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洞江

上洞江

上洞江又稱營前港、上港,發源於長樂西部七岩山,接大溪、蕉溪二水,自南而北經玉田、坑田、珠湖、營前入閩江,航道長19.5公里。 上洞江自長限至吳航鎮奎橋間有一條長2公里的港汊,與下洞江接連,上洞江、下洞江漲潮時,潮水匯於這條港汊的泮野村,故有“泮野水兩頭漲”之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上洞江得到開發,特別是1972年,在營前港和蓮柄港大規模整治建設中,於營前上洞江口攔河築壩,建起長94.7米的7孔水閘和升降式過船閘。

上洞江又稱營前港、上港,發源於長樂西部七岩山,接大溪、蕉溪二水,自南而北經玉田、坑田、珠湖、營前入閩江,航道長19.5公里。上洞江自長限至吳航鎮奎橋間有一條長2公里的港汊,與下洞江接連,上洞江、下洞江漲潮時,潮水匯於這條港汊的泮野村,故有“泮野水兩頭漲”之說。40年代以前,上洞江是福清、平潭、莆田乃至閩江一帶進入福州的水陸運輸轉運航道,最興盛時日往福州客班輪有6艘12班次之多,客貨運輸帆船也有100多艘。福州至廈門公路建成後,客貨運輸逐漸舍舟就車,上洞江航運開始衰退。民國16年(1927)建造蓮柄港抽水站時,利用長限一奎橋一段港汊蓄水,在長限和奎橋各設1座攔水閘,漲潮時開閘,落潮時關閘,此後上洞江、下洞江之間,遇到關閘就不能直接通航。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上洞江得到開發,特別是1972年,在營前港和蓮柄港大規模整治建設中,於營前上洞江口攔河築壩,建起長94.7米的7孔水閘和升降式過船閘。過船閘系利用西側橋孔,建築引航壩形成航道渠,渠長90米,寬8米,兩端各建1座升降式過船閘,總體按三級航道設計,一次可通10噸級船隻16艘或400~600座客班2艘。由於沿江農業和鄉鎮企業發達,內河航運日趨興旺,每晝夜平均過船130艘次。閘、壩建成後,閩江潮水和上洞江源頭的水被積蓄在營前至玉田的港道中,水位比此前低潮位提高4.8米,最深處8米。從此上洞江候潮通航變為晝夜通航。水位提高后的上洞江水流,無需抽水可流經蓮柄港河渠,穿過龍腰山“朝陽洞”,灌注陳塘港水系。從此,閩江、上洞江、下洞江、陳塘港和蓮柄港連線相通,形成了四通八達的航道網。
上洞江有7處大河灣,形似“玉帶環腰”,曲折流經玉田、首占、航城、營前4個鎮的大溪、玉田、東渡、阡仲、琅峰、坑田,禮元、佑林、赤嶼、塘嶼、嶼後、珠湖、岱邊,馬頭,龍津、洋門、泮野,長限、長安、洞頭、岐頭、營前、海星23個村。自營前至坑田航道長14.8公里,寬30~110米,水深3~6米,可通50~100噸級輪船,從坑田到玉田航道長4.4公里,寬20~30米,水深1.5~3米,只通10~20噸級船隻,大溪、長青、西埔、西社一段長3公里,現淤淺不能通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