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堆法
小寧是初二學生,爸爸經常出差在外。她與媽媽的溝通交流越來越糟糕,嚴重影響情緒。煩躁的情緒已經泛化到她對待同學的態度上來,好朋友說她最近有些不可理喻,脾氣越來越大,為點兒小事就發火。
求助者:(愁苦的樣子)老師,我在家裡一點兒都不快樂。媽媽整天嘮叨我,我快要精神崩潰了。
諮詢師:恩。整天嘮叨是讓人不愉快,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媽媽都嘮叨些什麼?
求助者:穿衣、吃飯、學習、交友、疊被子、出門做事……沒有她不嘮叨的事,如果我反駁她幾句,她就會責罵我不懂事。
諮詢師:恩。舉個例子。
求助者:上周末,我去圖書館看書。中午就在外面買了一個麵包吃了,然後繼續去圖書館看書。下午回家,媽媽為此嘮叨了好一陣。
諮詢師:嘮叨什麼?
求助者:她說我出門也不告訴她我去哪裡,不回家吃飯一不知道打個電話,簡直就是限制我的自由!
諮詢師:媽媽為什麼總嘮叨你?(上堆,使談話內容的焦點放寬、放大,從信念、價值觀的層面了解對方的深層意圖)
求助者:還不是總把我當作小孩子看嘛
諮詢師:你“有小孩子氣”的行為嗎?
求助者(不好意思的笑了)肯定有的。
諮詢師:當我們理解了我們的父母,其實原先覺得受不了的東西就會變得不再那么沉重感,因為我們內心產生了新的力量,這個力量就是寬恕和理解。對於父母的言語和舉動,我們要想一想有沒有可能賦予一種新的詮釋,可能是無心之過,也可能是出於善意,但方法用錯,總之,儘量用正向的方式解釋它。
求助者:經您這樣開導,我能感受到我過去真的很少主動理解父母,只要求他們理解我。父母也不容易,也有他們的難處,多為他們想想,改變自己的“孩子氣"行為,再適當溝通,我想我和媽媽的關係會好起來的。
平行法
平行法就是在來訪者已有行動基礎之上,探討其他的積極、健康、可行的方案,通常可用“除了……還有”句型。它是談話過程中溝通受困時有力的解決方案。為了使來訪者看到同一問題的多種可能性,除了使他們陷入困境的一些無效消極的方法,還有更多的有效健康的方法。
澤成今年上初一,近半學期依賴沉迷網路,學習成績江河日下。父母的責罵、訓斥一天天升級,結果澤成不但沒有從迷戀的網路中拔出,反而更加逆反。在爸爸不在時,開始和媽媽對罵,無奈之下,傷心的媽媽來到學校求助 。
師:你不斷地責罵孩子是想達到什麼效果?
母親: 我還不是想讓他把心思放在學習上,不要沉迷網路遊戲。
師:你是想他有出息,對嗎?
母親:對。
師:孩子沉迷網路遊戲,除了責罵之外,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幫助他?
(在找出她內心的行為動機後,引發她思考能夠達到同樣意義和目的的更多可能性,引導她找出其他更有效、更能為孩子接受的行為方法)
母親沉默不語,開始認真思考。
師用隨後用”平行法“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以引導澤成的母親有更深入的思考:
1、網路滿足了他的那些心理需求?現實生活中怎樣做才能使他這種心理需求得到滿足?
2、孩子的自我控制力差,我們有什麼辦法解決?
3、如何讓孩子避免產生不上網就沒事做的感覺。
4、在與孩子溝通時,怎樣讓他易於接受?
隨後,其母在我的引導中想出了一些更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平行法是為了使學生家長看到同一問題的多種可能性,除了使他們陷入困境的一些無效方法,還有更多的有效健康的方法。就類似畫太陽
畫一條光芒不像太陽,兩條就像一點兒,三條四條就更像了。幫助學生和家長自己尋找做事成功或失敗的雲因,用這種畫太陽光芒的方法特別號(好)
它能使受困的學生、家長的思想和行動更加豐富積極。平行法的關鍵做法就是放棄A,撿起B……條條大路通羅馬
下切法
下切法就是抓住來訪者話語中的任一點深究追問,以便縮小問題,便於找到突破點,追問到問題的核心。為了弄清楚來訪者內心的意思,在說過的內容裡面調細焦點,把其中的某些部分放大,使之清晰,就像用一隻小鉗子,把內容不清晰的資料撿出鑑定。隨時關注對方話語中偏執或片面的詞語,及時反問,形成認知矛盾,從而迅速化解。繼而引導來訪者看到自己的概括化詞語或感受背後的具體內容,從而進行客觀判斷,得出正確結論。
總結
從溝通角度看,上堆是讓談話的內容更加開闊與豐富;下切則是看到問題更細緻的層面;平行則是找到更多選擇,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從邏輯層次看,上堆是趨向精神、信念和價值觀;下切是涉及能力、行為和環境的層次。在與來訪者交流時,我們常會綜合運用以上詢問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