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歷史
華華中學始創於民國十二年,校經數遷抄,前在愛文義路(愛文義路的東端,派克路(黃河路)以東段修築於1887年自,名平橋路,為越界築路之一互。1899年向西延伸至赫德路(今常德路),命名為愛文義路動。赫德路到卡德路段,鋪設了上海最早的電車軌道。1918年,平橋路亦更名為愛文義路。1922年,繼續向西延伸至極司非而路(今萬航渡路)。1943年,汪精衛政權接收租界,愛文義路更名為大同路。1945年改名北京西路)。
1934年林鈞由邵力子保釋出獄後,積極尋找黨組織未成,先後受聘為上海五卅烈士公墓國小和上海大學同學會籌建的華華中學校長,以學校為基地,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教育活動,掩護革命進步人士。1935年冬,孔另境(1904-1972)任上海華華中學教導主任。
當前,上海檔案館存有民國時期學校校刊專題目錄:《華華中學章程》、《華華年刊(民十九年)》、《上海華華中學廿一年級紀念刊》、《上海市私立華華中學畢業紀念刊( 1948 )》、《華華年刊(第二號)(1931)》。
抗戰期間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太倉岌岌可危。蔣憲端與父母弟遂移往常熟,後又避入太湖東山。正巧振華女中因戰事亦遷至東山,蔣憲端應校長之邀任教兩個月。後東山淪陷,一家人繞道到上海租界,在親戚家落腳。蔣憲端經同學介紹到上海華華中學教書兩三個月,同時設法與組織聯繫。
1934年撤消通緝令後,高爾柏於1938年接辦私立華華中學。
1938年初夏,上海華華中學林鈞先生的學生朱印天同志負責邊區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四大隊軍械處短槍隊(就是輜重隊)。
一九三八年初,唐華與胡德勝等人,參加了當時地下黨負責人林鈞同志辦的“上海華華中學學習班(舊上海四馬路)”。時間一星期,目的經過學習去組織或參加地方抗日武裝。林鈞當時任上海華華中學校長,影響了許多青年學生。他以“武抗”名義動員了一批華華中學學生中進步的青年骨幹到陸部工作。
1938年,林鈞組建川沙邊區人民抗日自衛總團第四大隊,以華華中學進步學生和工人為骨幹,在川沙、崇明地區開展抗日武裝游擊鬥爭。
1938年11月後,作家司徒宗在華華中學擔任教師。文藝界的朋友大都知道茅盾有一個在文教系統工作的內弟——孔另境,卻很少有人知道茅盾還有另一個內弟,也在文教系統工作,名叫孔令傑,又名孔彥英,筆名"司徒宗"。
1947年6月鎮海雁門鄉邱王村王泰棟在上海華華中學讀高二時,由鄭俠虎介紹來浙東參加革命。
歷史評價
“晚間即在華華校舍內上課。在抗戰開始的三年中, 華華和華光在抗戰文化宣傳工作上, 曾起了一定的影響, 當時留在上海的左翼文化人, 幾乎都和這兩所學校發生過關係, 或教授, 或演講, 許多秘密集會地都藉此舉行, 我在當時, 是這兩所學校的實際負責人。”華光,即華光戲劇專科學校。
校歌歌詞
華華中學校歌 [xiv]
史聿光 撰
歇浦之濱,黌舍宏開,國瑞蒸雲霞;
德以育才,才以成德,學行期無瑕;
敦品勵學,敬業樂群,勉力為騮驊;
勖哉同學,華我中華,光華我華華。
華華中學二分校
民國28年,戴介民創辦華華中學二分校,民國30年,遷至白克路(今鳳陽路)598號 ,正式定名為建承中學;據網民回憶,鳳陽路598號文革期間是鳳陽路國小的分部,現已拆。上世紀四十年代,上海英租界白克路大通路口,有座紅磚大洋房,據說是清末豪門盛宣懷部分物業舊址,掛牌“私立建承中國小”;當時國小部由校長夫人項先生分管、她但實際不任課;當時有舉辦讀書比賽。1945年12月14日在建承中學召開全市大中學生代表會議,討論組織全市大中學生“歡迎馬歇爾”,擬通過合法鬥爭形式,要求馬歇爾公正調停中國內戰,促進國內和平。次年初,物價飛漲。1953年,併入光實中學。1958年,改名成都路第二中學。1985年,為繼承革命傳統,恢復校名;校名原址在90年代建南北高架時被拆除,原址即現在地址成都北路471號。1989年,上海市建承中學建成了校史陳列室,幾經擴充,現陳列面積120平方米,有照片600多幅,展品百餘件。
京西中學位於上海市靜安區北京西路653號,原來是私立國強初級中學, 1956年公私合營後,由於位於北京西路,三校合併改名為京西中學,首任校長是陳企平。 後與成都二中合併,改名為建承中學。京西中學位於北京西路石門二路交界處,座南朝北,大門開在北京西路上,東面是605弄,西面有一座小照相館,名為中亞。一般女孩子喜歡光臨。照相館旁邊就是祥生汽車公司維修出租汽車的車間。學校對面是無軌21路電車的調度休息室,旁邊是水果店,銀行儲蓄所與郵局的門市部。靜安雕塑公園的一隅綠地。
2002年,民辦上外靜安外國語中學創辦,簡稱“上外靜中”,位於北京西路653號、近石門二路。自此,上海市建承中學改名為上外靜安外國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