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特色
光德鎮上漳村乾泰樓
乾泰樓建於清乾隆年間,是梅州現在保存為數不多的土樓之一。乾泰樓在大埔縣中是最圓的一幢土樓,大埔人口中90%是客家人。客家人據說其祖先來自中原黃河流域漢民族支系的後裔,於元代或明初先後由閩遷徙人饒定居後。他們初到這閩粵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間,搭草寮為居,單戶獨舍,常遭兵匪之禍,又受狼虎為害,難以安生。
為求生存繁衍,勤勞智慧的客家人不得不從分散獨居的方式,匯集聚居築造這種土牆高築的連層堡寨---土圓樓。幾十上百人,一村一族聚居於一座堅固安全的土樓,有利於感情和睦,團結協力共求發展,是客家人的一大特色。
土樓的建造用料很獨特,其高大樓壁,都是用生土佐以砂石,用木條和竹片作筋骨,經過反覆揉打、碾壓,層層夯築而成。厚1.5米,基寬2米,牆基奠石塊。這種土牆比石條還堅韌,不怕水浸,防震性能特別好。所以經過數百年的風吹雨打,土樓仍然可以住人。
旅遊景點
鳥子石風景區
上漳村境內,海波一千多米,因其山頂一形如大鳥踩于山頂作巡視狀的大石而得名。該景區風光秀麗,集觀光旅遊、文化旅遊、紅色旅遊、生態旅遊及探險旅遊於一體,具有較高的開發潛力和價值。由於各方面因素的限制,鳥子石近兩年來才得到真正意義上的開發。鳥子石風景區系屬花崗岩地貌,由於花崗岩所具有的特性,景區內奇石巨石遍布,尤其以主景區的橫屏山為典型,其標誌“鳥子石”可謂是一石三景:東看似蓮花,西看似蒼鷹,南看似仙鶴,惟妙惟肖。著名的天生石屋---“長壽石室”,是由一二十平米的巨石蓋著幾個柱石面而成,內有泉水可供有人飲用甚至生火野炊,極富情趣。此外,橫屏山上翠竹延亘,形態各異的各種石柱聳立其間。在這之下是一座擁有四百餘年歷史至今仍香火不斷的寺廟,益顯清幽。值得一提的是,景區內有眾多天然石洞,洞深綿延而清爽,是景區的一大看點。相傳寺左側的石洞長達幾十公里,沿洞可通往潮州三饒鎮,深不見底的石洞吸引了洞穴探險愛好者。
啟明寺,始建於明朝中葉,已歷經四百多年滄桑。1947年,魏金水、劉永生、朱曼禮、黃維禮等人率“中國人民解放軍閩贛邊縱部隊”駐紮於此並與1948年再次成立了“中共閩贛邊區黨委會”,啟明寺作為其舊址繼續宣揚著共產黨崢嶸的歷史。1984年,大埔縣人民zf將其列為革命歷史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被列入革命歷史重要文物保護單位。同時,此地處於閩粵兩省三地(梅州、潮州、漳州)邊境,叢山峻岭,洞穴中多且山高林茂,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太平天國運動最後一場戰役便是在此被清軍打敗。景區內保留有多處摩崖石刻,大多保存完好。其中,莫過於與香港青山上韓公所書的“高山第一”遙相輝映的韓愈手跡。唐年間,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為潮州刺史的韓愈在巡視光德之餘登臨此景(歷史上光德屬於潮州),被山中宜人的景致吸引,寫下了“溪山第一”四字。景區內並無過多的珍稀物種,其地貌景觀與較為有名的景區相比也顯一般。但就其擁有的旅遊資源種類的多樣性而言,在其他地區或者景區中相當少見。這五位一體的旅遊資源相互交融,能夠同時滿足不同遊客的不同的需求。鳥子石風景區屬於集合型旅遊資源,規模較大,尤其是經過這幾年的開發,已經初具規模。不同類型的旅遊資源分布比較集中,彼此間的結合程度恰到好處,層次感鮮明。仍以橫屏山為例,從山頂到山腳,其空間布局和諧,疏密有序。在山頂,是其標誌“鳥子石”,立於山頂,南望課件潮州鳳凰天池,北眺則為西岩山。往下,是滿山翠竹以及穿夾其間的石刻•石洞以及各類奇石。再往下,是啟明寺。由下而上,景致各具特色,錯落有致而多樣化。
目前現狀
在現階段,鳥子石風景區仍只是一個本地品牌,除本地外,知道景區存在的人並不多。原因可以歸結為兩個:第一,交通及地理位置問題。儘管目前已完善了通往景區的公路,但由於景區地處深山,這些公路相當蜿蜒而且費時。所以,儘管景區方位內有多條通往潮州、漳州等地的公路通過,人們在此旅遊的意願並不強。第二,是宣傳問題。過去zf並不重視該景區的發展,其開發也是近期的事,但其宣傳仍是空白。無論是書面材料或是網路上的資料都不過寥寥幾字;在地區範圍內,不僅沒有景區的任何宣傳廣告或工具,而且沒有任何景區的標識。這兩個原因相互作用下,景區知名度及影響力極低。
目前,它吸引遊客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純粹的“口碑效應”。基於其旅遊資源質量較高,在此遊玩過的遊客往往會在其親友中進行宣傳。但單純的“口碑效應”並不能吸引大規模的旅遊者,在這種背景下,景區在區外並不為人所知。景區內枝林繁茂,氣候宜人,適合所有遊客適用或者參與,並且全年都適合遊覽,遊客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行選擇適合自己的形式開展旅遊活動。景區位於遠離人煙喧囂的山林中,沒有收到過任何形式的污染,也不存在安全隱患.是自然、生態、優良的旅遊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