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
天下有三重蔫(1)其寡過矣乎!上焉者(2),雖善無征,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蔫者(3),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4),建諸天地而不悖(5),質諸鬼神而無疑(6),百世以俟聖人而不丁惑(7)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下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8),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9),近之則不厭。
《詩》日:“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10)。”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11)有譽於天下者也
作品注釋
(1)王天下有三重蔫:王,作動詞用,王天下即在天下做王的意思,也就是統治天下。三重,指上一章所說的三件重要的事:儀禮、制度、考文。
(2)上焉者:指在上位的人,即君王。
(3)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即臣下。
(4)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
(5)建:立。
(6)質:質詢,詢問,
(7)俟:待。
(8)道:通“導”,先導。
(9)望:威望。
(10)“《詩》曰”句:引自《詩經·周頌·振鷺》。射,《詩經》本作“斁”,厭棄的意思。庶幾,幾乎。夙夜:早晚,夙,早。
(11)蚤:即“早”。[2]
作品譯文
治理天下能夠做好議訂禮儀,制訂法度,考訂文字規範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沒有什麼大的過失了吧!在上位的人,雖然行為很好,但如果沒有驗證的活,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在下位的人,雖然行為很好,但由於沒有尊貴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應該以自身的德行為根本,並從老百姓那裡得到驗證。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沒有背謬,立於天地之間而沒有悖亂,質詢於鬼神而沒有疑問,百世以後侍到聖人出現也沒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質詢於鬼神而沒有疑問,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後侍到聖人出現也沒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這是知道人意。所以君於的舉止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先導,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語言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準則。在遠處有威望,在近處也不使人厭惡。
《詩經》說:“在那裡沒有人憎惡,在這裡沒有人厭煩,日日夜夜操勞啊,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於沒有不這樣做而能夠早早在天下獲得名望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