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簡介
傅氏宗族歷史悠久,版築家風源遠流長。自始祖傅說開基創業,傳世至今,已逾3300餘年,繁衍後裔達七百多萬。世界傅氏文化協會在此之際應運而生,協會本著發揚傅氏文化,傳遞傅氏文明的宗旨,在祖地及世界各個地區開展傅氏名人文化基礎建設及傅氏文化尋祖等系列活動,為傅氏文化的建設和保存盡微薄之力,為傅氏文明添磚加瓦!始祖傅說公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大聖人。在天,有我們說祖耀眼的星座--天策星,被人們尊為天神。於地,有我們聖公的傳世傑作,千古不朽的《說命三篇》宏文大作,是治國安邦,使國家繁榮昌盛、社會安定團結的指導思想。版築技術、甲骨文、“乾支”記時等創造發明是對中華民族燦爛文明史的巨大貢獻,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說祖的豐功偉績和傑出貢獻彪炳史冊,光照千秋,我們作為傅氏後裔當為之而榮耀,以此而自豪。
傳承與發展
關於傅說是否為漢族傅氏正宗始祖,已經請有關專家、學者及數學家根據國家史料、考古發現、傅氏早期家譜等論證。以史學的證據講,傅說時代儘管文字記載粗略,但同樣可以認定史實;以人文學的態度說,傅說是個從政年數較長,大得民心的名相,其地位已經遠遠超出其職務定限,其後裔在安定康樂的環境中綿延接代自然不會中斷,人口的增長速度必然很快,人口數量也必然會眾多,這是證明姓氏遠宗的關鍵;以數學高級推算的結論,傅說的歷史依據到今天,不會出現新的異義證據了。絕非個別簡單推斷所定義,傅說是個有史有考古證據的人物,為了更好地蒐集、挖掘、搶救傅氏文史,組織編修《中華傅氏通譜》,傳承傅說珍貴的精神遺存和宗族文化,其後人於香港申請成立了世界傅氏文化協會,組織修建傅說博物館等相關傅氏館藏,為傅氏文化光彩延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傅氏文化碩果不盡。協會宗旨
世界傅氏文化協會的宗旨是:代表會員利益,協調會員間的關係,維護會員從事經濟貿易活動的合法權益,反映會員的意見和呼聲,溝通並保持會員與政府的聯繫; 參照國際慣例,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法律、法規和政府制定的各項政策,開展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的貿易、文化、投資和經濟技術合作活動,增進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各地區人民和經濟貿易界的相互了解與友誼。協會成立以來,全體工作人員齊心協力,團結進取,力求在較短的時間通過自身的努力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把協會辦成一所具有較高威望、誠信度和可信賴的社會服務組織,為繁榮中國經濟、文化事業,作出積極貢獻。歷史名人
傅姓是當今中國第三十六大姓,在歷史上曾有過不少傑出人才。例如:
傅寬:北地(治今甘肅省慶陽西北)人,西漢開國功臣,封陽陵侯,曾任漢丞相。漢高祖得天下後曾定元功18人,傅寬列第9位。
傅介子 :西漢北地(今甘肅省慶陽西北)人,漢昭帝時,曾出使西域。用計斬殺樓蘭王,因功被封義陽侯。
傅毅:字武仲(約47-92),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人,東漢文學家。朝廷求賢不誠,士多隱居,遂作《七激》、《迪志》詩,諷世明志,後被召為蘭台今史,以文顯於朝廷。著有《舞賦》等作品。
傅玄:字休奕(217-279),北地泥陽(今陝西省耀縣)人,西晉時哲學家、文學家,官太子少傅,追封清泉侯。其學問淵博,精通單律,於詩擅長樂府。在哲學上,把自然和人類歷史都看作一種純粹的自然過程,批判了有神論的世界觀和玄學空談。著有《傅子》《太子少傅箴》,晉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追封為清泉侯。
傅鹹:字長虞(239-294),北地泥陽(今陝西省耀縣東南)人。傅玄之子。西晉初,任冀州刺史,後轉御史中丞、尚書左丞。曾上疏議以載並冗官,靜事息役,發展農桑,並指斥當時統治集團奢華靡費之風,謂“奢侈之費,甚於天災”。兼任司隸校尉時,狠狠打擊恣行京都一帶的門閥士族。終卒於官。明人輯有《傅中丞集》。
傅亮:字季友,南朝宋人,佐劉裕篡位,被封城建縣公,後廢少帝,迎立宋文帝,官至散騎侍郎、尚書令。編著有《光世音應驗記》等。
傅琰:字季珪,北地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人,自其先祖南下以後,世代僑居南方。從其父開始,傅氏祖孫四代都曾擔任過南朝的縣令,並著聲名。傅琰歷任縣令、廣威軍將郡丞、尚書右丞、督軍、建威將軍、刺史職。為官明察事理,處事果斷,重視實證,廉正有才,勤於職守,其父子成為廉吏世家。
傅隆:字伯祚,北地靈州人也。高祖傅鹹,晉司隸校尉;曾祖傅晞,晉司徒。隆少孤,又無近屬,單貧有學行,不好交遊。義熙年間,為孟昶建威將軍,員外散騎侍郎。元嘉初年,除司徒右長史,遷御史中丞。當官而行,甚得司直之體。轉司徒左長史。
傅縡:字宜事,北地靈州人也。父傅彝,梁臨沂令。縡幼聰敏,七歲誦古詩賦至十餘萬言。長好學,能屬文。梁太清末年,攜母南奔避難,俄丁母憂,在兵亂之中,居喪盡禮,哀毀骨立,士友以此稱之。肆志尋閱,博通群書,詞理優洽,文無加點。世祖尋召為撰史學士。除司空府記室參軍,遷驃騎安成王中記室,撰史如故。
傅昭:字茂遠,北地靈州人,晉司隸校尉傅鹹七世孫。祖父傅和之,父傅淡,善《三禮》,知名宋世。傅淡事宋竟陵王劉誕,誕反,淡坐誅。昭六歲而孤,哀毀如成人者,宗黨鹹異之。通之贈昭詩曰:“英妙擅山東,才子傾洛陽。清塵誰能嗣,及爾遘遺芳。”尋為總明學士、奉朝請。齊永明中,累遷員外郎、司徒竟陵王子良參軍、尚書儀曹郎。
傅琰,字季圭,北地靈州人也。祖邵,員外郎。父僧佑,安東錄事參軍。琰美姿儀,解褐寧蠻參軍,本州主簿,寧蠻功曹。宋永光元年,補諸暨武康令,廣威將軍,除尚書左民郎,又為武康令,將軍如故。除吳興郡丞。泰始六年,遷山陰令。山陰,東土大縣,難為長官,僧祐在縣有稱,琰尤明察,又著能名。其年爵新亭侯。元徽初,遷尚書右丞。
傅岐,字景平,北地靈州人也。高祖傅弘仁,宋太常。祖父傅琰,齊世為山陰令,有治能,自縣擢為益州刺史。父傅翽,天監中,歷山陰、建康令,亦有能名,官至驃騎諮議。
傅奕:相州鄴(今河北省臨漳)人,唐代學者、自然科學家和無神論者。曾做過隋朝禮部屬官。唐初任太史令。精天文歷數,極力反對佛教,上書十二論,揭露寺院“剝削民財,割截國貯”等流弊。表現了他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反佛教神學的鬥爭精神。其著作有《老子注》,又集魏晉以來反對佛教思想的言行為《高識傳》共十卷。
傅寅:字同叔,唐朝大學問家。從唐仲友學,對天文、地理、井田、學校、郊廟、律歷、軍制等類研究精深,號曰群書百考,所著《禹貢說斷》,有獨到見解。
傅遊藝:唐朝人,官至武周宰相,武則天極為賞識,一年中四次提升,時人號為“四時任宦”。
傅霖:宋代律博士,兵部尚書兼宏文館學士傅蕎之子,歷官翰林學士、婺州太守。《宋刑統》頒行之後,為了便於記憶誦讀,用韻文進行注釋,著有《刑統賦》二卷。
(與下明代同名者有別)
傅友德:其先宿州人。驍勇,善騎射。早年不為明玉珍陳友諒所用,後歸降朱元璋,屢獲奇功,尤其是對西南地區的統一立下汗馬功勞。因功封潁國公,食祿三千石,明開國功臣位次二十八,洪武27年賜死。子傅忠,尚壽春公主;孫傅彥名,金吾衛千牛。五世孫傅瑛,弘治間人見《明史列傳第七十二.傅友德傳》
傅霖:山西省陽曲(今太原)人進士出身,官至山東布政司參議,三次擊敗後金軍隊的侵擾,後以“擁兵拒調”的罪名被彈劾,解甲歸田。傅霖回鄉後,以急公好義的善舉而受到太原士民的推崇。萬曆十四年,太原大荒,傅霖慷慨解囊,施粥賑災。
傅山:山西省陽曲(今太原)人,字青主,傅霖之孫。明末清初反清義士、大學問家。別號公之它、石道人、嗇廬、朱衣道人等。博通經史諸子和佛道之學,併兼工詩文、書畫、金石、又精醫學。其思想破儒家正統之見,開清代子學研究的風氣。其著作有《霜紅龕集》、《荀子評註》等,醫學上有《傅青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等書
傅以漸:(1609-1655)清開國狀元、一代名相。字於磐,號星嚴。幼年家境清貧,天資聰慧,勤奮苦學,博覽群書。順治三年,奪狀元。順治十二年,奉旨陳時務上疏安民大計,受到皇帝讚許,被加封為太子太保。順治十五年,授為武英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順治帝對傅以漸甚為器重,凡機務大政均與其磋商。傅以漸對帝竭誠盡忠。史料記載:“公居相位,食不重味,衣皆再浣,與寒素無異。他書奏議,草詔書,擬御製,頗得皇帝賞識”。傅以漸曾纂修《明史》、《清太宗實錄》,他對天文、地理、禮樂、法律、兵農、漕運、馬政等均有研究,著述甚豐。治學嚴謹,學識淵博,"道德文章實為一時之冠"。其著作僅《四書易經制義》尚存。康熙四年病故,葬於聊城傅家墳。
傅維鱗:(- 1666) 靈壽(今屬河北)人。原名維禎,字掌雷,號歉齋。明末清初歷史學家。清順治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東昌兵備道、左副都御史、戶部右侍郎、工部尚書。以翰林院編修,得分修明史,在廣搜各種遺書基礎上,纂成《明書》。除《食貨志》以外,還有《士田志》、《賦役志》等。除著《明書》外,還著有《四思堂文集》。
傅維鱗一支前有通議大夫兵部左侍郎傅承訓;通議大夫兵部左侍郎傅鋌;兵部尚書前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左侍郎傅永淳等。永淳之父傅鋌,字用礪,明萬曆二十八年考中舉人,授陝西歧山縣知縣。鋌以德教化民眾,不輕施刑撲,均賦役,清驛遞,嚴保伍,疏壅渠,時號稱“小西周”。士民感其德,建祠立碑,春秋歌而祀之,記載入《歧山縣名宦》。後因其子永淳受封,皇上賜封其通議大夫兵部左侍郎。
傅振邦:字維屏,號梅村,山東省萊州府人。嘉慶十九年四月二十五日戌時生。道光十四年中武舉,道光十六年中進士,歷任江蘇徐州鎮總兵、總兵銜提督、河南巡撫、雲南提督、直隸提督、直隸總督、湖北提督。封建威將軍、榮祿大夫等。
傅善祥:金陵(今南京市)人,太平天國三年(1853年)女試狀元。亦為癸好(醜)東試狀元,仕至丞相。她是太平天國時期的女狀元,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狀元
傅增湘:(1872—1950) 著名藏書大家。四川江安人。字淑和,號沅叔。清末進土,翰林院編修。曾任北洋女子師範學堂總辦、直隸提學使、憲政編查館諮議官。1911年任北方議和總代表唐紹儀的顧問,參加南北議和。1914年任袁世凱御用機構約法會議議員。1915年後任肅政廳肅政史。1917年後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後致力於版本目錄學研究。著有《藏園群書題記初集》、《清代典試考略》等。
傅連暲:(1894-1968)原名傅日新。福建省長汀縣人。一九三三年參加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第一副部長,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副部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曾任中華醫學會會長。
傅作義:(1895年—1974年),字宜生,山西榮河(今臨猗)人。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盧溝橋事變後,任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兼綏遠省政府主席,積極指揮部隊參加平綏線作戰、忻口戰役和太原保衛戰。 1948年,任國民黨政府華北“剿總”總司令,駐北平(北京),統率60萬軍隊,追隨蔣介石打內戰。於1949年1月率部接受和平改編,對實現北平和平解放和推動綏遠國民黨軍的起義做出了重要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綏遠軍政委員會主席、綏遠省軍區司令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水利部長等職。1974年4月在北京逝世。
傅斯年:字孟真,1896年3月26日生於山東省聊城縣(七世祖傅以漸)。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曾著《文學革新申義》回響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提倡白話文。“五四”運動期間為學生領袖之一。1926年冬回國後先後任中山大學教授、文學院長兼任中國文學和史學兩系主任,同年在中山大學創立語言歷史研究所。1928年受蔡元培先生之聘,籌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任專職研究員兼所長,1929年兼任北京大學教授。其間先後兼任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央博物院籌備主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中央研究院總幹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北京大學代理校長等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任台灣大學校長。1950年12月20日因腦溢血病逝,時年55歲。
傅鍾:(1900-1989)四川省敘永縣人。一九二○年赴法國勤工儉學。一九二五年任中國共產黨旅歐總支部書記。土地革命時期曾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組織部部長,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八路軍野戰政治部主任兼民運部部長,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部和蒹新華日報社社長,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彭真:(1902—1997),原名傅懋恭,山西省曲沃縣人。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山西省共產黨組織的創建人之一。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民主聯軍政委,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解放後歷任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市長、中央政法幹部學校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央政治局委員等。1962年,在朝鮮接受朝鮮最高人民會議授予的一級國旗勳章。1964年,被高棉西哈努克親王授予一級沙瓦德拉王家勳章。1983年,被秘魯議會授予秘魯議會大十字榮譽勳章。1997年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傅秋濤:(1907-1981)湖南省平江縣人。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湘鄂贛軍區政治部主任。參加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兼政委,新四軍第七師副師長。解放戰爭時期,任魯中南軍區司令員,華東支前司令部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軍委人民武裝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動員部部長,中央軍委人民武裝委員會副主任,總參謀部顧問。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傅雷:(1908-1966),別名怒庵,上海人,一代翻譯巨匠。幼年喪父,在寡母嚴教下,養成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學法國,學習藝術理論,得以觀摩世界級藝術大師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藝術修養。回國後曾任教於上海美專,因不願從流俗而閉門譯書,幾乎譯遍法國重要作家如伏爾泰、巴爾扎克、羅曼·羅蘭的重要作品。數百萬言的譯作成了中國譯界備受推崇的範文,形成了“傅雷體華文語言”。他多藝兼通,在繪畫、音樂、文學等方面,均顯示出獨特的高超的藝術鑑賞力。1957年被打成“右派”,但仍堅持自己的立場。“文革”中因不堪忍受污辱,與夫人朱梅馥雙雙含冤自盡,實現了文格與人格的統一。
傅抱石(1904~1965),現代畫家。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江西新餘人。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執教於中央大學。1949年後曾任南京師範學院教授、江蘇國畫院院長等職。擅畫山水,中年創為“抱石皴”,筆致放逸,氣勢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霧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氣魄雄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人物畫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著有《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中國繪畫變遷史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