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一項研究指出,越有錢的人花在上網的時間越少,這與工作生產力無關,而是娛樂選項的問題:一個人越有錢,找樂子的方式越多,如外出旅行、郊遊或上館子。反之,一個人錢越少,娛樂的選擇也越受限,於是花更多時間上網挖別人的生活隱私;畢竟,上網成本是固定價格。
原因分析
美國人研究發現,上網時間是與經濟狀況成反比的,越有錢的人越不大上網。而這項研究同時給出了“信得過”的解釋:不是“上網致貧”,而是有錢的人有更多生活選擇;相反,經濟弱勢的人活動自由受限,只能“寄情網路”。
經濟狀況好的人,往往更善於管理自己的時間。這導致活躍在網際網路上的網民大多是年紀輕的“屌絲”。我們曾經認為,網際網路是自由平等的所在,現在呈現的樣態看來,網際網路自動將人群根據經濟狀況分割。由於網路語言、思維方式乃至準入門檻不同,一個屌絲是很難融入高端群體社區的。特別是朋友圈,由於其自身封閉性和分屬不同的話語體系,很難想像一個年紀輕輕的屌絲與馬雲的朋友圈有何交集。俗話說,你是什麼樣的人,就看你有什麼樣的朋友圈。網際網路的存在和使用,不僅沒有讓社會貧富差距縮小,而且在客觀拉大。
由於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存在,很多人陷入“過度溝通”“人云亦云”“工具綁架”的境地。對年輕人特別是經濟狀況較差人士而言,社交媒體正在讓他們的感覺鈍化,其中特有的心靈雞湯消解了他們前進奮鬥的動力,用閱讀雞湯和窺探吐槽代替深度學習和參與,似乎在雞湯中就能擁有生長成長的“獲得感”。
經濟弱勢的人,顯然正在落入“上網致貧”的陷阱。與更加自律懂得時間管理的中產家庭相比,經濟弱勢的家庭一般不限制孩子的上網時間,家長因為疲於生計沒多少時間陪伴孩子,往往求諸電視和網際網路“安撫孩子”。不得不承認,網際網路最善於剝奪孩子的獨立思考力,讓他們在意志消磨中接受現實生活,越沉迷網路遊戲,在網上消耗的時間越長,越是想擺脫不如意的現實生活,通過現實努力改變自身經濟狀況的主觀動力就會越弱。不久前有機構調研,大學生最嚮往的職業是“網紅”,喝足網路雞湯的網友做出這種簡單選擇並不奇怪。
說“上網致貧”並不過分。曾經經濟弱勢家庭的孩子,還有通過高考放手一搏的主觀意願,如今網際網路特別是朋友圈的雞湯,讓他們沉迷其中“吸食精神鴉片”。更糟糕的還是,因上網而致貧,返過頭來因為“網路作為精神享受的相對廉價性”而導致弱勢群體更加依賴網路,不信看看小鎮網咖里有多少是經濟欠缺家庭的子女。
如何擺脫
近日(2016年7月),中國青年報發起一項調查,對2000名受訪者進行的調查顯示,35.8%的受訪者想關閉朋友圈,其中19.7%的受訪者正打算關閉朋友圈,13.8%的受訪者曾經關閉過朋友圈,2.4%的受訪者已經關閉朋友圈。這說明有相當數量的人,已經意識到社交媒體的負面效應。因此,斷開網際網路、關閉朋友圈、腳踏實地確實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