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饒石人殿廟會

簡介

石人殿位於江西省上饒縣石人鄉石人村,始建於晉,擴建於唐,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御賜“鷹護殿額”,明嘉清21年(公元1542年)封李德勝為“西濟宏道護國崇興真君”增建道院,住殿修真道士日增,廟會活動已在當地具有很大影響。每年農曆九月初一日,按慣例,當地百姓要舉行傳統的廟會活動,以求一方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石人殿廟會是一種民眾性的民間文化活動,一般為十天,從農曆九月初一開始,初十結束。

歷史淵源

石人廟會歷史悠久、盛況空前。自東漢末年,臥龍先生胡昭隱居靈山養真岩修道,開創靈山道教以來,靈山因道教的鼎盛而名揚四海。靈山舊時有九十九座宮觀寺廟,各個寺廟都有自己特定的廟會時間。廟會一般都以各寺廟所公神、佛的誕辰為期。九十九座宮觀殿宇中,大部分的寺廟如今只能在殘垣斷壁中冥想當初最輝煌的記憶,而石人殿卻憑藉著每年一度的九月廟會延續到今天。

石人殿於西晉太康元年始建,原名“胡昭公祠”,後因劉太真和李德勝的先後立化,於明萬曆年間擴建殿宇並統稱“石人殿”。李德勝為唐時知信州,河南沈邱人,唐德宗時進士,由吏部員外郎出守信州。貞元六年,逢天大旱,久不降露。李知府禱雨立化,鄉民感其誠心。立廟祀之。宋宣和二年九月御賜“鷹護殿額”。明嘉靖二十一年,夏言上書請封為“靈山鷹武將軍“;萬曆年間,加封李德勝為“西濟南宏道榮興護國真君”。於是,石人殿開始增建道院,住殿修真道士日增。石人殿千百年來幾經興廢,三遭火焚三度興建,四受皇封恩典,並先後有王安石、鄭以偉、夏言等三位宰相光臨。

基本內容

廟會開始前十天,石人殿廟會組織方將開始前期準備工作,如整修香道,籌備文會、武會的各項準備工作,搭茶棚、戲台,採購供品、膳食,為神像獻袍等。

活動方式:九月初一的白天,廟會的開幕式會粉墨登場,其儀式主要是由來自各地的香會班以及靈山串堂班參加和表演。

串堂班一般由六至八人組成,隊伍精悍,功能齊備,能吹、能打、能唱、能做。

石人殿廟會香會班眾多,門派不同,各有會頭。各香會組織嚴密、分工明確,以車馬自備、茶水不擾、虔誠拜佛、載福還家為原則。

眾人出發前吃齋禁慾,身穿潔衣列隊到達石人殿參加廟會。數班串堂擎傘蓋、抬匾額、捧佛衣、放火銃,一路吹打《十番鑼鼓》,從明清一條街前行。

隊伍的前列為三眼銃,金鑼開道,由二個俊秀的青年手舉牌坊(又稱望郡牌坊),這是祖宗業績和人丁興旺的象徵,以此來抬高和顯示自己家族的榮耀。望郡牌坊過後,由宗族的德高望重者一路見神拜佛,祈福納祥。緊隨其後的則是佛衣、串堂隊伍和該郡的青年男女才俊。抬至石人殿內,廟會主持在山門口稽首親迎,燃花炮、披錦被以示歡迎和親近。

此時,鞭炮聲、鳥銃聲、鑼鼓聲、叫好聲等到處人聲鼎沸、響徹雲霄。

香客在大高元殿殿前肅立,由會首合十參像拜佛、拜碑,上香燃燭,燒黃表紙,獻佛帽、佛袍,掛匾額,三拜九叩行大禮,以示對仙人功績的肯定和敬意。

然後廟會組織人員早已在“萬年戲台”上準備好二張八仙桌合併的長桌,為各會首及各串堂班的師傅們登台獻藝,提供好打坐和休息品茗之所。各串堂班輪流上台表演,獻計獻藝。而眾香客們早已雲集“萬年戲台”坪上駐足傾聽,從《江西鬧台》開始,《十番過街》到《八仙過海》結束,歷時二個小時。

各會首率各自的人員回到大高元殿與主持稽首致謝,稱之為“謝禮”。各會首和串堂班的師傅們到主持處領一條毛巾、胸佩紅花就此出殿,意謂“戴福還家”。

然後一路吹吹打打到達靈山腳下的南峰塘景區,從山腳下拾級逶迤攀登,沿途欣賞古道,並尋訪胡昭公等先人在此隱居修道的遺蹟。

基本特徵

石人殿廟會有一顯著特點就是,佛、道、儒及民間吉祥神共處一廟,而香客各取所需,和諧相處。

主要價值

廟會基本上沿續了古老的傳統,可以說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對於我們了解古代社會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石人殿廟會中有關拜神祈福等一系列儀式,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和人類對自身的認知程度。石人村等地主要以原住民為主,石人殿廟會體現了本土文化的特色,對於了解當地的文化習俗具有重要意義。

瀕危狀況

日本侵華的國民黨統治期間,廟會冷落下來,解放後,廟宇損壞較為嚴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