立全局觀念,強化服務意識,更加積極主動地支持現代農業建設。要進一步細分地域類型,細化工作措施,更有針對性地搞好分類指導。
(二)建立“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按照中央“三個高於”的要求,切實加大對“三農”的投入。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將財政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主要用於農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的比重。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固定資產投資結構和信貸投入結構,地方財政每年對農業總投入的增長幅度應當高於其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儘快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對省、地新農村建設試點村農戶在農村信用社貸款發展產業利率繼續實行優惠政策和財政貼息,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擔保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三農”的信貸投放,解決投入放大的問題。同時,積極引導農民和社會各方面資金投入農村建設。完善農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辦法,支持農村對“一事一議”建設公益設施實行獎勵補助制度。對農戶投資投勞興建直接受益的生產生活設施,可給予適當補助。建立健全支持和補貼農業制度,繼續鞏固、完善和加強近年來的各項補貼政策。
(三)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切實搞好開發式扶貧、易地搬遷扶貧、送溫暖扶貧,實行整村推進、產業化扶貧、勞動力轉移三大扶貧戰略,加強扶貧資金管理、實施財政扶貧資金滾動使用,發揮其持續利用和聚合效應。力爭減少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各4000人,啟動32個扶貧整村推進重點村的建設。繼續堅持領導幹部聯繫點和機關單位定點扶貧制度,動員各方面力量參與扶貧開發。
(四)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繼續以開展“文明和諧村”創建為切入點,圍繞“六通五改五建”工作目標,進一步修訂完善新農村建設規劃,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重點抓好1個省試點村、2個地區試點村和3個縣試點村建設。按照地委、行署“百企幫百村”要求,全縣規劃15個企業幫助15個村,實現以工補農、以工促農戰略目標。繼續執行領導幹部和機關單位聯繫試點村制度,指導試點村加快發展。認真總結典型經驗,提高建設層次和水平。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廣泛調動廣大農民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實現省、地試點村人均增收250元。
(五)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鞏固和發展農村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全面實施農村基層組織先進性建設工程。繼續開展農村黨的“三級聯創”活動和“三創三強”活動,選好配強鄉村黨組織領導班子,加強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加快推進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大力推進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合理提高村幹部的待遇和保障水平,2007年村乾報酬將由每月200元提高到400元,繼續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
(六)促進農村和諧發展。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完善村務公開制度,促進農村基層民主健康發展。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開展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積極開展“整髒治亂”活動,推進民眾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深入開展。在全縣範圍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高度重視農村殘疾人事業,妥善解決外出務工農民家庭的實際困難。拓寬農村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建立健全矛盾糾紛的排查調處機構,綜合運用多種手段辦法,妥善解決農村社會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深入開展“平安納雍”創建活動,加強農村警務建設,搞好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禁毒工作,保持農村安定有序。結合“五五”普法,在農村廣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增強民眾的法律意識,引導農民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建立農村應急管理體制,提高危機處置能力。做好農村消防及其他安全工作,堅決制止污染企業向農村擴散,強化對各類地質災害的監控,做好救災救濟工作,切實增強民眾安全感。
2007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