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介紹
上青鄉距泰寧縣約20公里,每年元宵節做橋燈龍頭會在寺廟進行。木板做龍頭底部,龍頭為橋燈最重要的部分,沒有龍頭整個橋燈會黯然失色。龍頭構架為毛竹用鐵絲固定。做出大蓋模樣就會用白紗布包裹,用紅、綠等顏色剪成龍鱗形狀鐵在紗布上,紗布上還會有些裝飾品。個個要做的精細。龍珠里會點燃蠟燭,龍額上也會寫上一個“王”字後部會有一個“山”字。龍頭、牙齒、龍鬚、鱗片每個部位都要做的精心,這樣才會有精氣神。龍頭為橋燈最重要的部分,沒有龍頭整個橋燈會黯然失色。每節龍身都會有插鎖連線方便移到。龍頭、龍身、龍尾整部連線起來就構成了上青橋燈的靈魂。
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後,到了元宵佳節每家每戶開始準備過節了。在中國千年文化中板凳龍獨具特色。板凳主要是流傳在江西和福建等客家地區。上青橋燈起源於大唐開元盛世,為的是為戰死的人祈禱。但這些年下來慢慢成了歡慶節日了。上青橋燈前有龍頭後有龍尾中間是龍身,過去龍身都是板凳做的。上面鋪上燈籠幾十節或上百節連在一起好似長龍,板凳龍因此得名。
春節期間鬧龍燈的習俗在福建傳承了近上千年。鬧龍燈都在傍晚進行的,天一擦黑村民們就扛著龍身出門了。板凳龍長1.5到2米,中間有插鎖連線。龍頭龍尾由村里統一製作,龍身有各家各戶自己製作。人多多出一段,人少少出一段,為的是多沾喜氣。由於參與人數眾多最長可達3、4百米。橋燈製作工藝並不複雜,要的材料都是當地特有的毛竹紗布,不用投入太多就能過的年味十足。村里六七十歲老人都會商量怎么裝扮,老人們很早就開始製作橋燈。去樹林裡砍一棵毛竹來編龍頭的框架。綁龍頭虎架三四個人也要忙個半天,龍頭裝扮也要忙個一整天。眼睛、眉毛、牙齒、龍鬚、鱗片每個細節都要仔細認真,這樣才會顯得龍頭精氣神足。
橋燈一般會環村而行,這時村民們都會準備煙花爆竹來迎接橋燈(有時覺得放太多了),大人小孩也會在一旁夾道觀賞。舞橋燈只有兩個晚上,到了第二個晚上各村的橋燈會匯集到一起到學校為教育祈禱。橋燈前面一般會有老龍掩護,雖叫老龍但其實是有孩子們唱主角,老龍一般是元宵節前五天就開始了。有時候大人會限制孩子活動範圍,有的也很調皮,不讓去時總有人生氣不理解還有的有“罷工”。年輕人會因為搶龍頭髮生爭執,這時村里道高望重的老人會出面調節。每個人舞上一段最好的多來一段。橋燈巡遊一直要到深夜十二點以後,最後最精彩的晚高峰來了。各村的橋燈在學校里纏鬥,斗的是驚險場面十分壯觀。高高舉起的橋燈碰撞在一起,在遠了看更像騰飛的巨龍。地面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煙花點綴著這村落的美好譜寫了小城的魅力。這個古老的習俗展現了民間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