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反直同盟

三角反直同盟,亦稱反直三角同盟、粵皖奉三角同盟、孫段張鐵三角,是孫中山為了維護真正共和制,而與皖系段祺瑞、盧永祥和奉系張作霖聯合反對把持北京民國政權的直系曹錕、吳佩孚所結成的三方軍事同盟。兵分三路,孫中山北伐、張作霖入關、段祺瑞與盧永祥協助,三方共同進軍北京,攻打曹錕、吳佩孚。最後,大總統曹錕在軍事政變中下台,孫中山北上赴京。

三角反直同盟

“三角反直同盟”指孫中山同皖系、奉系軍閥反對直系軍閥的秘密軍事同盟抄,它形成於孫中山在廣西籌備北伐之際。

介紹

民國以來自,孫中山為了維護真正的共和制度,與南北軍閥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互。在1917年開始的第一次護法運動,孫中山曾依靠南方軍閥在廣州建立政權動,出兵湖南討伐“毀法賣國”的北洋軍閥。

孫中山在走上革命道路之初,就明白必須以武力打破反革命的力量。他反軍閥的軍事戰略依然是收復廣東作為基地,然後實行北伐。

直系始終支持反對孫中山的桂系與陳炯明,這樣,孫中山就不得不把直系作為北洋軍閥當中首要的敵人,而設法與其他派系調整關係,甚至結成暫時的同盟,以集中力量討伐主要的敵人直系軍閥。皖、奉軍閥為了同直系軍閥鬥爭,也希望得到有崇高威望,有一定政治、軍事實力的孫中山聯合反直。段祺瑞、張作霖都曾主動地向孫中山尋求合作。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同皖、奉軍閥先後建立了暫時的軍事同盟。首先同孫中山聯合反直的是皖系,1920年6月,段祺瑞在承認護法的原則及同意廢除賣國協定的前提下,與孫中山達成共同對付直系軍閥的協定。接著,皖系在直皖戰爭中失敗,而孫中山卻在皖系的福建督軍李厚基的協助下收復了廣東。

1920年10月,粵軍收復廣州,11月底,孫中山回粵在廣州重組軍政府。

1921年4月7日,護法國會議員在廣州舉行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為大總統。在此之前,已通過克日北伐案。10月8日,孫中山向非常國會提出北伐案,獲得通過。10月15日,孫中山出巡廣西,北伐軍也於當日出發。17日,孫中山抵達梧州,由胡漢民代表向歡迎的各界人士宣布,“此次出巡桂省,督師北伐”,就是要把萬惡軍閥、腐敗官僚掃除淨盡,實現真正民治。

正當孫中山在廣西籌備北伐、部分軍隊已向湘、贛方向運動之時,北方直、奉兩系軍閥的矛盾日趨白熱化。在此之前,孫中山、張作霖之間已經有過和解與合作的試探,至1922年初,張決心同孫合作共同對付直系,派出其親信李夢庚同孫中山派到東北工作的寧武一道南下,於2月12日抵達桂林。

1922年9月22日,孫中山在復張作霖的信中說:“今年直奉戰前,文定策略先以兵出湖南,與敵戰於長岳,勝則可以進據武漢,退亦可與相持于衡陽,依山據險,以戰以守,勝負之數,必不遽決。當此之際,公以大兵,直指京畿,囊括直豫,敵前後受攻,勢必無幸。乃湖南當局昧於大計,阻撓前進,而廣東內部且生反側,為後顧憂,以致此策不行。迄至直奉戰事已開,出師江西,遲不及事,至可痛惜。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今後破敵之策,仍須西南先發,與敵相持。公之大任,在於迅取北京津保,使敵失所憑依,然後出重兵以躡其後,則敵將不戰而自潰,此為共同動作之必要樞紐,所望睿慮及之。”

這封信,反映孫中山同張作霖南北夾擊吳佩孚的軍事計畫,而這個計畫是在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前制定的。

孫中山同皖系早兩年已就反直軍事實行合作,此時再加入奉系,於是三方反直秘密軍事同盟終於形成。

陳炯明本來對北伐就不贊成,此時同孫中山的關係日趨緊張,不僅北伐軍的餉械不能保證供給,而且“陳家軍”抗命的跡象越來越明顯。孫中山無法按原計畫發動,乃於直奉戰爭爆發的前夕決定回師廣東,改道江西北伐。

1922年4月10日起,奉軍大舉入關,直奉大戰如箭在弦上。4月12日,回師的北伐軍抵達梧州,然後回到廣東,集結粵北。4月22日,孫中山回到廣州發表談話表示,在直奉已發生對抗的情況下,自己“日內即將率大本營兵士出發,會師武漢,直搗幽燕”。4月29日,直奉兩軍交火,第一次直奉戰爭正式開始,5月5日,以奉軍的失敗結束。第二天,孫中山才離開廣州赴韶關督師北伐。他在寫給張作霖的信中,解釋了北伐改道的原因後,告訴張作霖自己已經赴韶關督師,“不變初志,以踐前約”,希望張作霖乘時反攻,使吳佩孚首尾不能兼顧。張失敗之餘,並沒有力量再次發動攻勢。北伐軍在江西雖有一些進展,但孤軍奮戰,對直系軍閥構不成嚴重威脅。而這時,廣東後方更加不穩,6月初,孫中山不得不再回廣州震懾不斷滋事的“陳家軍”。6月16日,陳炯明部叛變,孫中山抗擊叛軍50多天,7月下旬,從江西回師的北伐軍在韶關失利。

蘇俄希望孫中山放棄與張作霖的同盟,轉而同吳佩孚合作。但局勢的發展使孫、吳合作的可能性越來越渺茫,孫中山並沒有同張作霖分手,孫、段、張三方反對直系的軍事同盟依然存在,甚至還有所發展。1922年9月,孫中山派汪精衛赴奉天,帶去了一個同皖、奉軍閥合作對付吳佩孚的軍事計畫。

孫中山在給張作霖的信中重申年初在廣西制定的計畫。11月30日,孫中山又在信中向張作霖保證,“此後對於大局,無論為和為戰,皆彼此和衷,商榷一致行動,決不參差。迄今此意,秋毫無改”。

當年年底,孫中山在給皖系將領王永泉的信說,“我方與奉、皖推誠相與”,三方必須繼續合作,防止吳佩孚同陳炯明勾結。留而在8月下旬,胡漢民即與王永泉秘密商定了由北伐軍同王部合作,合力驅逐已經倒向直系的福建督軍李厚基,“實行孫段攜手,閩浙聯防,開創東南新局面”。9月下旬軍事行動開始,北伐軍與王永泉部配合,在10月12日攻占了福州,趕走了李厚基。這時,張作霖方面派人向孫中山建議放棄收復廣東的計畫,令許崇智等部,會同駐桂滇軍,分向湘贛,進窺武漢,奉方則入關進攻北京、天津、保定。但孫中山認為此時並非實行這個計畫的時機,他答覆說,“孔明昔日欲出中原,先擒孟獲,吾黨欲出長江,非先天陳不可;蓋必得廣東,乃能有力圖長江,否則腹背受敵矣”。為了表明主要的軍事目標是討伐陳炯明,孫中山把北伐軍改名為“東路討賊軍”,而在廣西的原來參與北伐的楊希閔、劉震寰等部滇桂軍也改編為討賊軍。1923年1月,擁護孫中山的滇桂等軍收復廣州。

蘇俄一直希望說服孫中山放棄同張作霖的軍事同盟,但孫中山沒有接受。他在聯俄的同時,力圖把“三角反直同盟”納入新的計畫。

孫中山第三次在廣州建立政權,在大半年時間裡,他把主要的精力用於同沈鴻英、陳炯明的軍隊作戰,為的是早日平定廣東,然後實行下一步的計畫。1923年11月25日,在擊退陳炯明軍對廣州的進攻之後不到一個星期,孫中山致函張作霖,又一次提起1922年春天的夾擊吳佩孚的計畫,在信中孫中山對張作霖的資助表示感謝,通報了剛剛擊退陳炯明軍的情況,信中說,“從此廣東內部平定可期,而北伐計畫亦可以從此施行矣”。

1924年2月26日,孫中山對上海《民國日報》的記者表示,“北伐問題,勢在必行。現在皖奉兩方亦已商量妥當。只要東江肅清,決不停留,即行北伐”。

1924年8月,發生廣州商團與孫中山的革命政府對抗的事件。正當孫中山處理這個事變的時候,直系軍閥江蘇督軍齊燮元與皖系浙江督辦盧永祥之間的戰爭於9月3日爆發;因為“三角反直同盟”的關係,盧永祥便向張作霖與孫中山求助。在戰爭爆發之前,孫中山已經召開多次軍事會議討論發動北伐,9月5日,發布討伐曹錕、吳佩孚的大元帥令,宣布“克日移師北指,與天下共討曹、吳諸賊”。9月13日,孫中山抵達韶關,並將大本營移韶,很快在韶關集結了北伐軍2.3萬人。在商團同革命政府的對抗升級為武裝衝突後,孫中山果斷地下達了鎮壓的命令。在9月18日以中國國民黨名義發布的《北伐宣言》明確地宣稱,“今者,浙江友軍為反抗曹錕、吳佩孚而戰,奉天亦將出於同樣之決心與行動,革命政府已下明令出師北向,與天下共討曹錕、吳佩孚諸賊,於此有當鄭重為國民告且為友軍告者:此戰之目的不在覆滅曹吳,尤在曹吳覆滅之後永無同樣繼起之人,以持續反對革命之惡勢,換言之,此戰之目的不僅在推倒軍閥,尤在推倒軍閥所賴以生存之帝國主義”。

在北京政變、直系曹錕政權垮台、孫中山北上之後,北伐軍繼續向湖南、江西進發。

從孫中山北伐,以及他在北伐中同皖、奉系軍閥的聯合,我們可以看到孫中山晚年鬥爭的艱巨和複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