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丙吉問牛](/img/c/4c3/nBnauM3XxITO5gDO0gTNzgzN4QTM4QzMxITM0QTNwAzMxAzL4UzLx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出處: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四卷:“楚王軾怒蛙,以昆蟲之敢死;丙吉問牛,恐陰陽之失時。”
示例:作為官員要像~那樣關心百姓疾苦。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官員
典源
《漢書·丙吉傳》“……吉又嘗出,逢清道群斗者,死傷橫道,吉過之不問,掾史獨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駐,使騎吏問:“逐牛行幾里矣?”掾史獨謂丞相前後失問,或以譏吉,吉曰:“民斗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奏行賞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於道路問也。方春未可大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也。是以問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體。”釋義
丙吉外出,遇到清道的人發生群斗的事,死傷的人橫陳路上,丙吉經過這裡卻不聞不問,掾史特別覺得奇怪。丙吉往前走,遇到有人追趕牛,牛氣喘急,吐出舌頭。丙吉停下車子,讓隨員騎馬過去問:“追牛走了幾里了?”掾史更覺得丞相不問群斗而問追牛的事,太不恰當了,有的因此譏刺丙吉,丙吉說:“老百姓爭鬥,相互殺傷,這是長安令、京兆尹職責應當禁止、防備和追捕的事,(我的職責是)年終奏請實行賞罰罷了。宰相不親自處理小事,不應當在路上過問(打架鬥毆之類的事)。正當春天還不應當很熱,害怕牛行走不遠卻因暑熱而喘息,這意味著氣候不合節令,擔心將會傷害全國百姓,因此而問這事。”(聽了這番話),掾史才心悅誠服,認為丙吉注重的是大事。故事
丙吉,字少卿,魯國人。吉又嘗出,逢清道群斗者,死傷橫道,吉過之不問,掾史獨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駐,使騎吏問:“逐牛行幾里矣?”掾史獨謂丞相前後失問,或以譏吉,吉曰:“民斗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奏行賞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於道路問也。方春未可大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也。是以問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體。翻譯:丙吉,西漢宣帝時期丞相。《漢書·丙吉傳》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暮春的一天,丙吉外出,遇行人鬥毆,其中一人頭破血流,橫屍路邊。丙吉卻不聞不問,驅車而過。過一會,當看到老農趕的牛步履蹣跚,氣喘吁吁時,丙吉卻馬上讓車夫停車詢問緣由。下屬不解,問丙吉何以如此重畜輕人?丙吉回答說“丞相是國家的高級官員,所關心的應當是國家大事。行人鬥毆,有京兆尹等地方官處理即可,無需一國之相親理,我只要適時考察地方官的政績,有功則賞、有罪則罰就可以了。而問牛的事則不同,現在是春天,天氣還不應該太熱,如果那牛是因為天太熱而喘息,那今天的天氣就不太正常,農事勢必會受到影響。漢朝還屬於農業社會,農事如果不好,勢必影響到老百姓的生活。丙吉問牛而不問人,說明他抓住了問題的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