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龍華殯儀館

上海龍華殯儀館,地處上海市西南角,占地面積4.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綠化面積2.1萬平方米。年殯殮量高達2.7萬具,為世界最大殯儀館之一。龍華殯儀館前身為龍華公墓,始建於1952年,1954年經市府批准正式成立龍華火葬場。她的興建成為上海市全面推行火葬的一個歷史性標誌。1984年更名為上海龍華殯儀館。

上海市龍華殯儀館地處本市西南角,是市區大型殯儀館之一,直屬於上海市殯葬服務中心,擔負著中心城區主要的殯斂業務,年殯殮量30000具左右,涉外業務均在百件以上。

(圖)上海龍華殯儀館上海龍華殯儀館

龍華殯儀館始建於1952年,前身為龍華公墓,1954年經市府批准,將龍華公墓一分為二,正式成立龍華火葬場,她的興建成為上海市全面推行火葬的一個歷史性標誌。1997年,龍華殯儀館火化功能轉移至益善殯儀館後,逐步形成以常規殯儀項目為主,以涉外業務和重大喪事為特色的綜合性殯儀機構,向社會提供特殊整形、女子化妝、禮廳設計、禮儀出殯、夜間守靈、生前展示、個性化追思、千元辦喪事、24小時上門服務等富有特色且便捷利民的全方位殯殮服務。

重大喪事

近五年來,龍華殯儀館承辦重大喪事達到70多宗,先後承辦了胡繩、汪道涵、巴金、陳逸飛、孫道臨等領導人士和知名人士追悼會。龍華殯儀館在承辦重大喪事中表現出的精巧構思和周密安排,不僅得到了逝者家屬的滿意,更取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市委、市政府對於龍華殯儀館重大喪事的承辦能力也予以了高度肯定。

無償外援

作為上海市殯葬服務中心技術援助的重要力量,龍華殯儀館擁有一支技術過硬、甘於奉獻的外援小組。自2000年以來,龍華組織外援小組計20多人次,為上饒阿富汗遇難工程人員及當塗縣化工廠爆炸等6次特大事故,提供無償技術援助,足跡遍布福建、安徽、江西等10餘處。外援小組精湛的整容技術和真誠的援助精神,得到當地政府部門的高度評價。

文化悼念

2007年清明期間,龍華殯儀館公開模擬演示了“文化禮廳”追悼儀式。悼念活動上,通過新型的多媒體手段及附有追思文字的花籃文化,賦予了追思和悼念活動更多的文化內涵,使市民的喪葬服務呈現出多元化和個性化的文化特色,使殯葬文化增值。

企業交流

旨在關注殯葬熱點,提升執業能力,培育殯葬文化,增進同行友誼的“龍華論壇”,已成為各地殯葬事業共同發展的溝通交流平台。自2001年起,龍華殯儀館已舉辦了六屆論壇。其中,與深圳、杭州、綿陽等地合作舉辦的龍華論壇,以其活潑的形式、熱烈的交流,搭建起了企業間的對話視窗。

社區公益

近幾年,龍華殯儀館積極致力於社區公益事業,協助社區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2007年6月,龍華全體黨員走進田林街道“陽光之家”,與智障青年開展互動活動;同年9月,龍華參加社區舉辦的《金秋送溫暖 愛心育英才》幫困座談會,向困難家庭學生贈送慰問品。通過組織公益活動,積極發揚職工的友愛互助精神,發揮自身的社會公益作用。

先進典型

(圖)上海龍華殯儀館上海龍華殯儀館

通過深入推進創建工作,龍華培育推廣了一批先進個人和集體:化妝師張宏偉榮獲民政部孺子牛獎和“2004-2006年度上海市勞動模範”;禮廳服務組榮獲上海市“五一”巾幗獎;化妝師王剛被評為“上海市新長征突擊手”。通過培育先進典型,向社會充分展示了新時期殯葬工作者的形象。

上海市龍華殯儀館本著“讓逝者得其所,使生者了無憾”的服務宗旨,在努力實現“三個滿意”即讓喪屬滿意、政府滿意、員工滿意和“四個殯葬”即陽光殯葬、便民殯葬、文明殯葬、綠色殯葬的同時,將進一步發揮輻射效應,拓寬服務範圍,更好地為市民服務,樹立上海殯葬業良好形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