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扶

“不敢扶”是現在普遍的社會現象。眾多人害怕被誣陷面對摔倒的老人採取了旁觀的態度。從而導致了真的摔倒的老人得不到及時的救治。也側面體現出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有待提高。

據《福州晚報》報導4月12日,福州一民警出警返回途中,遇見騎電動車的兩名老人摔倒在地,連忙上前詢問傷情,沒想到摔倒的老人卻一口咬定是為了避讓警車才摔傷。民警忍受著被老人冤枉的委屈,依然把兩名受傷老人送到醫院救治。幸好路邊的監控視頻拍下事發經過,還了民警清白。(4月16日《京華時報》)

一說到“扶老人”,許多人會想到“九歲男孩扶起摔倒老大被訛”的事件,鬧的沸沸揚揚,最終經見證人證實,老人是自己摔倒的。“責怪愛心,索取純真,傷害笑臉”讓人不寒而慄。當善舉遇見訛詐,當年邁撞上童真,讓事情更顯得“不堪入目”。

如果我們用“老人該不該扶”作為關鍵字進行新聞搜尋,會發現,過度的解讀讓社會充斥著負面能量。一邊是類似“不是我扶不起,而是我實在沒有10萬元”的“扶不起風波”,一邊是“跌倒無人”讓互相幫助成了奢侈品。在社會不斷強化“扶不起扶不得”的社會語境下,我們該如何來解讀這次“民警扶老人”事件呢?

我們應該看到一個好現象。民警忍受著被老人冤枉的委屈,依然把兩名受傷老人送到醫院救治,毋庸置疑的是我們要把這種精神積極發揚並不斷傳承下去。與此同時,大家應該在理性範圍內批評了老人的訛詐行為。雖然是一個惡劣的事件,但是我們不應該因為這種小機率事件的存在,改變了對正義的看法與理解,唯有如此,社會的道德重建之路才不會過於艱難。

其實,細細分析,不難看出集中爆發的一系列被救老人“訛人”事件,有著深層的社會原因。包括中國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長期的醫療保障問題、對司法公正的焦慮等等。法律的不完善和怕事的心理給他們提供了通道,心存僥倖去訛詐;醫療費用的居高不下給他們帶來壓力,泯滅良知去欺騙。

“不敢扶”的背後其實是“不敢倒”。誣陷救人者固然有違道德,也應受法律懲罰,但從社會治理的角度看,倉廩足而知廉恥,還當用行政手段的介入,避免老無所依的窘境。金錢不能打撈社會的良知,但一個更有保障的社會能杜絕很多的“惡”。

建立健全“老人意外保險”制度,需要通過政府、保險公司、個人的協作,籌措基金,編密社會保障網,化解老人的生存風險。讓老人“敢倒”,社會自然就“敢扶”。

文/王青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