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葉草白粉病

分生孢子借風傳播,生長季節可進行多次的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 多雨或過於潮濕則不利於病害的發生。 過量施氮肥或磷肥,加重病害的發生。

症狀

初期葉兩面再現局部由病原菌的菌絲體和分生孢子構成的白色粉斑,後迅速覆蓋葉片的大部或全部。病害流行時,整個草地如同噴過白粉。嚴重時,可使葉片變黃或枯落,種子不實或癟劣。後期白色病斑上產生許多黑褐色小黑點,即病原菌的閉囊殼。

病原特徵

豌豆白粉菌(Erysiphe pisiDC.),異名:蓼白粉菌(E.polygoin DC.)。分生孢子梗由外生菌絲上長出,直立,無色,頂串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桶形,或兩端鈍圓的圓柱形,單胞,無色,大小約(22.9)25.4-38.1(43.2)微米×(11.4)12.7-17.8(18.3)微米;閉囊殼扁球形,暗褐色,直徑約(72)92微米-120(130) 微米,個別達150微米;附屬絲多根,菌絲狀,長約為閉囊殼直徑的(0.5)1-3(5)倍,基部褐色,向頂漸淡至無色;子囊多個,卵形,橢圓形,少數近球形,具短柄至近無柄,(43.2)55.9-76.2(86.4)微米×(30.5)35.6-43.2(48.3) 微米;內生(2)3-5(6)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單胞,淡黃色,卵形或橢圓形,(17.8)20.3-25.4(27.9) 微米×(11.4)12.7-15.2(16.4)微米。

寄主範圍

在豆科植物中寄生範圍較廣,但適應於不同的寄主,分化為許多生理小種。就三種草屬而言,在紅三葉發生較普遍,偶爾也見於白三葉草、絳三葉雜三葉等。

發生規律

病原菌主要以休眠菌絲在寄主體內越冬。在大多數三葉草種植區,分生孢子階段(Oidium sp.)是主要致病體,如在我國貴州,紅三葉草就不產生有性階段的閉囊殼,在新疆野生白三葉草也很少形成閉囊殼。分生孢子借風傳播,生長季節可進行多次的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潮濕並日間熱而夜間涼爽和多風的有利條件有利於此病的流行。多雨或過於潮濕則不利於病害的發生。過量施氮肥或磷肥,加重病害的發生。增施鉀肥可抑制菌絲的生長 ,使病情減輕。

分布與危害

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我國的新疆、吉林、貴州、江蘇甘肅曾有報導或發現。此病可使植株的葉片的光合效率明顯下降,影響牧草的產量和質量,當病害流行時,乾草產量下降32%,種子產量也大幅度下降家。家畜吃了病病三葉草後常引起腹脹。

防治方法

1、選育抗病品種。
2、管理措施 合理利用草地,如春季刈割一次可減少初侵染源。在白粉病發生期進行有計畫地分段、分區輪牧、適牧或適當增加刈割次數,可有效防治病害的發展蔓延。
3、藥劑防治 科研地或種子繁育地,可用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粉銹寧等藥劑進行防治。另據貴州試驗,上述藥劑與防病高脂膜劑進行復配混用,可顯著提高防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