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24.1平方公里,海拔1600米,年平均氣溫20℃,年降水量118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包 谷、甘蔗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2269 畝,人均耕地1.03畝,林地25258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269畝(其中:田528畝,地 1741 畝),人均耕地1.03畝,主要種植水稻、包穀、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25258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47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 .25 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90畝,荒山荒地5710畝,其他面積2623 畝。有鐵礦、石灰石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534戶飲用井水,有53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
有534戶通電,有15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16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28.09%和59.18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5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50戶(分別占總數的28.09%和28.09%)。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9.3公里,距離集貿市場9.3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輛,拖拉機23輛,機車115 輛。
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528 畝,有效灌溉率為23.27%,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28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4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9戶;建有小水窖853口;全村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1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1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1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6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81萬元,占總收入的58.79%;畜牧業收入137 萬元,占總收入的28.6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234 頭,肉牛42頭,肉羊40頭);林業收入36萬元,占總收入的7.53%;第二、三產業收入10萬元,占總收入的2.09%;工資性收入13萬元,占總收入的2.72%。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30人(占勞動力的1.37%),在省內務工23人,到省外務工7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34 戶,共鄉村人口2207人,其中男性1120人,女性1087人。其中農業人口2197人,勞動力 1362 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160人,彝族族40人,其他民族7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151人,參合率97.91%;享受低保9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2 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 9.3 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360平方米,擁有教師15人,在校學生369人,距離丙麻中學9.3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69人,其中小學生260人,中學生109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落後,水利灌溉條件不足;民眾居住分散,學生就讀困難,教學質量難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差,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爛路滑;人畜飲水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大力發展蠶桑、核桃、甘蔗、烤菸等產業,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改善基礎設施現狀,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1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916.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5.15萬元,有固定資產8.4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5個,黨員總數65人,黨員中男黨員59人,女黨員6人。 團員0人。該進村道路為土路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9.3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9.3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528.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28.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4畝。 該村到2013年底,有1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1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