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匠

上海工匠

《上海工匠》是一部由上海廣播電視台東方衛視中心公益媒體群與上海市總工會聯合推出的八集大型電視紀錄片。該片以點帶面地揭示每個工匠背後所代表的上海各行各業的新發展、新變化和新成就,傾力打造工匠偶像, 在螢屏上奏響了一曲弘揚新時代“工匠精神”的頌歌。 該片於2015年10月1日至9日在東方衛視連續播出,為推廣我國“一帶一路”建設,以及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起到了重要宣傳推廣作用。 《上海工匠》還將依託新媒體的優勢,將片子中的16名工匠濃縮成16集、每集3分鐘的“微電影”,進一步在青年群體中樹立“工匠偶像”形象,營造“勞動最光榮”的社會氛圍。 紀錄片《上海工匠》以生動鮮活的電視畫面和感人質樸的真人真事告訴觀眾,在上海有一批為國家、為城市默默奉獻的“能工巧匠”,他們是共和國的脊樑,正是許許多多這樣的普通勞動者,建造起了共和國的大廈。

簡介

開播儀式 開播儀式

《上海工匠》以電視紀錄片的形式,通過展示“上海工匠”們精益求精、嚴謹細緻的高超技藝,追求完美、創造極致的職業精神,攻堅克難、創新超越的優秀品質。

紀錄片《上海工匠》也是市總工會與東方衛視繼《勞動最光榮》大型電視公益宣傳節目合作後再次攜手。將於10月1日至2日,10月4日至9日的每天8時25分在東方衛視《大愛東方》欄目播出。紀錄片集中講述了16位上海工匠的故事,其中包括:推動上海汽車行業發展、汽車行業創新標桿——徐小平;“工人院士”、中國製造“太空之吻”締造者、載人航天工程總裝戰線上的領軍人物——王曙群; 掌握100多種焊材焊接技術的“焊神”——張翼飛;中國點心製作最有影響力的領軍人物之一,接待過60餘批外國元首及國賓級要人的“中華金廚”——陸亞明;35年沒有出過一個次品的航空“手藝人”、國產大飛機的“首席鉗工”——胡雙錢;口腔醫生徐培成;眼鏡巧匠藍金康等。16位上海工匠將在節目中展示絕技高招、揭示行業秘密、講述動人故事,傳遞“工匠精神”。

張振暉最早也是美影廠的一名動畫員,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阿童木、米老鼠、獅子王等海外動畫襲來時,國產卡通片陷入困境。在一批中外合資動畫代工廠的高薪“挖牆腳”下,他的不少同事選擇了離開。但張振暉依然不改初衷,甘於清貧和寂寞,相信中國卡通片一定會有明天。在苦苦等待10年後,他終於迎來職業生涯的轉機,卡通片《寶蓮燈》《猶太女孩在上海》等,都留下了他出色的藝術才華。

在今年9月3日天安門廣場的閱兵式上,“工人院士”王曙群作為上海航天系統唯一獲得中華技能大獎的技術工人,也見證了這一歷史性的時刻。1989年他從新中華機器廠技校畢業後曾當鉗工。進上海航天設備製造總廠後的嚴格培訓讓他受益匪淺。隨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馬,王曙群作為航天對接機構小組組長,他要負責完成兩個重達8噸多的飛行器在太空中實現對接,這被稱為“太空之吻”。為了克服技術難關,他一直陷於苦苦的思索之中,有次竟忘了妻子有事囑託他接兒子放學回家。當他想起這事,連兒子在哪個班級哪個教室也全然不知。那天下大雨,面對兒子冒雨回家濕透全身時,妻子十分生氣,但最終也只能原諒他這位“天神”對接背後的無名英雄。為短短五分鐘的“太空之吻”,王曙群和他的團隊付出了整整16年的無怨無悔。

身高1米90、深度近視的張翼飛看似不適合當電焊工,其實卻是業內大名鼎鼎的“焊神”,他彎下腰一口氣焊接8米鋼板,焊縫沒有斷頭和接口,是他創下的最高紀錄,至今無人能破。雖然電焊又髒又累,但他認為這是鋼板上繡花,也要追求極致和完美,容不得半點瑕疵。他的電焊盲燒絕技,連歐洲同行都知道中國有個“焊神”。

《上海工匠》時間上橫跨65年7個年代,內容涵蓋了16個行業。片中回溯了這樣一段鏡頭:1980年,我國國產飛機“運十”的試飛日,年輕的胡雙錢第一次看到廠里女工們紛紛化了淡妝,等著為試飛成功歡呼雀躍。“從什麼時候起,我們缺失了這樣的自豪感與榮譽感?”35年沒有出過一個次品的航空手藝人、國產飛機首席鉗工胡雙錢有此一問。而我們都需要思考:工匠精神怎樣找回?

幕後製作

據總導演王曉明介紹,攝製組為了趕在國慶期間向這些為共和國做出了貢獻的“上海工匠”致敬,28位成員兵分七路日夜趕拍,通宵達旦,歷時一個半月,竟創下了兩個紀錄片之最,即投入最少和周期最短就奉獻了一部高質量的紀錄片。 為了拍出一部高水平的紀錄片致敬這些“上海工匠”,攝製組採用了最先進的4K高清攝像機,並出動了直升機在外灘、楊浦大橋、馬勒別墅、洋山深水港等地進行航拍。

分集劇情

第一集 逐夢

伴隨著悅耳的鐘聲,晨的曙光劃破夜的寂靜,上海,開始了它繁忙的一天,這座充滿神秘浪漫色彩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之所以成為眾多懷揣夢想者心中嚮往的東方明珠,不僅僅是因為它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更重要的是,有著一副海納百川的胸襟,無論是高精尖的人才,還是下里巴的平民,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施展自己才華的舞台,正因如此,一大批技術產業工人經過日積月累的積澱,成長為上海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被形象地稱為“上海工匠”。

全國勞動模範蔣國興在保護海派建築歷史遺產、傳承發展傳統陶瓷藝術方面作出了特殊貢獻。他曾是江蘇宜興的一名陶器搬運工,對陶藝十分痴迷。當陶瓷生產面臨關、停、並、轉時,他只是淡淡一句話:“不給國家添麻煩。”隨即就踏上了艱難的創業之路,並把陶藝做到了極致。馬勒別墅的“修舊如舊”、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上萬平方米的“樹皮”牆面等,都留下了他的高超陶藝技術,他還將充分展現陶文化的大型陶藝裝置《魚樂圖》植進了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

第二集 匠心

金,乃五行之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金寓意著富貴吉祥,千百年來,對金的加工工藝也是日益精湛、繁複。這其中,金銀細工可薄至蟬翼、細至毫髮。由此形成一門獨特的精細工藝。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老鳳祥金銀細工工藝第六代傳承人、上海工人發明家沈國興和其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心一等人為大家展示和講述金器和袍服巧奪天工的高超技藝。

第三集 味道

在廚師的行業里,做麵食,點心的被稱為白案,相對比較輕鬆。負責煎炒烹炸掌勺的被稱為紅案,很少有女性涉足。年輕氣盛的嚴惠琴卻偏偏看中了紅案,下定決心要學習這門手藝。1980年,嚴惠琴在上海大世界舉行的全市烹飪比賽獲廣東菜第二名;1981年又在全市烹飪比賽中成為川菜,粵菜雙料冠軍。

第五集 錘鍊

有太多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的技術工人,有太多把機械軸承當成工藝品來對待的手藝人。謹守傳承如造幣手雕技師樓宇峰,他說:“默默無聞做一輩子又如何,別把這古老的手藝丟掉就行。”上海造幣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上海造幣廠,始建於1920年,至今已有95年歷史。上海造幣有限公司出品的每一枚硬幣上,都鐫刻著一段歷史,訴說著一個故事。藝術的靈感和高超的技藝熔鑄於錢幣的方寸之間,讓上幣的產品歷經久遠,精美永存。

第六集 堅守

二十一世紀,是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信息新材料能源與環境等技術的廣泛套用,給世界製造業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機械化、自動化、標準化的大批量生產模式成為汽車、船舶、飛機等製造行業的發展方向,然而千變萬變,機器製造業與技術產業工人唇齒相依,相互支撐的關係卻永遠改變不了,這一點,無論是在作為中外合資典範的上海大眾,還是代表我國民航自主研發實力的中國商飛,都得到了很好的驗證,正是大批基礎技術工人的執著堅守,給中國製造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七集 掘進

資料顯示,為了解決城市居民出行難的問題,從2005年開始,上海市政府先後投資2250億元,對原有的舊捷運進行擴容改造,經過20年的不間斷完善,如今已形成了由15條軌道交通(含磁浮)17條過江隧道組成的近600公里的龐大地下線路。

第八集 跨越

許多航天人經常會情不自禁仰望星空,尋找那一顆帶著中國製造對接機構的“星星”。剛過不惑之年的王曙群憑藉“精、新、準、快”的絕技絕活,已經成長為載人航天工程總裝戰線上的領軍人物——“太空之吻”對接結構的總設計者和裝調者。

作品評價

用總導演王曉明的話來說,這部紀錄片雖然表現的都是各行業的標桿人物,但拒絕用“高大上”的標準來表現他們,堅持用鏡頭講人事,說人話,使之更接地氣。 他還說:“拍攝這樣一部系列紀錄片,是受到了‘工匠精神’的感召。在當下浮躁的社會、喧囂的都市裡,能夠心無旁騖沉下心來認認真真做事,以嚴謹的職業態度把工作做到儘可能完美的精神,顯得格外珍貴!”

上海市總工會巡視員杜仁偉說:“上海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離不開技能人才的發展,離不開對‘工匠精神’的弘揚。希望通過這部紀錄片來呼喚偉大的‘工匠精神’,使他們為社會所認可和尊敬,成為中國製造的內在支撐。”

反響

近日,東方衛視《大愛東方》欄目播出的紀錄片《上海工匠》,聚焦產業一線的16位“上海工匠”,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紀錄片和其衍生出的16部《上海工匠》絕技展示微電影在網路上點擊量超過百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