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17年 中西女塾遷入滬西憶定盤路(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築路,今江蘇路155號)占地89畝的經家花園。1929年 中西女塾向中國政府立案,聘請楊錫珍為第一任中國校長。
1930年 向國民政府立案,改名私立中西女子中學。
1933年 拆除舊的教學樓,建造新教學樓。
1935年 底新教學樓落成。
1936年 聘請薛正為中西女中校長。
1943年 夏日軍強占中西女中校舍作陸軍第二醫院,校舍遷海格路英國女子中學(今華山路中福會兒童藝術劇團)
1945年 8月抗戰勝利,學校遷回江蘇路校舍。
1952年 7月上海市教育局接管中西女中和聖瑪利亞女中,並把兩校合併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校址在江蘇路155號原中西女中校園。
薛正校長
薛正(1901~1995) 教育家、上海市第三女中名譽校長
在學校任職中,薛一貫堅持以愛國主義教育學生,努力縮小美國顧問在學校教育上的控制。中西女中當時完全是以傳授西方文化為宗旨,課本一律是英文版,教師絕大多數是美國人。薛正首先從加強中文教學入手,提高學生的中文水平;聘請中國教師講授中國歷史、中國地理;組織學生演出中國現代劇《一片愛國心》。為在教育上爭取更多自主權,薛正聘請7名中國教師組成校政委員會,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美國顧問的控制。抗日戰爭爆發,薛支持進步教師宣傳抗日,教學生唱革命歌曲,組織學生演革命話劇。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教會決定解散中西女中,薛正堅持辦學,成立中國人自己組織的校董會。民國32年夏,侵華日軍"徵用"中西女中校舍,強將學校作為傷兵療養院時,她不顧個人安危,先後6次親至日本陸軍司令部交涉,未果,仍被強行遷校。在日軍占領上海期間,拒絕汪偽教育諮詢委員會的聘書,學校不講授日文課,並拒絕日本女子壘球隊來校比賽。日本投降後,薛帶領師生清理滿目瘡痍的校園。


1951年,薛正參加中國民主促進會,任民進上海市委委員、民進中央委員和中央參議委員會委員。1954年起當選為上海市第一至第五、七、八屆人民代表。60年代任上海市長寧區副區長,80年代任長寧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79年,應海外校友的邀請,赴美國、香港等地訪問考察,向海外各界宣傳祖國建設和教育發展的情況,鼓勵她們以各種方式報效祖國和母校。1985年9月,84歲高齡的薛正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92年,91歲的薛正志願參加全國“希望工程愛心行動”,資助10名貧困地區孩子上學。她還聯絡世界各地40多位校友共籌資金,資助江西省貧困地區42名國中畢業女生讀到高中畢業。1995年薛正因病逝世,享年94歲。目前她的銅像矗立在市三女中大禮堂的前廳內。
薛正終身從事教育工作,致力於中國女子教育60餘年。所著有《外語教學改革發展趨勢》、《論中國教育現代化》、《針對女性特點,教育造就新一代女性》、《關於成人女子教育》等論文。
學校校歌
揚子江濱兮歇浦旁,有女校兮世界光。春風和藹兮讀書堂,教人處世立身方。
幼而學長為眾所望,邦之英俊國之祥。
積中發外兮端且莊,憑將學識整紀綱。
更願身心健與康,馳譽中西翰墨場。
智圓行方柔且剛,轉移風俗兮趨純良。
精神永兮歲月長,勤勤懇懇名顯揚。
中西女校兮百世芳,吾校萬壽永無疆。
校園建築
景蓮堂
現為市三女中五四樓,建於1935年,是基督教美國監理會利用在漢口路、西藏路原中西女塾舊址上出租給揚子公司建造揚子飯店的15萬圓租金建造的。建築平面為倒『T』字形,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屬哥德式美國學院風格。景蓮堂由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克(Ladislans Edward Hudec)設計,主體部分立面為三層,尚有一層為頂層,立面簡潔樸素,牆面為水泥砂漿仿石飾面,雙坡硬山瓦屋頂,屋面開有中間三個、兩邊四個三坡老虎窗,由沿溝落水。兩側的教師辦公用房系三層平頂建築,女兒牆呈城堡式。建築面積為4.9萬平方英尺,北側一層為磚木結構大禮堂,有1192個座位。景蓮堂主入口設在南面正中,為兩層樓高的平緩尖券門廳,內含葉狀連券裝飾,有三個彩色尖券玻璃窗,門廳內裝有豪華吊燈。進門廳可直接進入一層大禮堂,禮堂內裝有豪華吊燈,正前方為舞台,禮堂兩側均為尖券式彩色玻璃窗。門廳的東西兩側為走廊,教室分布在走廊的南北兩側,每間教室採光都很充足。五一樓
建於1922年,位於五四樓的東側,建築面積為8.8萬平方英尺。當初這幢建築是美國基督教南衛理公會的女教徒以及中西女中的師生募捐建造的宿舍樓,可容納450名住宿生。這幢大樓呈馬蹄形,南北對稱,建築風格和五四樓十分相似。底樓正中是小禮堂,當時被稱為『海涵堂』。禮堂左右兩邊是走廊,分別通向宿舍區的樓梯。十根白色的水泥柱子牢牢地支橕著走廊的屋頂,柱子和柱子間形成的門洞和五四樓的門洞風格完全一致,是柔和優美的弧線托起的尖頂。四樓的22個老虎天窗也是尖頂紅瓦。
水塔
在五一樓的南側高高聳立著一座水塔。八角形的塔形建築,是歐洲中世紀的一種特定型制,象一座要塞,厚重敦實的外觀,由高塔、堡壘、城牆和狹長的小窗組成,這種形式在古代中世紀用於防守、瞭望和阻止敵人的進攻。水塔是中西女中的標誌性建築,它的建築年代應和五一樓相同。
宿舍小樓
中西女中原有外籍教師住宿的小樓,建於1923年,解放後改作長寧區教工第一幼稚園。隨著上海市出生人口的下降和市三女中辦學規模的擴大,1997年幼稚園搬出,1998年小樓拆除,規劃建新的教學大樓。校園最北面,大禮堂東面的圍牆邊原有實驗樓的設備,規模已和現行教學要求不相符,也需要建一幢現代化的實驗樓。這兩幢新樓於1998年初動工,2000年7月落成,新樓的建築風格和原有建築保持一致,樓高五層,由上海城鄉建築設計院設計。南面的新樓被命名為『七一樓』,作為市三女子初級中學的教學樓;北面的新樓被命名為『科學樓』,一、二、三層分別為化學、物理、生物實驗室,四樓為計算器教室、多媒體語音教室和多功能演播廳,五樓的一個大統間是圖書數據室和電子閱覽室,典型的哥德式的大尖頂,十分有氣勢。
中西校友
前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及其同胞姐妹宋藹齡、宋美齡都曾就讀該校。中西女中培養了數以萬計的符合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女子人纔,她們在各行各業作出了顯著的成績,其中傑出的代表人物有:教育家俞慶棠、外交家龔澎、中科院院士黃量、企業家榮漱仁、文學家張愛玲、藝術家顧聖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