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人物
方子藩、陳海量、鄭頌英、趙朴初、蔡惠明、羅永正等一般青年學佛居士。歷史沿革
萌發時期
方子藩在上海工作期間,接觸許多佛教大德,也與青年學佛的朋友相聚,討論佛學。他們討論組織一個以青年為對象的社團,擴大影響,接引更多的青年學佛。
他們的理念與計畫,得到滬上名流居士范古農、蔣維喬、丁福保等多人的支持與贊助,
籌組社團
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籌組社團的計畫就進入行動階段。1946年春,方子藩等幾位居士,均為四十歲以下的青年人,成立籌備委員會。
籌委會主任委員:方子藩,
籌委會副主任委員:鄭頌英、張孝行,
籌備委員:羅永正、陳海量、趙朴初、王兆基、蔡惠明、吳保源、史美、傳賢灼等。
初在林森中路「覺園」內借地辦公,分工合作,積極推動籌備工作。
成立社團
1946年8月25日,“上海市佛教青年會”召開成立大會,許多大德居士到場道賀,太虛大師也蒞臨指導。方子藩與鄭頌英分別報告籌備經過,推舉出理監事,通過徵求會員辦法、發行會刊的籌備工作。
《太虛大師年譜》亦有記載。
1947年1月,青年會的會刊《覺訊》創刊號出版,
刊登出徵求會員的啟事,繼之召開會員大會,組織理事會。
理事長:方子藩,
副理事長:余伯賢、鄭頌英、葉竹青,
理事:陳海量,李行孝、蔡惠明、羅永正等。
社團遷址
1947年冬,佛青會以借用的會址過於狹小,不敷使用,方子藩提議登報徵求市區內適宜房舍。1948年1月1日,佛青會遷入林森中路康福里租賃的新會址,新址樓上是陳海量居士開設的大雄書局。
包括方子藩在內的數位理監事,各人都有自己的事業或職業,會中事務多由副理事長鄭頌英及理事陳海量二位居士處理。
鄭頌英是寧波人,三十多歲,經營紙業;
陳海量也只三十二、三歲,原是大法輪書局的經理,當時已創業開設大雄書局。
由於陳海量的書局就在佛青會樓上,所以海量相當於「駐會理事」,就近照應會務。
佛青會有三、四位職員上班工作,後來在台灣以星相術馳名的梁湘潤居士,1948~1949年,曾在會中擔任過總幹事。
社團活動
弘法
有星期佛學講座,於每星期日上午舉行,程式上於禮佛之後,全體共誦《金剛經》,再由禮請的法師或居士講演一小時。這項工作,最初由史久雲居士主持,後來由陳無我居士主持,許多知名的法師和居士都在該講座作過演講。
同時每星期日晚間舉辦佛學座談問答,對於佛經及有關佛學問題當面解答,此外也有佛學通訊問答,以通訊方式解答佛學問題。
電台弘法,也是佛青會工作重點之一。佛青會下設「心光講學會」,專門在電台播講。佛青會的弘法部,免費贈閱佛書,佛青會設有圖書館,免費對外開放。當然,發行《覺訊》也是弘法的一部分。
修持
佛青會的重要活動。會中設有修持部,周六集會念佛共修,此外還設有持誦組、蒙山普利組、儀規法器組、往生助念團等組織。福利
佛青會做得十分有績效。1948年開始,佛青會創辦中西醫義務診療所,聘請中西醫師為貧病者免費治療,開始時每天登門病患二、三十人,後來與日俱增,達到每天百人以上。
由於應診的醫師經驗豐富,服務認真,獲得貧困民眾一致的好評。
佛青會的福利部,除免費醫療外,以募集所得的經費,夏令施茶水,及施贈急救藥品,冬令施粥、施寒衣,都做得很有成績。
康樂
佛青會經常舉辦朝山活動、名勝旅遊、工廠參觀、素食聚餐等,迎合青年熱的興趣和愛好,以導向佛化。發行會刊
基本概況
社刊名:《覺訊》首任發行人:方子藩居士(1947年~1950年)
二任發行人:鄭頌英居士(1950年~1955年)
首任編輯:蔡惠明居士(1947年~1948年)
二任編輯:丁鴻圖居士(1948年~1950年)
三任編輯:蔡惠明居士(1950年~1955年)
《覺訊》的內容,是以青年學佛者為對象,內容有評論、通訊、科學、哲學、宗教、傳記、青年修養、雜俎、文藝等。
系藉與青年有關的問題,以宣傳佛教思想。版面由最初的八版增加到二十版。
發行量也由最初的三千份增加到五千份,在當時,是青年學佛者十分喜愛的一分刊物。
1955年9月停刊,前後發行了104期。
青少年專欄
1949年初,蔡惠明在《覺訊》上編青少年專欄,推動成立佛青年的「青少年部」。青少年部成立,李行孝居士為主任,蔡惠明負責推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