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夏洛蒂·勃朗特(Bronte C.) 譯者:黃源深
夏洛蒂·勃朗特(Bronte C.)(1816—1855年),英國著名女小說家,以長篇小說《簡·愛》聞名於世,之後,還出版有長篇小說《雪莉》和《維萊特》等。作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著名女小說家,她在英國文學史上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夏洛蒂·勃朗特被馬克思譽為:以狄更斯為首的“出色的一派”,深受中國讀者的喜愛。
後記
譯林出版社約我重譯《簡·愛》,我明知《簡·愛》已有幾個譯本,但還是欣然應命了。
細細想來,這似乎有兩個原因。一是出於對《簡·愛》的偏愛。還在求學時代,我就被原作深厚的內涵和優美的語言所吸引,從而將它視為英語學習的範本,反覆細讀,還詳細做了筆記。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隨著歲月的流逝,雖然經驗與學識俱增,視野也日漸開闊,進入壯年更覺得頗有“曾經滄海”之感,但重覽《簡·愛》,仍發現其魅力不減當年,因而便想到,重新適譯這部作品不啻又是一次藝術上的享受。第二個原因是,我認為一部世界文學名著有幾個譯本不但不足為奇,而且是十分必要的。翻譯說到底是對原作風格和內涵的闡釋。一部文學巨著猶如一個豐富無比的礦藏,並非通過一次性的闡釋就能窮極對它的開掘。多個譯本就是多次的開掘,譯者只要認真負責,學養又不落水準,每次都一定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正是通過這樣一次一次的闡釋,人們才接近完成對一部傳世之作的認識。此外,一部作品就其文本本身而言,自誕生之日起就已經凝固,但是譯者的審美觀點、審美趣味、價值取向,以及他所把握的要傳達原作思想的語言,卻是隨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變化著的,因而不同時代也就非常需要有適應這種變化的不同譯本了。
《簡·愛》易讀不易譯。這是一部充滿詩意的小說,尤其是男女主人公之間坦露心跡的對話和描繪,不但在內容上富有詩的意蘊,而且在形式上也不乏詩的韻律,要重現這種詩意,是頗費躊躇的。這又是一部激情四溢的作品,人物之間情感的交流和撞擊,往往表現為情緒的岩漿如火山般噴發,其雄偉、其壯麗、其多姿多彩,常常可以意會,卻難以言傳。另外,這部小說的語言又是那樣高雅脫俗、流暢優美,要把它轉達成相應的中文決非易事。此次重譯,我在這些方面都做了努力,惟願能表現原作的這些特點於萬一。
在完成這部譯作的時候,我要感謝譯林出版社,尤其是李景端社長,為我提供了重譯此書的機會。我也要感謝上海作家協會和奉化雪竇山賓館,正是他們所組織並創造了物質條件的作家冬令營,使我加快了翻譯本書的步伐。
黃源深
1993年4月23日
上海華東師大一村寓所
序言
《簡·愛》自一八四七年問世,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了。時間的塵埃絲毫遮沒不了這部小說耀眼的光芒。今天,它依然不失為一部偉大的作品,在濁浪排空的經濟大,潮中,被數以百萬計的中國讀者所珍愛。
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作者生活體驗的結晶,從中多少瞧得見作者自己的影子。《簡·愛》也一樣,其大量細節可以在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生活經歷中得到印證,但《簡·愛》絕不是自傳,也不是自傳體小說。作者把自己豐富的生活經歷融進了一部精心構建、充滿想像力的作品之中。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於一八一六年英國約克郡索恩托鎮的牧師家庭,排行第三,前面有兩個姐姐,後面有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姐弟妹一共六個。四歲時舉家遷移到一個名叫哈渥斯的小鎮,四周是起伏的丘陵、陰濕的沼澤和雜草叢生的荒地。在這個被工業革命遺忘的角落,人們過著朝不慮夕的生活。夏洛蒂·勃朗特也在這裡度過了她短暫一生中漫長的三十五個年頭。
一八二一年夏洛蒂五歲時母親去世,留下一大群幼小的孩子。父親因為經濟與精力兩俱不足,不得不在一八二四年把夏洛蒂和她的兩個姐姐及弟弟,送進由慈善機構創辦的寄宿學校。那裡的環境和生活條件很差,加之創辦人深信童心向惡,需要苛刻的管束和嚴厲的懲罰來調教,於是人為的凍餓和體罰便成了孩子們慣常他最後的改邪歸正也就顯得勉強了),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加了小說的文化厚度,豐富了它內在的意蘊,使其更具經典的價值。
這部小說的一大特點是富有激情和詩意。撰寫《夏洛蒂·勃朗特傳》的蓋斯凱爾夫人曾不無感慨地讚嘆作者“有著什麼樣的熱情,什麼樣的烈火啊!”小說中的男主人公羅切斯特是個熱情奔放、敢作敢為、敢愛敢恨的人,不顧一切地追求著簡·愛,而女主人公簡·愛雖然柔弱矮小,卻性格獨立,自有主見,對誰都敢於說不。於是兩人不免發生思想和情感的衝撞,從而進發出強烈的激情,這種激情反過來又使愛情的火焰燃燒得更旺。男女雙方都用詩的話語來表達各自的激情,他們不少抒發心跡的對話其實就是詩,顯得那么熱烈,那么浪漫,那么打動人心,那么富有魅力,這也許就是一百五十多年來《簡·愛》始終吸引著千千萬萬的讀者,尤其是年輕讀者,令他們為主人公的厄運唏噓,也為她的幸福暢笑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簡·愛》也有不足之處。書中過多的巧合不但有媚俗之嫌,而且也易導致小說失真。男女主人公之間情感的表達過於誇張,不免顯得有些矯情。但《簡·愛》畢竟還是讀者所喜愛的《簡·愛》。
黃源深
一九九九年六月
於上海對外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