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簡介
成立初,名“鐵路同人會”。民國15年(1926年)改組,更名“京(南京)滬、滬杭甬兩路同人會京劇部”。歷年來成員多數為鐵路職工,亦有其他行業人員參加。主要成員有趙慶華、趙萱堂、管西園、董芝初、孫芝圃、張哲生等。聘蘇少卿、劉璧麟、於素蓮、應寶蓮等為教師。經常彩排演出。民國26年,因鐵路被日軍侵占而停頓。民國34年抗戰勝利,恢復活動。1949年上海解放,改組為“鐵路文化宮文工團京劇組”,有舞台設備、服裝、道具。活動更為積極,經常深入基層、工廠和鐵路沿線各站演出。除常演一批傳統戲外,還演過現代戲《趙一曼》和自編新劇《飛車擒敵》等。“文化大革命”期間演唱“樣板戲”。1979年恢復演傳統戲,並改稱“ ”。1986年改組,改用現名。會長張展業,副會長廉永潤、汪忠澤、廖雄。聘俞振飛為名譽顧問,王兆成為名譽會長,王家熙、何延齡、高明亮、陳鶴昆、許余耀為藝術顧問,會員120人。經常彩排演出,並深入工廠、車站、家屬宿舍。除常演傳統戲外,並演過票界罕演的《花蝴蝶》、《兩將軍》等武戲。
協會發展
成立於民國12年(1923年)。地點老西門。創辦人杜月笙、徐品丹。成員最多時達三十餘人,除一部分名票外,多數為杜之門徒,且多為當時政、軍、工商各界上層人物。該票房為“恆社”組織的所屬團體。主要成員有黃寅蓀、倪潤生、馬寶剛、琴師王維忠等。經常彩排演出,杜亦常登台。因人多,角色齊全,且自設舞台,自備服裝道具,並創辦“徐品記”商店,出租服裝給上海各票房使用,故在上海頗聞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