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河創庫

上河創庫是藝術家葉永青在昆明市後新街的一所老別墅內開設,這是一所兼具餐飲、酒吧、茶室、畫廊、美術館等功能的空間。當代許多重要的藝術家都把自己的作品放到了這裡,上河會館成為當時昆明唯一一所經營當代實驗藝術的畫廊,

緣起
創庫藝術主題社區的創立,藝術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99年初,藝術家葉永青在昆明市後新街的一所老別墅內開設了上河會館,這是一所兼具餐飲、酒吧、茶室、畫廊、美術館等功能的空間。當代許多重要的藝術家都把自己的作品放到了這裡,上河會館成為當時昆明唯一一所經營當代實驗藝術的畫廊,藝術家、藝術策展人、企業家、藝術愛好者、收藏家來往其間,使這個不大的空間充滿了濃烈的文化氣息。畫廊內經營的繪畫作品全部被企業或個人收購,不僅使自身得以繼續發展,也使其它欲經營文化產業的人看到了希望。2000年9月,葉永青、唐志岡、劉建華和策展人林曉東在上海相遇,共同談到了藝術倉庫的話題,都認為昆明也有許多類似上海蘇州河倉庫的地方。回到昆明後,葉永青、唐志岡即著手尋找這樣的空間,最後選定了地處昆明市區西壩路101號的機模廠。該廠原先是一家生產機器模具和農用機械產品的工廠,由於生產轉型致使數千平方米的廠房閒置,部分工人下崗。葉永青、唐志剛通過與廠方的多次談判,最終說服了廠方將這些車間和房屋租給藝術家做工作室、設計室以及進行經營畫廊、酒吧、餐廳等。2001年初,唐志剛首先進駐,接著,劉建華、李季、蘇新宏、潘德海、孫國娟曾曉峰等藝術家和設計師先後進駐這裡開闢工作室。與其它城市畫家村不同的是,藝術家們占據了二樓以上的空間,把一樓的大空間留給了畫廊、酒吧、餐廳、書店等機構或企業的經營。在不到的一年的時間裡,這裡迅速形成有30多位藝術家工作室、四家藝術畫廊、兩家餐館、四間酒吧、一家書店、一家文化傳播公司、一家羽毛球運動館和若干設計、影像工作室的綜合社區。
平台----三類模式三種經驗
創庫內的四家畫廊,因其不同的定位和展覽運作模式而互為補充。井品畫廊、九章畫廊以經營傳統寫實風情繪畫為主,同時還不間斷地舉辦傳統水墨畫、寫實風情油畫以及藝術院校學生作品展,是大眾購買藝術品的重要場所。諾地卡藝術中心由瑞典女詩人孟安娜女士創辦,著力於中西文化的交流。不定期地介紹中國藝術家和歐洲藝術家作文化交流互訪活動。這裡還是傳統藝術、民間藝術、當代實驗藝術、電影、話劇、詩歌、舞蹈、音樂等演示和交流的平台。上河車間由藝術家葉永青和張曉剛合作開闢,是當代實驗藝術的展示平台。創辦人之一葉永青認為:“在一個沒有當代藝術專業體系,沒有博物館基金會、藝術機構、畫廊和收藏家的國度,中國當代藝術一直是以一種民間的和游移的身份存在著。所以上河車間實際上是一個功能與學科邊界十分模糊的場所。我希望將其塑造為一個不斷發生藝術事件的舞台,一個流動和變化的現場,而不是恆定和靜態的藝術陳列處。同時我試圖在這裡展示和接納更多的不同文化的藝術活動,使中國公眾和藝術家在了解其它思想和文化的過程中,也進一步認知自己的傳統,從而使藝術回到當代生活之中。”在舉辦展覽和各種活動的同時,上河車間還與國外的基金會和藝術機構合作,開始了國內首創的國際藝術家進駐計畫,目前,已經成功地接待了來自英國、瑞典、日本、西班牙、韓國、美國的藝術家在創庫內工作並舉辦工作展示,同時,也安排了全國各地的藝術家之間的藝術互動和交流。
事件
創庫藝術主題社區是藝術家自覺把自己推向大眾,和大眾生活,和當代都市生活發生關係的結果,也是大眾和企業開始關注藝術,並藉助當代藝術的活力提升其形象和品格的努力。創庫創辦以來,上河車間、諾地卡藝術中心、彼岸文化藝術傳播公司、井品畫廊、老別墅畫廊吧等,舉辦了大小近百次藝術展覽和藝術文化交流活動,其中的一些活動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1年6月1日,創庫開業,《男孩女孩》畫展在同一時間開展,有數百人到場參觀。2001年12月,獨立電影周在雲南藝術學院和創庫上河車間同時展映,放映了吳文光、賈章柯等電影人的作品。2002年7月,由邱志傑、盧傑策劃的《長征--- 一個行走中的視覺藝術展》在上河車間舉行。2002年11月,《體檢》在上河車間、諾地卡藝術中心舉辦。集結了21位昆明中青年藝術家的作品,是昆明第一次大規模的多媒體藝術展示。12月,《羊來了----雲南青年藝術家自選作品展》在上河車間、諾地卡藝術中心、彼岸藝術傳播中心同時開展,展示雲南27位青年藝術家的作品,涵蓋了繪畫、雕塑、裝置、照相藝術、視像藝術、行為等各類藝術形式。2003年4月,《影子----多媒體藝術展》在上河車間和實域藝術空間展出,展示了昆明、廣州、南京、北京等地12位藝術家的作品。通過這些展覽,一大批雲南本土年輕的藝術家開始嶄露頭角,向衛星、寧智、薛濤、和嘉、陳長偉張瓊飛姜靜等藝術家顯現出極大的潛質,雖然在他們的作品中呈現出某種模糊和不確定性,但自由、放鬆的創作方式正是反映了昆明這個多民族文化混雜的年輕城市的特色。
社群----碰撞與融合
對於工作和生活在創庫的藝術家來說,畫畫、泡吧、展覽、與各地藝術家交流、與大眾交流已越來越日常化,成為每天的日常生活。而在相同的空間裡工作、共進午餐、共同展示作品又讓大家有種回到人民公社的感覺。而對於工廠的原住居民和工人來說,由昔日的主人變成了今日的看客,藝術家晝伏夜出的生活方式也讓他們很看不慣。在創庫剛開業的時候每一次藝術展覽都有人打110報警,告藝術家擾民。日子久了,廠區周圍的居民發覺藝術家其實很好相處,很好玩,而創庫內的各種休閒空間因為大眾性的消費成為這個城市所有人都可以去的地方,成為周圍居民日常生活和消費的一部分。工廠的廠長當初做夢也想不到藝術家的進駐會引來來這么多酒吧、餐飲經營者的關注,把一個瀕臨倒閉的廠區盤活,房租也水漲船高翻了數倍。而工廠的自留地:羽毛球運動館和停車場也經營的有聲有色,據說停車場每月的收入除上繳廠區3000元外,剩餘還可養活九名工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