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市建設和管理“十二五”規劃

為推進“十二五”期間上海市城市建設和管理,根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上海市城市建設和管理“十二五”規劃。

回顧

“十一五”期間,上海緊緊圍繞保障世博會成功舉辦的目標,全力推進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實施“迎世博600天環境整治”行動計畫,使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上了一個新台階,圓滿完成預期的規劃目標。

(一)現代化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建成。加快建設以“三港三網”為重點的重大工程。基本建成樞紐型、功能性、網路化城市基礎設施體系。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2010年貨櫃吞吐量2907萬標箱,位居世界第一。港口吞吐量達6.53億噸,比“十五”末增長47%。上海航空樞紐加快發展,建成5條機場跑道。機場進出港旅客7187萬人次,比“十五”末增長74%。建成滬寧城際、滬杭客專鐵路,鐵路客運能力比“十五”期末增加2倍。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452.6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3048公里;高速公路775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215公里;黃浦江越江設施新增11處,達23處;市域道路(含公路)總里程達到16688公里;供水管道長度達到31181公里,供水總量達到30.9億立方米;燃氣管線長度達到21653公里。

(二)城市管理水平取得明顯提高。在市區“兩級政府、三級管理”、郊區“三級政府、三級管理”體制下,形成了市、區(縣)、街道(鄉鎮)三級比較完善的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體系和網路。城市管理信息化大步推進,GPS信息系統廣泛套用於城市管理領域,城市格線化管理系統覆蓋上海中心城區並逐步向郊區建成區拓展,城市交通信息集中採集發布系統初步建成,行業網上審批系統日益完善。智慧型化交通水平顯著提升,特別是抓住辦博契機,大力推進“迎世博600天環境整治”行動計畫,從市容環境、交通組織、房屋整治、綠化建設、河道清理等方面開展整治,取得了明顯成效。

(三)城鄉供應保障取得進一步提升。不斷完善“行業公益性、運作市場化”機制,市政公用行業多元投資結構基本形成,市政公用服務供應能力大大提高。到2010年年底,全市自來水供應能力1131萬立方米/日,煤氣銷售總量12.85億立方米/年,天然氣銷售總量42.66億立方米/年,液化石油氣銷售總量40.05萬噸,有力保障了城市用水和用氣需求。

(四)城鄉建築和住宅迅猛發展。“十一五”末,上海市建築業總產值達到3827億元,形成百萬建築大軍和全國最為開放的建築市場之一。住宅房地產業平穩較快發展,2010年年底,全市各類房屋建築面積達到8.7億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約5億平方米。“十一五”期間,中心城區拆除二級舊里以下房屋343萬平方米,全市新增住宅約1.2億平方米,其中經濟適用住房開工建設超過1000萬平方米,徵收安置住房(動遷安置房)開工建設3250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從15.5平方米增加到17.5平方米。

(五)城市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市區公共運輸網路進一步完善,中心城兩點間公共運輸出行可在一小時內完成,郊區基本實現行政村“村村通公交”。郊區農村340個行政村開展村莊綜合改造,完成改造自然村達2140個,受益農戶達13萬戶。全市城鎮污水處理率提高到81.9%,蘇州河和市區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農村河道整治成效明顯,城市水環境質量極大改善;鞏固國家園林城市成果,加強綠化建設和養護,綠化覆蓋率達到38.1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3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12.58%,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4.9%。

“十一五”時期城市建設和管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集疏運體系有待最佳化,城鄉交通一體化程度還不高,局部地區交通擁堵現象較為嚴重,公共運輸占居民出行的比重偏低。環境治理力度有待加大,大氣、水、噪音、浮塵等污染對市民的影響有待減少。保障性住房建設與市民改善需要仍有差距。對城市基礎設施的維護管理水平亟需提高。工程技術發展相對緩慢,創新力度仍有不足。專業規劃的編制精細度不夠,修訂工作遲緩。

“十二五”時期,是上海推進“四個中心”戰略的關鍵時期,是上海聯動長三角、發展區域經濟的重要時期,也是上海又一輪大規模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

(一)

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加快推進“四個率先”,加快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戰略目標,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高效能管理,推進上海城鄉建設和城市管理工作向精細化、集約化模式轉變;立足世博後城市管理新起點,以人為本,安全為先,管理為重,以管理引領建設。轉變建設管理理念,更加突出管理功能;民生為本,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和生態環境建設,適應上海發展轉型需求,注重城市運行中的安全管理。統籌城鄉發展,聚焦新城建設,加強服務長三角、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推廣低碳意識,逐步打造和諧城市、綠色上海,致力滿足市民全面需求,完善上海宜居城市形態。

(二)

發展目標

根據綜合實力增強、管理水平提高、空間布局調整、發展環境最佳化、經濟模式轉型的新要求,主要發展目標是:

1.以集疏運體系為重點,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

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推動長江“黃金水道”和內河航道的建設,大力發展以長江運輸為重點的江輪直達和江海轉運,提高水水中轉比例,逐步推進海鐵聯運,形成國際貨櫃樞紐港;加快航運服務業體系建設,拓展航運服務鏈,推動“三港三區”聯動發展,有序推進黃浦江沿岸港區功能調整;深化落實《上海航空樞紐戰略規劃》,發展中遠程航空運輸。

2.以郊區新城為重點,突破城市空間布局瓶頸

中心城區和郊區統籌發展,最佳化城市空間布局,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嚴格控制中心城區高強度再開發,穩妥推進世博園區後續開發利用和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等區域性建設;以嘉定、青浦、奉賢南橋、松江、南匯等新城為重點,形成產業配套、設施完善、適宜居住,與中心城區功能互補、層次各異的新城體系;加快新城對外交通網建設,完善郊區公路對外銜接網路,使新城儘快融入長三角區域的都市圈。

3.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建設綠色上海

以建設“綠色上海”為目標,重點聚焦建築節能、交通節能兩大領域,通過推動新興產業和推廣新技術,轉變建設交通行業發展模式,實現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依託科技進步與管理創新,促進市政公用行業結構轉型,形成網路化、集約化規劃建設和維護管理機制,逐步減輕資源環境負荷,推動資源節約型示範城市建設;提高建築節能標準,推廣天然氣和新能源的套用,推進節能省地型住宅建設;基本建成以公共運輸為主體,機動車、慢行交通、貨運交通平衡發展的城市交通系統。

4.以宜居環境為重點,構築和諧城市

加快固廢、污水、污泥處理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減排和循環經濟發展,初步建成城鄉一體的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體系;統籌考慮加快發展和改善民生,推進舊區改造新機制,加強既有建築綜合改造和歷史風貌保護,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進一步擴大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受益面;結合城市空間結構和布局調整,加強新城和新農村人居環境及生態環境建設,加強綠地和林地的生態功能,加快推進綠地和林地向市民開放。

5.以轉變管理理念為重點,強化城市管理職能

建設與管理統籌發展,進一步發揮“二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路”的體制優勢;實現城市格線化管理信息系統的有效覆蓋和城市管理全面覆蓋,推進城市管理數位化、精細化、法制化發展;鞏固“迎世博600天行動”成效,讓社會和市民成為城市管理主體,使城市管理更加柔性化、民生化;加強城市安全運行管理和應急體系建設,在保障常態管理落實的基礎上,全面提升上海應對重大災害的應急、防禦、處置能力。

6.以激發創新活力為重點,提高行業創新水平

以完善需求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更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突破口,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大激勵政策實施力度,合理統籌科技資源,進一步有效激發建設交通行業科技主體持續創新的活力和能力;緊密聯繫創新與管理,提升創新成果套用成效;通過大力培養、積極引進、合理使用,形成可持續的創新人才催生機制。

(三)

主要指標

1.完善交通設施

實現 “區區通軌交”(不含崇明縣);長三角與市域、中心城區與新城、新城與新城之間交通順暢,實現“45、60、90”出行時耗目標,即中心城內出行平均時間不超過45分鐘,郊區新城60分鐘可達中心區(崇明縣除外),長三角核心區主要城市90分鐘可達上海。

——航空旅客吞吐量力爭達到9000萬-1億人次/年,貨郵吞吐量力爭達到500-550萬噸/年,浦東國際機場的旅客中轉比例提高到10-15%;

——國際標準貨櫃吞吐量3300萬TEU/年,其中水水中轉比例提高至45%;

——鐵路旅客到發量1.5-1.7億人次/年,鐵路客運占專業客運的比例提高至50-55%;

——全市道路網裡程達到18700公里左右;

——形成600公里以上的軌道交通運營網路;

——高等級內河航道總里程達到220公里。

2.著力改善民生

聚焦住房保障、交通出行和新農村建設,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擴大保障性住房受益面,大力提高公交出行比例,明顯改善郊區農村市政公用服務和人居環境水平。

——各類保障性住房新增供應約100萬套(間);

——完成改造中心城區二級舊里以下房屋面積約350萬平方米;

——中心城公共運輸出行占使用交通工具的出行(即不含步行)比例達到50%;

——中心城軌道交通占公共運輸客運量的比重達到50%;

——軌道交通運行正點率達到99%以上;

——完成郊區農村村莊改造500個(年均100個),農村生活污水有效處理戶數新增20萬戶。

3.加強環境保護

積極實施新一輪三年環保行動計畫,加強節地、節水、節材、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全面完成建築和交通節能減排的各項指標。

——供水水質綜合合格率等五項水質指標≥95%;

——萬元工業生產總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

——既有建築節能改造4000萬平方米,其中600萬平方米達到50%節能標準;

——交通行業能源消費總量不超過2750萬噸標煤;

——森林覆蓋率15%,城市綠化覆蓋率38.5%,人均公共綠地13.5平方米/人;

——城鎮污水處理率85%;

——污泥有效處理率≥85%;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5%;

——人均生活垃圾處理量減少率25%;

——天然氣占一次性能源比重提高到11%左右。

4.保障公用服務

繼續完善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設施運行維護管理,增強市政公用供應能力,提高服務水平。

——供水能力1310萬立方米/日;

——公共防汛設施泵排能力3150立方米/秒;

——天然氣事故應急保障天數15天;

——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完好率≥85%;

——新城管道天然氣覆蓋率達到100%。

建設任務

港航

1.港口。滿足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和城市產業發展需求,港口貨物年吞吐量保持在6.5億噸左右,貨櫃吞吐量達到3300萬TEU/年,基本確立國際航運樞紐港地位。規劃期內新建和續建生產性碼頭泊位約64個,新增年設計吞吐能力約6000萬噸;重點建設洋山深水港四期、臨港新城東港區公共碼頭一期及上海化工區、寶鋼成品、長興滬東船廠等專用碼頭,外高橋羅涇港區支航道疏浚等工程;適時啟動建設金山公共碼頭等工程。

2.航空。繼續推進浦東國際機場航空樞紐和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大力發展中遠程航空運輸,年旅客吞吐量力爭達到9000萬-1億人次,貨郵吞吐量力爭達到500-550萬噸。重點建設浦東國際機場第四、第五跑道、T1航站樓改擴建工程及虹橋國際機場T1航站樓綜合改造等工程。

3.內河航道。實現與蘇、浙兩省主要高等級內河航道基本對接,構建布局合理的內河航道主通道網路,三級及以上內河航道總里程達到約220公里,新增內河港區設計吞吐能力320萬噸。重點建設黃浦江上游、杭申線、大蘆線二期、長湖申線、平申線、趙家溝東段、外高橋內河港區一期、蘆潮港內河港區一期等工程;開展蘇申內港線、大浦線、油墩港等項目前期研究。

4.現代航運服務體系。拓展洋山保稅港區的功能,發展北外灘、陸家嘴、臨港等航運服務集聚區,加強船舶交易市場建設,發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等各類航運服務機構,延伸現代物流等;建立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綜合信息平台;大力推進國際航運發展綜合實驗區建設。

道路

1.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按照國家高速公路網建設規劃,加快長三角一體化高速公路網建設,提高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對外集疏運能力,確保實施G40公路、S6公路、S26公路東段和沿江通道浦西段等;爭取實施沿江通道浦東段、G1501公路同三段和北環段改建及節點改造;完善S16公路等技術儲備。繼續完善中心城快速路系統,推進快速路節點改造,確保實施東西通道、嘉閔高架北段(至S6公路)和南段(至S32公路)、中環路(浦東段東段)、北翟快速路(中環路-S20公路);爭取實施長江西路快速路東段、真北路-滬太路快速路、羅山路快速化、軍工路快速化及節點改造等;深化中心城地下道路規劃布局和建設技術,推進北橫通道建設。

2.國省幹線和主次幹道。配合城市空間結構和產業布局調整,最佳化普通國道網,增加郊區南北方向的國道輻射面,提高國省幹線對於郊區發展和城市物流的服務能力,確保實施S3公路、S7公路、北松公路等新改建工程。提高中心城主次幹道服務能力,結合舊區改造逐步完善外圍區地面主次幹道網,確保實施場中路、南大路、三泉路-萬榮路-普善路等。

3.越江跨河通道。適應市域一體化發展要求,郊區結合疏港通道建設及新城開發,重點加密國省幹線越江通道,確保實施虹梅南路-金海路越江、沿江通道越江段、辰塔路越江等。中心城重點加密北部地區越江通道,最佳化客貨運越江交通組織,確保實施長江西路隧道、龍耀路隧道浦東主線出入口、周家嘴路越江。基本建成中心城蘇州河機動車通道,完善人、非跨河通道布局,確保實施雲嶺西路橋、真光路橋。

4.重點區域和重大項目配套路網。一是構築大浦東路網交通體系,重點推進陸家嘴-世博園-迪士尼服務經濟發展軸、臨海沿江船舶、民用航空、高端裝備等重點產業基地的配套建設,繼續推進華東路等,開工建設申江路高架專用通道等迪士尼樂園配套道路工程。二是配合虹橋樞紐和虹橋商務區後續發展,進一步完善虹橋商務區與中心城之間的交通聯繫,建設天山西路、諸光路、蟠龍路等項目。三是完善大型居住社區配套道路系統。四是繼續推進區與區連線道路建設。

公共運輸

1.捷運。進一步提高軌道交通網路化運營效率和資源開發水平,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達到600公里以上,中心城軌道交通客運量占公交客運總量比重達到50%。重點建設11號線北段二期、16號線(原11號線南段)、12號線、13號線一期、9號線三期、5號線二期、17號線(原青浦線)、11號線迪士尼段等。

2.鐵路。完善鐵路線網,最佳化鐵路樞紐和貨場布局,實現鐵路旅客年到發量1.5億人次,鐵路客運比重提升至55%。重點推動滬通鐵路、滬乍鐵路、金山支線等項目建設,深化滬湖鐵路、上海鐵路東站等項目的前期研究。

3.常規公交。構建多層次的地面公交網路,新增3500個公交停車泊位,中心區內站點300米服務半徑實現全覆蓋,內外環之間、郊區新城內部和新市鎮500米服務半徑實現全覆蓋。重點建設曹路、徐涇、浦江、真南路等公交停車場;建設浦東大道等公交專用道。

4.樞紐。重點建設與鐵路、軌道交通、大型居住社區、郊區新城配套的60個以上綜合交通樞紐,主要包括滬寧城際南翔北站樞紐等5個鐵路配套項目,5號線劍川路樞紐等33個軌道交通配套項目,川沙樞紐等19個大基地配套項目,金山新城公交次樞紐等4個新城配套項目以及迪士尼樞紐項目。

5.綠色交通。大力改善城鎮地區步行環境及行人與公共運輸的換乘條件,發揮社區巴士、公共租賃腳踏車等作用,著力解決市民“最後一公里”出行問題。鼓勵新城城區腳踏車與公共運輸換乘,基本形成連線公交樞紐站點、中心區商業街道的區域性腳踏車通道網路。

城市保障

1.供排水。以供水水質全面達標和供水集約化為重點,基本實現城鄉供水服務均衡化。以“滿足需求、提高水質、安全可靠”為主線,進一步挖掘青草沙水源地潛力,保障黃浦江上游水源地安全,完善原水供應網路,提升水廠處理工藝,完成郊區供水集約化,確保供水水質全面達到國家新頒布的飲用水衛生標準。重點建設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包括凌橋支線、南匯支線等,適時啟動青草沙-陳行水庫聯絡管工程;完成郊區供水集約化17座水廠以及約800公里供水管網的新建、改造或擴建工程;建設崇明東風西沙水庫及原水管道一期工程;基本建成黃浦江上游水源地保護閔奉原水輸水、嘉定原水支線等工程;繼續推進建設徐匯新宛平、龍華機場、楊浦大定海、寶山廟彭等28個排水系統工程。

2.防汛。以增強應對極端性災害天氣的能力為重點,實現大汛小災、小汛無災。進一步完善千裏海塘、千里江堤、區域除澇、城鎮排水等“四道防線”,提高預測、預報、預警、應急回響水平,加強外擋、內蓄、強排、搶險綜合措施,確保城市防汛安全。繼續推進太湖流域水環境治理,重點建設大泖港及其上遊河道防洪工程,建設澱山湖環湖堤防工程;推進薄弱堤防加固改造;續建、新建和改建30餘座區域排澇泵閘和沿江沿海病險水閘。

3.燃氣。加快天然氣主幹管網二期工程建設,基本形成資源多元、調度靈活、覆蓋面廣、供應穩定的主幹管網體系;繼續推進石洞口燃氣生產、能源安全儲備基地和五號溝LNG應急氣源擴建二期等工程建設,並適時建設崇明三島天然氣主幹線建設。

環境建設

1.污水。完善污水收集管網建設,繼續推進未納管污染源截污納管,基本完成全市建成區直排污染源截污納管,基本實現污水治理與城鎮發展同步。通過最佳化系統、強化管理、點面結合、泥水同步等綜合措施,實施截污納管攻堅戰,使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5%;大力推進污水污泥處理處置,基本實現全市污泥的有效處理和安全處置,資源化利用明顯提高;積極推進雨污水混接改造、初期雨水污染治理和中心城區污水處理廠除臭整治;繼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重點建設白龍港污水處理擴建工程、白龍港片區南線輸送乾管工程、竹園污水廠污泥處理處置工程;適時啟動泰和污水廠一期工程。

2.河道整治。以界河整治和生態河道建設為重點,實現城鄉河道水質穩中有升。統籌河道蓄洪、排水、航運、生態、景觀等綜合功能,加強區區間界河以及區域骨幹河道的整治力度,全面推進黃浦江上游水源地保護區、崇明島生態河道建設,保持河道養護長效化、引清調水常態化。實施“十、百、千、萬”工程,即重點建設崇明南橫引河、小淶港等區域性骨幹河道和界河;推進蘊藻浜、淀浦河環境綜合整治,精心建設百條生態河道;疏拓連通千條重大項目配套河道;開展中小河道輪疏,鞏固提高萬河整治成果。

3.綠化林業。構建與生態宜居城市相匹配的綠地、林地、濕地基本生態空間系統,新建綠地5000公頃、林地15萬畝、四旁林500萬株,綠化覆蓋率達到38.5%,人均公共綠地13.5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15%,自然濕地保有率30%。基本建成濱江森林公園二期、環城綠帶補綠、七寶大綠地、顧村公園二期等外環生態專項工程。大力推進吳涇工業區、南大地區、上海化工區環境整治,大型居住區結構綠地,楔形綠地以及崇明東灘互花米草生態控制與鳥類棲息地最佳化工程,繼續推進中心城區、新城、新市鎮及其他社會綠地建設,爭取啟動建設郊環結構綠地、東溝楔形綠地,儲備澱山湖濕地保護一期、南匯東灘濕地公園等工程。

4.環衛。建設與特大型城市規模相適應的環境衛生保障系統,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集,促進源頭減量,人均生活垃圾處理量比2010年減少25%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以上。重點建設老港可再生能源中心一期工程、老港綜合填埋場一期工程、老港北側防污染隔離林帶、老港滲濾液排放管道工程、老港內河工程、老港一二三期封場工程等;推進建設金山、奉賢、松江(青浦)、嘉定、崇明、浦東等垃圾焚燒發電設施以及閔行、閘北、長興等生活垃圾處理和轉運設施。

住房保障

1.最佳化住房供應結構。“十二五”繼續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應力度。確保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供應,加大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土地供應,切實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應量,確保中小套型住宅(包括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占全市新建住宅的比例不小於70%。引導新建住房與郊區新城、新市鎮、大型居住社區建設相結合,合理安排住房建設布局。

2.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5年內新增廉租住房受益家庭7.5萬戶(套),到“十二五”期末累計受益家庭約15萬戶(套),符合條件的廉租申請家庭做到“應保盡保”;5年內新開工建設2000萬平方米共有產權保障住房(經濟適用住房),新增供應2500萬平方米、約40萬套;進一步完善公共租賃住房運行機制和配套政策,結合舊區改造、大型居住社區、市政基礎設施等建設,通過新建、配建、改建、收購、轉化等方式,5年內開工建設和籌措公共租賃住房(含單位租賃住房)1000萬平方米,新增供應900萬平方米、約18萬套(間);結合大型居住社區規劃和建設,重點推進徵收安置住房(動遷安置房)房源和市政公建配套建設,5年內新開工建設徵收安置住房(動遷安置房)3200萬平方米,搭橋供應2500萬平方米、約35萬套。

3.積極推進舊區改造。“十二五”期間全市完成約350萬平方米中心城區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受益居民約15萬戶。啟動郊區城鎮棚戶簡屋改造,繼續推進郊區農村低收入戶危房改造,積極推進“城中村”改造。進一步推進舊住房綜合改造,通過成套改造、綜合整治、平改坡以及“拆落地”等方式,改善市民民眾居住條件和環境質量。

城鎮體系

1.加大郊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堅持“公交優先”原則,加快城鄉一體、區域聯動的交通基礎設施對接,改善郊區新城之間、中心城區與大型居住社區之間、新城內部的公交設施條件。提升郊區路網密度,打通區與區之間“斷頭路”,推進區域對接道路建設。

2.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為重點,力爭完成郊區農村4800多座橋樑、4000多公里村內道路改造任務。完成郊區供水集約化建設和改造,進一步提高農村供水安全和水質。提高郊區污水納管比例,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置。加快郊區生活垃圾處理處置設施建設。加大農村黑臭河道整治力度,辟通和整治界河。完善郊區能源管網分布,新城管道天然氣覆蓋率達到100%。完善郊區綜合減災和應急體系,建立災難應急監測系統。

3.重點推進郊區新城、新市鎮、大型居住社區建設。堅持城鄉一體、均衡發展,推動建設重心向郊區轉移,最佳化提升松江新城、嘉定新城功能,著力推進南匯新城、南橋新城、青浦新城建設,深化完善市域城鎮體系,基本形成健全的基礎設施保障體系。重點推進浦東川沙、金山楓涇、閔行浦江、崇明陳家鎮等發展改革試點鎮以及松江泗涇和九亭、青浦徐涇等新市鎮建設。全面推進大型居住社區建設。繼續推進和完成500個村莊綜合改造,啟動開展郊區綠色重點小城鎮建設試點工作。

管理任務

將切實落實公交優先戰略,完善交通設施和服務網路,嚴格交通管理和現場執法,突出科技引領支撐和信息引導服務。不斷提高城市保潔水平,綜合治理市容頑症,規範管理戶外設施,推進環保行動計畫,努力鞏固世博市容環境工作成果。繼續加強文明工地建設,提高標準,嚴格監管,突出治理施工擾民現象,注重創新施工方式,提高上海工程建設管理總體水平。加強日常維護和應急處置,確保城市設施運行安全,供應服務優質。

(一)交通組織管理

1.加強靜態和動態交通管理。進一步提高交通組織管理水平,研究並試點公交專用道上公交信號優先控制,大力推行單行道、專用道等規劃和管理。繼續實施需求管理、差別化管理等政策,統籌規劃、建設和管理各類停車設施。加強對交通形勢的綜合研判,推進重點擁堵節點的改造最佳化。提升城市交通依法治理水平。推動非機動車管理立法,從源頭上解決載客殘疾車、超標電動車、不在本地上牌助動車的管理難題。

2.堅持提升綜合交通體系協調管理水平。進一步完善健全交通綜合信息平台,加快建成交通綜合決策分析系統。完善交通信息數據質量監控體系,開展交通環境影響分析。加強交通運輸行業信息化管理,提升高速公路、快速路、地面道路交通信息化水平,大力拓展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覆蓋範圍。推進軌道交通、公共汽電車實時信息採集和套用。加快研究中心城區的公交信號優先系統。全面建成公共停車信息監管和服務套用平台。完善交通信息服務套用平台,提供多樣化交通信息服務。

(二)市容環境管理

1.著力提升城市整潔程度。提高道路、廣場、主要景觀區域清掃保潔標準,推廣重點區域晝夜保潔、夜間沖洗等保潔模式,道路、水面整潔優良率達到90%;建立道路保潔全覆蓋網路與質量監測體系,加強中小道路保潔服務,探索實施道路路面、綠化、公共設施的綜合保潔模式;深入開展區縣河道環境衛生整治,落實黃浦區、蘇州河中心城區段及上游幹流水域日常保潔措施,完善黃浦區、蘇州河幹流防禦型水域保潔體系;加強船舶廢棄物收集管理,健全收費機制,確保船舶廢棄物集中規範處置;嚴格落實車容保潔措施和制度,確保環衛作業車輛規範化優良率達到95%以上。

2.綜合治理市容管理頑症。建立和完善設攤差別化管理,合理實施區域控制、時段控制和現場控制。消除中心城區非機動車亂放現象,重點加強交通樞紐、軌道交通站點、商業網點等停放點規劃。加大違法、違章建(構)築物整治力度,強化早發現、早處理的工作機制,聚焦別墅區、城鄉結合部等多發區域,遏制新增違法建築。堅決遏制黑色廣告滋生。強化旅遊集散點、旅遊景(區)點、長途客運站、公共運輸樞紐、輪渡碼頭、火車站等公共場所市容環境管理。

3.規範管理空間秩序。加強戶外廣告的規範管理。嚴格執行戶外廣告設施設定陣地規劃,完善實施方案,推進公共陣地使用權拍賣招標和公共空間有償使用,強化監督管理。戶外廣告規範設定率超過98%。加強各類設施規範設定。規範人行道設施以及攤、亭、棚的設定。美化居民小區景觀管理。

4.不斷提升環境質量。均衡城區綠地布局,加強立體綠化建設,提高綠化數量和質量,最佳化綠化管養標準,中心城區公共綠地失管失養率控制在2%以下。繼續推進老公園改造。提升綠林濕地的景觀、服務和生態功能,推進行業管理的規範化、信息化、機械化和系統化,努力提高濕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推進生活垃圾的高效處置。促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推進分類系統形成和全過程管理。多種形式推進綜合利用,生活垃圾資源化率達60%。加強人居環境保護,強化村莊改造長效管理,建立健全相關技術標準。進一步加強對“水、塵、煙、聲、稈”的整治。

5.深入推進城市格線化管理。進一步發揮城市管理格線化優勢,實現城市化地區和全行業格線化管理全覆蓋。積極推進郊區新城格線化管理,推進城市網路化管理和社區管理的銜接互動,建立市政道路、市容綠化、住宅小區綜合管理等專業格線化管理系統。建立上海城市運行管理指標體系,整合管理資源,建立城鄉建設管理要素協調推進機制,以及城管執法和專業執法隊伍的銜接機制,整合協管員和格線監督員隊伍。進一步協調政府管理和社會管理聯繫互動,加強“12319”城建熱線、新聞媒體等與城市格線化管理系統的關聯反應,建立健全社會市民參與城市管理的體制和機制,積極探索格線化管理由行政管理系統內循環向城市管理系統外循環轉變。

(三)建設工地文明施工管理

1.加強文明工地管理。按照一般區域、重點區域,梯次提高現行管理標準。中心城區除搶險、連續澆築等,一般情況不允許夜間施工,特殊情況的施工也必須做好相關保護措施。中心城區工地,逐步實現外來建築工人統一安排住宿。細化措施明確責任。進一步制定施工揚塵、作業噪聲、光照污染、污泥排放的控制措施以及安全管理措施。明確區縣責任,實施工地管理屬地化。建立考核監督制度。建立月度檢查、季度測評的考核制度。逐步開展夜間施工工地周邊徵詢制,減少夜間施工擾民。

2.突出建築渣土管理。完善管理措施,加強渣土現場產生、運輸過程、末端處置的各部門聯動管理,進一步落實定車、定價、定點、定賬戶、定路線的“五定”措施。試點開展中心城區建築渣土、建築垃圾的貨櫃化運輸。加強檢查和執法,通過有效的法制保障體系,進一步落實建設單位、施工單位、運輸單位的責任。建立執法聯動機制,嚴格執法。鼓勵市民積極投訴,加強監督。開展集中整治與日常監管相結合,保持高壓態勢。推進處置方式最佳化,推動運輸體系結構最佳化,減少陸路運輸。大力開展渣土資源化利用研究,進一步推進源頭減量工作。

3.強化掘路施工管理。強化統籌管理,實行道路管線施工作業面與工作量的年度、月度與區域總量控制,儘量減少重複掘路。加強日常監管,完善管理流程,實時掌握掘路動態情況。最佳化作業方案,制定中心城交通繁忙路段施工強化措施。

(四)設施運行維護管理

1.加強市政設施運行維護。加強城鄉基礎設施日常維護、改造大中修、專項整治、行業管理四個層面的專業化和規模化運行養護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決策體系、監督考核體系、資金保障體系,建立標準定額的常態管理、動態更新機制。健全設施維護項目儲備庫和維護項目招投標統一平台,加強運行監測,形成日常檢查、定期檢測、加強預養、運行評估的養護機制。

2.確保公用行業服務供應。加強青草沙等優質水源地綜合管理,完善原水供應網路,提升水廠處理工藝,進一步推進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完善下水管道管理和養護,大力推進積水點改造工程。加強對電力、燃氣、供水等設施運行監管,提升設施服務能力。加強垃圾和污水處置、配套環保設施的服務能力,減輕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3.完善住宅物業管理服務。健全管理機制,完善業主自我管理機制,調整完善住宅物業服務價格形成機制,強化物業服務的行業管理。完善物業服務體系,進一步拓展962121物業服務熱線功能和服務範圍,建設覆蓋全市住宅小區的物業服務平台,提供24小時全天候服務,及時受理、處置物業服務訴求。

4.提高城市運行應急能力。強化應急執行能力,制定重點地區和關鍵環節的應急預案,強化演練培訓,提高應急保障隊伍素質,增強預案的可操作性和協同性。建立健全城市防災減災、防恐反恐體系,加強水、電、氣、通信等城市生命線的運行監測、危機預警和應急回響。開展安全風險評估,建立數據完備的信息庫等手段,加大高層建築、地下空間、大型交通樞紐等安全管理力度,抓好各項安全管控措施的落實。

(五)綜合節能

1.交通節能

(1)對外交通

調整最佳化集疏運結構,增加民航空域。降低公路貨櫃集疏運系統的比例,大力發展內河水運貨櫃集疏運系統,最佳化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貨櫃集疏運體系的結構可以有效地減少CO2排放和能源消耗。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提高鐵路貨櫃運輸比例。增加民航空域,調整航線航路。在現有的航線航路上,繼續探索最佳飛行路徑的可行性,通過縮短航路距離,減少繞飛降低航油消耗。

加強運輸組織管理,提高運輸效率。充分套用智慧型交通信息、物聯網等先進技術,以信息化帶動集約化,加快形成覆蓋面較寬,集約化程度較高的網路體系,滿足倉儲、配送、運輸及客戶管理等需要的物流信息平台,實現運輸工具的智慧型化調度。積極推動先進的運輸組織方式發展,如甩掛運輸,提升車輛載運率,降低作業量單耗。

更新淘汰老舊運輸工具,加強運輸工具的節能技改。加速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老舊設備,引導運輸工具向大型化、專業化方向發展。重點發展大型專業船舶,推進內河船舶標準化發展,加快發展適合高速公路、幹線公路的重型車輛,以及短途集散的小型低耗車輛。針對節能減排工作需要,積極開展節能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的研究,從技術角度降低能耗。

(2)城市交通

提高公共運輸的運能和效率。大力推進實施公交優先特別是軌道交通和公共汽電車等的大容量公共運輸運輸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過各項措施,提高軌道和公交的運能效率,促進大容量公共運輸方式節能。制定出租汽車候客站點設定標準,在對外交通樞紐、公共活動和文化娛樂中心、賓館、飯店、商辦樓、商業中心、遊覽場所、醫院、居住區和交通樞紐等客流集散點,設定出租汽車候客站點,減少空駛里程,降低運營能耗。通過“在站候客、加強電調”,提高運能效率。

推動各類節能車型發展。推動混合動力車、純電動汽車等節能車型的發展,提高公共運輸節能環保水平。適度發展安全可靠、技術成熟的燃料電動汽車、代用燃料汽車,加快規劃建設相配套的充換電等基礎設施。

以示範工程為抓手,推進節能重點項目。大力推進運輸信息化和智慧型化建設,加快“車載遠程監控”、“車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在運輸領域的研發套用。加快發展公路甩掛運輸,大力發展先進運輸組織方式,提升客、貨運組織管理水平。繼續推進RTG“油改電”和港口碼頭岸基供電,加強船舶經濟航速航行管理,在不影響船期的前提下,推行經濟航速。推廣機場橋載電源的套用。

2.建築節能

新建建築實施高標準節能設計。對新建建築繼續嚴格按國家或地方標準設計建造,積極穩步推進居住建築、公共建築實施高標準節能設計工作。有計畫、分步驟推進既有建築改造。加強大型公共建築用能監管。進一步完善國家機關辦公建築和大型公共建築的節能監管體制,健全監管制度,完善節能管理組織體系。推進節能省地型住宅建設,制定激勵政策,大力推行住宅產業化,探索實施設計、施工、裝修一體化,切實提高住宅全裝修比例。在公共建築的建設和改造中,推廣屋頂綠化、牆面綠化等立體綠化建設。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建築中的套用力度。鼓勵開展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築中的套用研究、示範推廣,重點推廣實施太陽能光熱建築一體化技術體系。推廣綠色、低碳建築。推進綠色建築評價標識,擴大綠色建築示範模範,開展低碳節能技術示範,加快綠色、低碳建築技術開發推廣。

3.能源管理

在積極推進城市燃氣行業建設的同時,重視天然氣能源的管理。積極鼓勵支持專業的能源服務。推動能源契約管理、鼓勵創建能源專業服務公司,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積極推動燃氣電廠的發展,改善上海電網電源結構,緩解上海環境保護壓力。進一步推廣分散式供能系統。有序實施燃煤燃油鍋爐替代任務。不斷推廣燃氣器具節能技術,進一步提升燃氣器具的節能技術水平,推廣冷凝式熱水器的套用,加強對器具氮氧化物排放的研究,加快推廣全市公共廚房設備節能改造,提高一級效能普及率。

(六)科技進步

1.交通與設施

圍繞建設國際航運中心以及國際大都市的基礎性服務保障功能,進一步加快建設一體化綜合交通及集疏運體系的進程;完善城鄉樞紐型、功能性、網路化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提高運行效率與服務水平;構建以公共運輸為主體,機動車、慢行交通、貨運交通平衡發展的城市交通體系。重點突破大型交通樞紐一體化、城市軌道交通網路體系構建、磁浮交通,完善公路、道路交通網路綜合技術、智慧型交通系統及基於智慧型化技術的交通管理、充換電基礎設施體系建設、低碳型交通體系建設及交通節能減排、港口集疏運基礎設施布局、配置、運行管理等幾方面的關鍵技術。

2.資源與環境

以節能減排和低碳城市建設的要求為主導,資源節約破解降耗、再生和循環的技術難點;工程項目從規劃、設計、施工到運行維護以及相關的科研,全壽命周期提倡“節地、節材、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和環保以及低碳化的綠色理念;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積極營造宜居環境和宜居城市。重點突破水資源保護、開發利用與水處理、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與構建以及低碳城市建設、建築節能及綠色建築等綜合技術。

3.安全與防災

針對城市建設中地面與地下空間環境日益複雜、地質條件特殊、技術難度提高、工程風險增大的特點,以及全面提升特大型城市安全運行與防災能力的需求,積極開展科研與技術攻關,支撐與加強城市安全運行管理。重點突破城市防災規劃研究、基礎設施及生命線工程建設、運行與風險控制、重要建築構築物抗震防災、地下工程風險分析與災害防範控制、施工安全關鍵技術及裝備、防汛減災和環境生態安全等關鍵技術。

4.運行與維護

確保市政基礎設施運行質量,提高服務水平與效率,降低運行能耗與成本。同時,結合舊區改造和優秀建築及風貌保護,開展科技創新。重點突破提高道路質量關鍵技術與裝備、橋樑(包括高架橋)養護加固關鍵技術與裝備、隧道檢修、養護及加固改造、軌道交通網路化運行與維護、既有建築保護改造、市政管網設施運行管理與維護改造等綜合技術。

5.新技術套用

健全技術準入制度。制定嚴格標準,逐步限制、淘汰落後施工工藝,在建設工程項目中,推廣套用工廠化預製、整體裝配等先進施工技術,從源頭上減少工程建設對環境和交通的干擾,減少聲、光、塵等對居民生活的影響。推廣先進工藝工法。在大型居住社區建設中,以推進預製裝配式住宅發展為重點,加快本市住宅產業化進程。在掘路作業中,積極推廣使用低噪聲挖掘工具和降噪防塵作業工法。同時,加強對一線建築工人的技能培訓,提高其操作能力。

(七)信息化

1.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協同整合。統籌城鄉建設交通政務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推進電子政務基礎環境、政務信息資源和業務協同套用建設,逐步實現政府機關、管理機構、服務對象之間電子化政務信息的互聯互通,進一步擴大服務對象,服務過程的覆蓋面,提升政府決策能力和管理效能。

2.城市建設管理領域的信息化套用。按照城市管理、交通管理和建設管理三大業務主線,建設和完善相應的跨部門協同套用系統建設,進一步提高全行業信息化套用的水平和效能,並以信息化促進業務協同能力的不斷提升。建設城市綜合管理平台,進一步擴大城市格線化管理的套用成果;完善交通綜合信息平台,進一步拓展和提升交通信息綜合服務平台信息匯聚和智慧型處理能力;深化研究建設工程項目管理平台與協同審批平台、固定資產項目審批平台之間的關係,在現有基礎上加強方案最佳化和銜接,突出工程項目全過程管理功能設計,實現整體、動態﹑量化的科學管理。

3.主幹信息化套用系統建設。深化建設上海市舊區改造信息管理系統,進一步創新機制;依託城市綜合管理平台,進一步深化水務、綠化、林業、市容環衛和城管執法等套用;提升城市運行保障信息化管理水平,建設具有決策支持功能的管網輸配管理智慧型化數字管理系統和運行管理實時自動控制系統;推進地下空間信息基礎平台建設,進一步拓展地下空間基礎信息資源建設,適時開展地下構建築物的數據調查,完善數據套用功能。

保障措施

(一)加強資源整合,深化完善建設管理體制

進一步整合最佳化管理資源,加強市級層面的統籌協調,提高區級層面的貫徹執行力。進一步下移日常管理重心,充分發揮區縣、街鎮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在網路型、功能性基礎設施管理中,探索實施區域化管理的機制。進一步加強與市相關部門的溝通聯繫,在重大項目建設、城市規劃布局、建設管理資金安排、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建立健全協作協調機制,共同推進城鄉建設交通發展。

(二)加強城鄉建設管理法制保障,提高執法水平

制定並頒布《上海市實施〈道路交通安全法〉辦法》及相關配套規章制度,初步建成與本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保障體系。適應《物權法》和“拆遷條例”修訂等新形勢,根據上海“十二五”發展新要求,對城鄉建設管理法規框架體系進行修訂,配套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在相關法規制定修訂中,特別要加強民生改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內容,要針對城市管理頑症治理,進一步轉變管理理念,增加給付性制度完善、疏堵結合、規範執法等內容,加強立法執法工作,整合完善執法資源,加大聯合執法力度,進一步推進建設交通系統依法行政、規範行政。

(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投入保障機制

公共財政在繼續加強城市建設投入的同時,進一步向城市管理和維護投入方面傾斜,完善定額和標準,建立健全市區兩級城市管理和維護資金穩定的投入增長機制,充分發揮區縣作用。

(四)重視人才培養,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積極推進行業領軍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重點人才隊伍的建設發展,健全建設交通行業選人育人、教育培訓、評價分配、發展服務等各類機制,依託“黨管人才”的體制優勢,建立健全行業各類相關優秀人才統籌調度與使用的協同機制,通過人才流動實現“第一資源”的積聚,逐步形成一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隊伍。

(五)加強技術儲備,完善技術創新體系

聚焦交通與設施、資源與環境、安全與防災、運行與維護、管理與服務等領域中重點的技術(技術群)、標準體系進行重點突破和重點研究,依託科技為城鄉建設和管理保駕護航。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按照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模式,加快建設交通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落實促進自主創新的各項激勵政策。加強國際和國內科技交流與合作。利用科技信息資源共享平台和技術交流等多種形式,出台一些剛性的激勵措施,著力做好科技成果的推廣套用和產業化工作,形成科技資源最佳化配置的研究開發、成果轉化的市場體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