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屠村

下沙屠村

下沙屠村隸屬臨海大田街道,距離市區12公里。村前西臨溪,東屏山,地處大田平原下沙東岸下沙山腳。村中有下沙屠、下項、隔水胡、隔水橋、三殿五個自然村。

全村人口600多戶,2200多人,以馬姓為主,占近一半人口,其餘為趙、葉、盧、胡等姓,耕地1400畝。2006年12月,馬家大院被列為臨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據《台臨下沙馬氏家譜》載:唐末黃巢亂,馬氏家族因避亂從婺州東陽鐵隴至台,遷大田下沙溪邊爰居生息。村前自東而下50餘米闊的下沙溪如同白練瀠洄環繞,緩緩西去。駐踏溪堤,放眼望出,溪寬村隱。

下沙屠古村依附溪畔,上流的東溪西溪兩支溪夾水而來,沿溪有上沙、中沙、下沙地名之分,下流是內港,早年有戶“屠”姓人來此居住,因此就叫下沙屠。

馬家大院

馬家大院,又稱“大透屋”,為村里最為上乘的建築。宅子的主人是當地紳士馬翰卿,他的次子馬浩如曾任北京法院推事,三子馬再初任上海昌明公司董事,創辦實業,製造鐘錶。

精美的灰雕 精美的灰雕

馬家大院,建於民國18年(1929年),次年秋落成,坐北朝南,二層磚木結構。前進正透正屋五間,東西兩廂各3間,全透11間,東西長50餘米。正透後,東西兩邊附設8間大小形制一樣的兩個小透院落,樓檐安裝白鐵皮沿溝下水。上構跑馬樓道,全透貫通,間間相連。院落後有後歸房6間,雜房9間,總計大小房屋47間。正透屋後及東西橫廂後構築小花園,高築灰塑漏窗,內置花壇。正前舊砌有圍牆,篆題“民國十八年建”。

馬家大院是極具個性特徵的民國時代大宅,占地四畝余,高牆大院氣勢恢宏,台門外有空地,前另建有高大外台門,磚石結構,外有水泥鋼筋花橋,西洋風格,為當年之罕見。內廊地鋪水泥,嵌鳳凰圖案,石階透氣孔飾民國“青天白日旗”圖案。尤以正屋東西兩巉牆上現存的福祿壽三星灰塑,工藝精湛,栩栩如生。正屋台門樓題“謹敕家風”,門楣石樑鐫刻雙鳳朝陽,堆塑人物花草,方格字文,花垂門頭,繁工細作,使人想到當年馬家何等殷富。台門上並有紀年“歲在庚午仲秋月”(民國十九年)字跡,內嵌“簪纓世胄”石匾。2006年12月4日列為臨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究的台門 考究的台門

馬家大院最令人稱奇之處,整座院落,成“品”字型,十二個巉牆,三個院落,三個小花園,西南環湖。而建築保存了大量的灰塑、木雕、石雕,以灰塑為最,石雕為次,木雕居三,集百工於一身。

馬家大院外大台門上的西式灰塑,做工相當考究。水泥花橋,架湖而上,整座大院前後鑿湖,小橋進出,高大、厚實的外牆,圍起來成個大院落,以前在西南角修建了一座碉樓,以利於保家護院,現已同圍牆一同拆了。二龍戲珠的門楣石樑生動活現,當年鮮艷的群青洋藍色彩還是那么奪目,青的色彩部分脫落,呈現星星點點的格調,磚縫中的搖曳茅草,給人以一種歷盡滄桑的感覺。

四合院

如今村中不少老宅仍然保存,也有些拆舊換新,但也不少已頹敗不堪,無人居住。村西有馬德成的四合院,民國攢尖頂台門,門上灰塑直匾線刻“私立下沙國民學校”字樣。兩邊堆塑“時鐘”,謂“時來運轉”,這是民國建築的一種裝飾。毗鄰是一排建於上世紀60年代的14間平房的朝陽中學校舍,這裡曾經辦過五六十年代東鄉回浦中學分部和臨東中學校址,如今已是人去樓存,孩子們的琅琅書聲已是久遠的記憶。

村東與馬家大院相鄰的“三透屋”,為村中大型橫排一字開建築,清同治、光緒年間建造。“三透屋”共有三個院落,一個台門,計房54間,高大的馬頭牆聳立南向,宅外構築石龍門,整個院落粉牆黛瓦,歲月的印痕給牆體添上了斑駁的痕跡,傾欹的屋檐讓人看到了房子的內部,令人不得不發出慘目傷心的感覺。這裡曾是“東鄉四大家”之一,東塍區大沙鄉鄉長馬雄洲的舊宅。

馬雄洲曾在外讀政法大學,在上海開設律師事務所,後在大田街開設“馬鼎豐典”當鋪,後在祖宅上裝修。“三透屋”南面的三間橫廂,一律玻璃木格窗湖藍漆,鐵鉸鏈,內部頂端裝修,平綦圓形蠣灰堆塑西洋紋飾,仿上海建築式樣,為當年富人所有,頂部裝飾美現大方,使人感覺到當年的豪華和奢侈。今院落部分塌倒人去樓空,物非舊主。村中還有一幢二層磚木西式建築,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以馬氏小宗祠改建為當年“下沙屠中心學校”舊址,五十年代改為“朝陽中心國小”,而當年牆頭,大書“禮、義、廉、恥”四字,依舊存在。

西洋雪橋

民國時期下沙屠出過一些富豪大戶,還出過福建省警察局局長、海鹽縣縣長馬憑祖,國大代表葉永壽;現代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馬亦林,杭州市電力局局長馬益民等。

村前有一座“西洋雪橋”,東西走向,它曾是下沙屠村與莊頭村的分界線,也是當年作為進村的唯一通道。位於西面進村口,下沙屠大橋旁邊,跨上沙溪。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建,橋長43.8米,寬2.4米,跨徑5~6米,高6米,五洞,抬梁條石平橋,疊梭型橋墩,兩邊構置石板護欄,柱上蹲十二生肖石,村里小孩在橋面上玩耍時,總要找到與自己相同的生肖石雕,炫耀一番。橋端曾豎立橋碑,後在文革中毀壞。民國十八年,東塍村周至柔捐資300銀圓,予以修葺。2004年8月,“西洋雪橋”被大水沖毀,五個橋墩只留下兩個,斜聳在溪床中,其功能也被1997年新造的下沙屠大橋所代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