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文武廟建廟的確切年份不詳,但根據廟內的銅鐘銘文所載,可見鑄造銅鐘的年份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故估計該廟始建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或之前,由華人富商盧亞貴及譚亞才等出資興建。列聖宮與文武廟差不多在同一時期興建,而公所則是在清同治元年(1862)加建。
道光三十年(1850)、光緒十年(1862)及光緒二十年(1894),文武廟曾多次重修。今之廟貌為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者。
清鹹豐七年(1857),西營盤、太平山、上環及中區四區在公所成立四環盂蘭公所,負責盂蘭節的籌備工作。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香港政府頒布《文武廟條例》,正式將文武廟及其所屬廟產撥交東華醫院管理。
1958年,香港政府修訂有關條例,訂明文武廟廟宇及嘗產收益,除用於每年供奉神祀、重修廟宇及擴建嘗產外,亦將用以開辦學校教育華人子弟、資助香港華人慈善事業及擴充東華三院發展醫療服務。
1971年11月27日,英國安妮公主訪問香港期間曾到文武廟參觀。
主要建築
•綜述
文武廟為廟宇組群,由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三幢建築物組成。文武廟主要為供奉文昌及武帝,列聖宮則用作供奉諸神列聖。公所為區內華人議事及排難解紛的場所。三幢建築物以兩條小巷分隔。
•文武廟
文武廟主要由三幢築有金字屋頂的青磚構築物組成。文武廟為兩進三開間式建築,正門外面有兩座花崗石鼓台。前院一左一右各有一座石獅子坐鎮。廟宇按照傳統中式建築布局設計,後進較前進高出幾級,設有供奉諸神列聖的神龕。兩進之間為一有蓋天井,兩旁建有廂房,廂房築有卷棚頂。天井的重檐歇山頂由位於天井角落的四條花崗石柱支撐。
文武廟正門門額是道光三十年(1850)重建時寫的,門外有兩座花崗石鼓台,前進置有一對紅漆屏門,稱為“檔中”。
“神威普佑”牌匾是文武廟內的重要文物,意指神威護蔭,普佑眾生。中國內地五個省份於清光緒二年(1876)至光緒四年(1878)間旱情嚴重,東華醫院籌得白銀十六萬元善款救濟災民,光緒皇帝為了表揚此善舉,於光緒五年(1879)御賜該牌匾。
文武廟前殿正脊上飾有清光緒十九年(1893)建造的石灣陶塑,展現粵劇戲台場景。
文武廟內供奉著“文帝”和“武帝”:文帝(文昌帝君)手執毛筆,職司文學和官祿;而武帝(關聖帝君)身穿綠色長袍、手持長劍,代表忠義武略。除文武二帝外,文武廟還奉祀包公及城隍,廟內又同時置有兩件有逾百年歷史的文物,包括清朝道光年間(1847)的銅鐘,以及一台造於清同治元年(1862)的官轎。
•列聖宮
列聖宮位於文武廟左側,是為供奉觀世音菩薩和呂祖等諸神列聖而興建,原為三進兩院式建築 ,其後兩個天井加築以鋼架屋面。
•公所
公所為簡單的一進式建築。門框以花崗石建造,上面刻有公所的建築年份,甚具歷史意義,至今仍保存良好。
公所大門入口掛上的對聯“公爾忘私入斯門貴無偏袒,所欲與聚到此地切莫糊塗”,意思是公所可為區內居民主持公道,正好反映出公所的功能。
公所現已改建為紀念品商店,而附連於公所後面的善德宮則是於1994年加建的現代構築物,供人們拜祭祖先之用。
建築特色
文武廟建築布局雖然是四面圍合,但並不是正宗的“四合院”,而是前後兩房的“兩進三開間式建築”。
文武廟採用青磚、瓦、木、石等建築材料建成,廟宇正面的構件如柱、梁、雀替、楹聯等,使用了石材來代替常用的木材。
從建築結構上看,文武廟正殿的木樑架結構採用了混合式構架形式。柱子上架梁,樑上抬梁,是傳統抬梁式做法;但是檁條卻不直接落在樑上,而是坐落於樑上的瓜柱上,類似於傳統的穿斗式做法。這種梁架結構能夠獲得寬敞的室內空間,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耗材,節約了成本。
文武廟組群屬典型的傳統中式民間建築,飾有精緻的陶塑、花崗石雕刻、木雕、灰塑和壁畫,展現了精湛的傳統工藝技術。廟宇有兩種山牆,即文武廟的弧形山牆和列聖宮與公所的三角山牆。文武廟和公所的墀頭均飾以磚雕,畫面以人物故事為主,層次分明、形態豐富而富有起伏變化,豐富了單調的牆面,凸顯了傳統嶺南地區磚雕的藝術風格,而列聖宮的墀頭則以石灣陶塑為裝飾。
文武廟的石灣陶脊(亦稱“花脊”)採用中國嶺南地區流行的裝飾風格,以廣東佛山的陶塑工藝為主,這種裝飾手法源自明末清初,盛於晚清,體現了南粵濃郁的民間建築裝飾風格。
文武廟內數量最多的雕飾為木雕,雕工精細考究,圖案繁縟富麗,凸顯出傳統木雕的工藝水平。廟內的神龕和所有金漆木雕飾件充分體現了嶺南木雕的傳統特色,圖案多富有吉祥寓意。
歷史文化
•斬雞頭 燒黃紙
香港開埠初期,法制尚未完善,未有舉手宣誓的法庭程式。當時政府批准華人可依中國傳統“斬雞頭,燒黃紙”的方式進行宣誓,而且指定要在文武廟內舉行。
•秋祭典禮
每年農曆九月,東華三院總理和社區代表均會齊集文武廟舉行秋祭典禮,酬謝文武二帝,同時為香港祈福,祝願香港繁榮安定。秋祭源於農產豐收後酬謝神恩的中國傳統。
•文昌誕
文武廟每年農曆二月初三的“文昌誕”祭典,獲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象徵社會大眾對文武二帝信仰的肯定。
•盂蘭巡遊
以往盂蘭祭祀後,主祀人會把文武二帝神像請到鑾輿上,巡遊“四環”(即西環、上環、中環和下環),相信是香港可考的最早盂蘭巡遊活動。
研究價值
文武廟是香港開埠初期華人的仲裁機關,在香港眾多廟宇中有特殊的地位。文武廟在短短數年間進行擴建,反映該廟香火鼎盛,信眾眾多,也顯示了華人資本及凝聚力的日益強大。
文武廟對香港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社會意義,反映昔日香港華人的社會組織和宗教習俗。在公所處理區內事務的慣例,反映出香港華人社會希望自行處理本身的事務,不欲殖民地政府干預。
保護措施
2009年12月18日,文武廟被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2010年11月12日,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文武廟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旅遊信息
地址
文武廟位於香港上環荷李活道124-126、128及130號。
交通
於港鐵金鐘站F出口太古廣場外乘26號巴士,至文武廟荷李活道站下車。
從港鐵中環站D2出口右轉至戲院里,沿皇后大道中往中環中心方向走,然後搭乘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前往。
從港鐵上環站A2出口,沿禧利街走至皇后大道中右轉,沿樂古道旁的樓梯街往上走約5分鐘至荷李活道。
開放時間
上午八時正至下午六時正,初一、十五及誕期則為上午七時正至下午六時正。
誕慶節日
文昌誕(農曆二月初三)
關帝誕(農曆六月廿四)
包公誕(農曆六月初六)
城隍誕(農曆五月十一、七月廿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