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武進路(WujinLu) 在市區中部,為虹口、閘北兩區界路。東起九龍路,西至河南北路。長1115米,寬12.0~18.0米,車行道寬8.0~12.5米。清同治九年(1870年)填浜築路,因在路北有靶場,故名靶子路、新靶子路。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又稱老靶子路。民國32年(1943年)以江蘇武進改今名。沿路為住宅。
窄小的武進路,經歷了百年的磨鍊,依然保留著上世紀初的風格,兩旁的建築散發出迷人的景色。
武進路86號,虹口中學舊址,現市一醫院工地---
虹口中學原在武進路86號,校舍主樓始建於1929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成為上海師範專科學校和新陸師
范學校並設附中、附小各一所。1949年上海解放後兩校遷出,原師專附中由人民政府接管,更名為上海市虹口中學。1954年虹口高級中學被市政府命名為重點中學,1959年學校被列為虹口區重點中學。1977年武進中學併入虹口中學。1978年學校重新被確認為區重點中學。2003年5月學校正式改名為虹口高級中學。虹口中學先後在武進路86號(1949年~2008年6月)、廣粵路138號(2006年~)辦學。
1863年由法駐滬領事委託天主教江南教會籌備,籌資白銀5萬兩,租用今中山東二路22號新永安路口樓房作院舍,1864年3月1日正式開張,專供外國人治病,為全國當時規模最大的西醫醫院。1877年更名為公濟醫院,1878年醫院遷入乍浦路橋堍公共租界北蘇州路190號新造醫院。1920年公濟醫院增建病房大樓。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聘了一大批著名醫生出任各部主任。1947年春門診部樓竣工。1949年5月上海解放,6月3日解放軍代表接管醫院。1953年元旦,經上海市政府批准改名為上海市立第一人民醫院。1959年租借北蘇州路410號河濱大樓。1960年武進路85號的第五人民醫院移址閔行,該地劃歸一院。1964年更名為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1981年成為上海市紅十字醫院,1992年醫院通過國家衛生部評審,成為全國首批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2002年成為上海交大附屬第一人民醫院。
吳淞路560號(武進路口),原虹口救火會舊址,現虹口消防中隊---
虹口消防中隊前身為虹口救火會,始建於1866年,是上海市現存最早的城市消防隊。消防隊建築為1915
年由工部局設計建造,而後又經多次擴建於1917年竣工形成現在的規模,略呈文藝復興風格。建築為三層樓磚木結構,中間建有36公尺高的瞭望塔樓,瞭望半徑可達五公里,是全國首座消防瞭望塔樓具有里程碑意義。上海市房地局列入市級優秀歷史保護建築並於2008年7月完成修繕工程。
虹口消防中隊前身為成立於1866年的火政處虹口機隊,初址設於現址南首,海寧路北首,吳淞路東側,在沈家灣附近,俗稱沈家灣救火會。1915年8月遷入現址,稱虹口救火會。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虹口救火會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武進路183號,原上海衛生療養院分院、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滬北會堂舊址---
該教堂由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傳教士施永福創建於1905年,是該會在上海建造的第一座教堂,也是該會在
上海傳教士聚集的場所。1924年建造了1座2層的教堂,旁邊的4層樓房開辦了三育學校(大學部1927年遷往江蘇句容橋頭鎮,改名中華三育研究社,這裡保留國小部)。1929年在教堂東側建造上海衛生療養院分院。教堂空閒時也對外出租,1933年魯迅曾租用場地舉辦“俄法書籍插畫展覽”。初稱滬中會堂,抗戰後改稱滬北會堂,1958年成為聯合禮拜場所之一。1966年8月“文革”中聚會停止。1979年滬北會堂重新開放,由於信徒增加太多,聯合禮拜次年改到景林堂進行,現已改為餐廳和旅館了。
武進路206~256號毗連式公寓住宅---
1867年9月,英、美租界(即公共租界)確立。美國聖公會文惠廉趁蘇州河北岸地價低廉,以建造教堂為名,在武進路一段,大片建造房屋,高價租賣。1999年9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武進路毗連式公寓住宅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武進路225弄9號、11號經典雙門老房子。
武進路258~296號毗連式公寓住宅---
1867年9月,英、美租界(即公共租界)確立。美國聖公會文惠廉趁蘇州河北岸地價低廉,以建造教堂為名,在武進路一段,大片建造房屋,高價租賣。1999年9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武進路毗連式公寓住宅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武進路393弄武海小區老式弄堂---
1937年夏,馬相伯發起創建太和高級助產職業學校,後因抗戰而停頓。抗戰勝利後,王也樵等人力促復校於南市蓬萊路,後因學生日增,先遷石門二路,再遷武進路393弄1號,1946年冬立案,校長李權經,董事長王也樵。上海解放後學生畢業學校停辦。
武進路400~402號原英華書館,現海軍託兒所---
1892年建造,該建築目前整體仍保持原有風貌,是虹口區內房齡最長的建築。美國傳教士何伯森為培養翻譯人才而創辦的英華書館,於1904年租用此處。英華書館是虹口區境內最早的一所新式學校,課程學制基本上與以後我國普通高中相同。解放後一度為海軍軍官宿舍,現海軍幼稚園。
武進路560~578號外表一新的虞洽卿住宅---
虞洽卿(1867.6.19~1945.4.26)早年到上海當學徒,1894年後任德商魯麟洋行買辦、華俄道勝銀行買辦。1903年獨資開設通惠銀號,發起組織四明銀行。1905年上海發生大鬧公審公堂案,與組織當局交涉獲勝,遂名聞滬上。1908年創辦寧紹輪船公司。1911年上海光復後任都督府顧問官、外交次長等職。1914年獨創三北公司。五四運動期間上街勸說開市。1920年合夥創辦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任理事長。1923年當選為上海總商會會長。抗戰時期堅持抗日愛國,日軍占領租界後赴渝經營滇緬公路運輸,支待抗戰。1945年4月在重慶病逝。
在慈谿東部的伏龍山下,有一處中西合璧的樓群坐西朝東,占地10餘畝,蔚為壯觀;亭台閣榭,花園天井,別具一格。這幢房子原名“天敘堂”是虞洽卿故宅,稱之為“龍山虞氏舊宅建築群”。1945年4月26日,虞洽卿因患急性淋巴腺炎在重慶逝世,終年79歲。同年11月,靈柩由專輪送來三北,安葬在伏龍山上。
武進路580~588號外表一新的虞洽卿住宅---
1936年,因寧波籍富商虞洽卿對於上海經濟的貢獻,以他的名字為西藏路冠名。此後8年間,西藏路便一直稱作虞洽卿路。
虞洽卿是為數極少的華人東正教徒之一,教名安利烈·帕夫洛維奇·虞,是1935年成立的上海中國東正教協會會長(2年後因抗戰爆發而停止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