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可侵染葉片、葉柄和莖,形成深褐色或黑褐色病斑。葉片上病斑常呈近圓形或受葉脈限制的多角形。葉柄受侵可產生環帶狀病斑,而莖上則往往形成長形條斑。在我國主要見其危害葉片,形成葉斑,使葉提前乾枯脫落。葉斑上生點狀霉層,即病原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特徵
條斑尾孢(Cercospora zebrina Pass.)。子座不明顯或僅由數個褐色細胞構成;分生孢子梗3-30根叢生於葉兩面,淺色或欖褐色,不分枝,圓柱形或向頂漸細,彎曲或具膝曲,無隔或少隔,頂鈍圓或平截,大小為20-105微米×3-5微米。分生孢子淺欖褐色,棍棒狀或鞭狀,基部平截,具2-15個隔膜,大小約40-120微米×2-5微米。
寄主範圍
霍斯法爾)Horsfall,1929)將寄生於三葉草屬、苜蓿屬和草木樨屬的尾孢菌歸成一個條斑尾孢(C.zebrina)種,但根據3個屬寄主病原菌形態的差異及寄主專化性,丘譜(Chupp)等(1953)將3個屬的尾孢菌分別處理為3個種,三葉草定為條斑尾孢菌C.zebrina。這3個種有時也會在3個屬寄主間發生互動感染,但對本屬寄主的致病性明顯較強。現多數病理學家支持丘普等的觀點,據此,條斑尾孢菌主要侵染三葉草屬中的紅三葉、白三葉、間三葉、雜三葉、絳三葉、地三葉、T.agrarium 、T.dubium 、T.rubrum、硬毛三葉草(T.hirlum)等種。病原菌在三葉草屬內的種間也存在對寄主的專化性。
發生規律
病原菌在病株或病殘體上越冬,以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分生孢子借風或雨水傳播,也可種子帶菌傳播。溫度24-28℃,保持100%相對濕度數日,適於孢子的產生和侵染。
分布與危害
三葉草尾孢葉斑病又稱三葉草角斑病或夏季黑莖病。我國貴州、吉林、甘肅和新疆均已發現,此病為害紅三葉或白三葉,造成葉片提前脫落。另據國外報導,它可影響地三葉種子生產和種子質量。
防治方法
1、提早刈割減少損失。
2、品種抗病性不同,但沒有高抗品種,來源於土耳其斯坦或弗來密斯(Flemish)的種質是特別感病的。
3、草地管理措施 與禾本科牧草混播,可明顯降低發病率。留種草地應寬行條播;冬季燃燒病殘株體,減少次春初侵染菌源;根據當地苜蓿生長發育情況和病害發生情況,第一次刈割利用宜在病害高峰之前,以減輕下茬草的病害程度;播種前認真進行種子的清潔去雜工作,或用菲醌(種子重量的0.3%)或福美雙拌種。
4、藥劑防治 科研地、種子田等,必要時可用以下藥劑定期(7-10天一次)噴施保護:
①70%代森錳600倍液
②75%百菌清500-600倍液,
③50%苯來特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
④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
⑤40%滅菌威(多硫膠懸液)800倍液,
⑥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⑦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等均可獲得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