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白俄
上海白俄指二十世紀上半葉集中居住於上海租界,特別是上海法租界中的俄羅斯裔居民。
俄羅斯人在上海形成自己的社區比其他僑民要晚得多。沙俄時代,俄國在上海的勢力較小,1915年有402人,多數住在公共租界蘇州河以北的提籃橋地段(又名匯山,wayside),住在法租界的只有41人。他們在北河南路距離北火車站不遠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小型的東正教堂,稱為主顯堂,這座上海最早的東正教堂後來毀於1932年“一二八”戰火。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有7000名俄國難民蜂擁逃亡抵滬,其中不乏貴族、將軍。使上海成為除哈爾濱以外一個重要的俄國人聚居地。1931年,日本占領東北後,又有大批俄僑從哈爾濱轉移到上海。30年代上海俄僑總數為1.5萬到2萬人。 1934年,法租界有俄僑8260人。(公共租界1935年有俄僑3017人)。
白俄在上海虹口提籃橋一帶站穩腳跟後,都設法移居到法租界居住。1920年,法租界僅有210名俄僑,1934年,增至8260人。他們多數居住在法租界中部呂班路、環龍路、金神父路一帶,在霞飛路中段開設服裝店、麵包房、咖啡館。使得霞飛路成為上海最浪漫的一條商業街。
他們在法租界還修建了2座美麗的東正教堂:聖母大堂和聖尼古拉斯堂,建築物都保留至今。前者還是東正教上海教區的主教座堂,位於亨利路(新樂路)和勞而東路(襄陽北路)路口西南轉角,緊鄰今日的襄陽公園。後者位於高乃依路(皋蘭路),現在是一個飯店。
白俄移民中有不少音樂家、舞蹈家和畫家。在他們的帶動下,歌劇、芭蕾舞在上海盛極一時。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的樂隊成員大部分是俄國人。他們還培養了一批出色的中國音樂家。上海白俄創辦了好幾所俄國人學校,並出版俄文雜誌和報紙。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上海白俄大多陸續遷出。目前上海白俄及後裔分布於俄國、美國及南美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