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水頭村[廣東潮安縣江東鎮下轄村]

上水頭村[廣東潮安縣江東鎮下轄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上水頭與下水頭二個自然村過去同屬水頭自然村。

村因地處江東最北端,當韓江東西二溪之沖,曾叫江頭。清末又將村名易為水頭。以後又把居於上游的稱為上水頭,居於下游的稱為下水頭。全村有蔡、李、林三姓,主姓蔡。先輩從浙江遷福建莆田,再遷澄海漁洲。明萬曆年間(萬曆元年為公元1573年)先輩蔡松軒、蔡蘭軒兄弟再從漁洲遷此創村。

簡介

語言 (方言)潮州話

行政 隸屬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

郵政編碼 515637

電話區號 0768

經濟

上水頭村創村先輩蔡松軒,時村中另有鄭抄、游二姓,至解放初期自,鄭、游二姓他遷互。現村民均姓蔡。村之東動、西、北三面靠韓江,對岸是磷溪、楓溪、湘橋等鎮區隔江相望,南接下水頭村,系潮安縣江東鎮轄屬,距鎮政府6公里多。全村有230戶,人口1042人,其中:男510人,女532人。1988年原耕地237畝,2002年省重點工程──潮州供水樞紐建設選址該村,使大量土地被徵用。現存可用土地不夠40畝(該村上報資料),土質屬韓江沖積平原,雖沙質土但土地肥沃,宜種麻竹、甘蔗、花生、蔬菜等。

由於三面是溪,村前村後是堤圍,耕地狹窄,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向來村民勤勞,農閒時外出採集“厚香”,歷來有“水頭掘厚香”的傳說。清末民初,因生活所迫,村民遠涉重洋“過番”謀生者眾,在南洋群島一帶打工置業,有的發展成殷富的實業家。村民都靠僑批過活,是遠近聞名的僑鄉,現據不完全統計,單旅居印度尼西亞鄉親就有三千人之多。

發展

辛亥年江東西隴崩堤,三年不能復堤,村民生活困苦。1922年由旅居印尼鄉僑蔡大福廣集僑資贊助修堤,自本村雨亭至內園堤圍,又從碼頭後至蓮池,全長1000米。

過去,村民於堤外洲園最先引種“南冠”竹蔗──果蔗。畝產萬斤,遠銷汕頭等地,運近馳名,也善種糖蔗,最高畝產量可達2.5萬斤。

1966年村集體投資1萬元興建洗熨廠,職工20多人,爾後又發展抽紗,機繡等手工業。至1980年全村集資辦企業計15萬元,工人發展至100多人,年總產值10萬多元,改革開放之後,因地理位置所限,交通不便而發展較緩。

由於人多地少,向來外出謀生的人較多,飽受了無文化之苦,村歷來重視教育,精心培養後代,故一貫文風鼎盛,興學育才,早在民國時期,村中便創辦專供學子啟蒙的“成思堂”書齋,以後又改辦學校,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後期,造就了各類大學生二十多人。

捐資建校

1999年,乘體制改革之風,村“兩委”一班人在經濟十分困難情況下,不辭勞苦,發動鄉親捐資建校,經近一年的奮鬥,一座占地近十畝的三層樓新校舍終於建成使用,結束了向來以祠堂為學校的落後狀況。

上水頭村本是一個典型的純農村莊,一年四季種植蔬菜,從不間斷。由於潮州供水樞紐工程的征地,一下子失去了依賴土地的村民心情一度惶恐,但經市、縣、鎮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具體指導。剛邁步走出困境,提高信心,重摸出路,一個和諧的社會氛圍與建設圖景已逐步呈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