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莊[海興縣三王莊]

三王莊[海興縣三王莊]
三王莊[海興縣三王莊]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王莊位於河北省東南部,隸屬於河北省滄州市海興縣,三王莊位於張會亭鄉西南偏北2公里處。總人口1000人,均為漢族。總耕地1618畝。地勢平坦,多為紅土地。以農為主。氣候宜人,開發潛力巨大。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除了北京,就是三王”之稱。

歷史沿革

在三王莊建村之前,其所處的地區便有著悠久的歷史:

炎黃前期為東夷蚩尤地 ;

大禹時期,禹在今河南東北部、山東西北部、河北東南部一帶發掘、疏通了9條河道,以分流黃河的洪水,有效治理了北方的水患,也為這一地區留下了九河遺蹟。九河之中的胡蘇、簡、挈三河,便是三王莊在在地區的流域。“禹播九河”形成了獨特的九河文化,三王莊自那時起便擁有了著豐富的遺產。

《尚書》中的《夏書·禹貢》記載,大禹的時候,天下分為九州,分別為 豫州 青州 徐州 揚州 荊州 、梁 雍州 冀州兗州 三王莊屬兗州。

商代屬蒲姑國無棣邑;

西周時屬青州,屬無棣邑。春秋戰國在齊、燕之間變動;

秦為濟北郡柳縣地(城在小山);

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屬高城縣(鹽山前身,治:今鹽山古城趙村;

隋、唐、五代、宋、金時屬鹽山縣(治:今黃驊舊城村);

元屬中書省河間路滄州鹽山縣(治:今黃驊舊城村);

明屬京師河間府鹽山縣(治:東隅,即今鹽山縣城);

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張孟松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取名張孟松村。後山、王兩姓遷此為張家的佃戶,因常呼張孟松,張氏為忌諱祖名,於清朝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反意相擊,改名山王莊。後山叫白,習稱三王莊。

清代屬直隸天津府鹽山縣;

1938年鹽山縣抗日民主政府在第五區(高灣)成立,楊靖遠任縣長,時稱:楊鬍子。

1965年3月27日,國務院批准設立海興縣,隸屬海興縣。

三王莊[海興縣三王莊] 三王莊[海興縣三王莊]

地理環境

三王莊位於河北省的東南部,北望北京天津,南臨山東,地理坐標為北緯37°56′12′′東經117°42′35′′。距北京250公里,距天津150公里,距石家莊270公里,距離滄州市51公里,距離黃驊市35公里。三王莊所在的滄州市內京杭大運河縱穿全境,是國家確定的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是全國聞名的石油化工基地和北方重要陸海交通樞紐,是環渤海經濟區和京津冀都市圈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2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滄州入圍全國兩岸四地十年來競爭力提升最快的十個城市之一;在全國294個城市中,滄州城市競爭力位居第53位。

氣候環境

三王莊地處歐亞大陸東部,中緯度地帶,受緯度和地形影響,表現為明顯的暖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年平均乾燥度1.2-1.5,大陸度63.8-66.0。三王莊的氣候概況是:四季分明,溫度適中,光照充足,雨熱同季,降水集中,災害性天氣偶爾發生,春旱、夏澇、秋爽、冬乾。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晴朗,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12.5℃,年平均降水581毫米。年積溫4785℃,無霜期181天。降水、氣溫的季節分布及氣溫的晝夜差別較為明顯。

三王莊[海興縣三王莊] 三王莊[海興縣三王莊]

人文風情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三王莊所處的海興縣地處(山東河北)兩省、(德州,滄州)兩市(鹽山,慶雲,黃驊,無棣)四(市)縣交界,既有燕趙文化的慷慨豪邁之氣,又有齊魯文化的儒雅仁愛之風。三王莊歷史悠久 ,人傑地靈,三王莊人民勤勞勇敢,繼承前人的優秀的精神品質,不斷地開拓創新,在科學發展觀和和諧建設觀指導下,形成了多方位、多方元民俗文化、飲食文化、農村文化等鮮明的文化元素,彰顯出三王莊人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獨特品質傳統。

方言語錄

部分方言 部分方言

三王莊方言屬於冀魯官話區滄惠片,主要的特點是大都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古平上去三聲和古入聲濁音聲母字的演變情況各地相同。即古平聲清音聲母字今讀陰平,濁音聲母字今讀陽平;古上聲清音聲母字和次濁聲母字今讀上聲;古上聲全濁聲母字和古去聲字今讀去聲;古入聲次濁聲母字今讀去聲,全濁聲母字今讀陽平。冀魯官話和北京官話的主要差別在於古入聲清音聲母字的今調類和今四聲的調值。

地貌地形

三王莊[海興縣三王莊] 三王莊[海興縣三王莊]

三王莊地處冀中平原東部,地勢低平,起伏不大,海波最高13米,最低11米。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是由衛河、漳河沖積形成的平原,距離河北山東交界的漳衛新河4公里。

農業

農業方面盛產小麥、玉米、高粱以及大豆、葵花子、時令瓜果和蔬菜等,林果有金絲小棗、鴨梨等名特稀農產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合理規劃全村農業發展方向,引導農民合理種植。如今三王莊全村有耕地1000畝,林地600畝。全村溝渠長度近30千米,溝渠在田地間縱橫交錯,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充足的灌溉。

三王莊[海興縣三王莊] 三王莊[海興縣三王莊]

養殖業

養殖業主要養殖肉雞。肉雞生產是一項高產高效的養殖業,封閉設施內進行大規模養殖的技術已較為成熟,我鄉肉雞行業正逐步向規模化、產業鏈一體化發展,市場需求量大,發展前景廣闊。三王莊現有肉雞大棚20餘座,是“漳衛新河沿岸百萬肉雞長廊”重要一部分,“漳衛新河沿岸百萬肉雞長廊”豆腐營、張會亭、三王、馬莊、楊店、南齊、溫暖莊等10餘個村。 三王莊年產肉雞近二十萬公斤,肉雞品質優良,暢銷外地。全村有魚塘五個,夏秋季節能夠產大量的鯽魚、鯉魚、泥鰍。

體育產業

籃球架、籃板、桌球台、健身路徑,現年產值1000餘萬元,涉及籃球架、籃板、桌球台、健身路徑、健身器材配件等十幾大類,上百品種的體育產品。其中泰潤體育器材廠的產品遠銷廣東、浙江、北京等十多個省市。體育產業的發展帶動了鄉村勞動人才市場的繁榮。

美食特產

金絲小棗

三王莊[海興縣三王莊] 三王莊[海興縣三王莊]

金絲小棗是三王莊傳統特產之一。其栽培始於商周,興於魏晉,盛於明清,振興於當今。金絲小棗又名“西河紅棗”。果實長圓形,果皮棕紅色,果肉青黃,掰開能拉出縷縷晶瑩的糖絲,由此得名“金絲小棗”。小棗皮薄、肉厚、核小、質細、味甜。含糖量高達67%,核肉比1∶5.6。同時,還含有蛋白質、脂肪、澱粉、鈣、磷、鐵以及多種維生素。維生素C的含量比蘋果高70多倍,是老弱病者的滋補佳品。金絲小棗色澤美觀,核小肉豐、金絲綿綿、甘露可口,營養豐富,素有天然“維生素丸”之稱,是很好的滋補食品。金絲小棗含糖量高達70-80%,富含多種維生素及鈣、磷、鐵等礦物質,具有舒筋活血、散淤生新、開脾潤肺、增強肌體免疫力、降低膽固醇等功能。金絲小棗可加工成蜜棗、棗脯、飲料等多種營養食品。《本草綱目》記載:“乾棗潤心肺、止咳、補五臟、治虛損、除腸胃癖氣” 。

豆腐

三王莊[海興縣三王莊] 三王莊[海興縣三王莊]

豆腐是漢族傳統豆製品,相傳是由中國漢朝煉丹家淮南王劉安發明的綠色健康食品。豆腐高蛋白,低脂肪,具降血壓,降血脂,降膽固醇的功效。是生熟皆可,老幼皆宜,養生攝生、益壽延年的美食佳品。三王莊的豆腐產業已經有百餘年,豆腐加工作坊十餘家,加工的豆腐口感細膩、入嘴爽快、調和脾胃、清熱散血,深受周圍相鄰的喜愛,是周圍鄉村過年必備之佳肴。遠銷山東。新型豆腐花更是具備了豆腐的細嫩以及柔軟。三王莊豆腐屬於北豆腐系,用石膏較多,質地較南豆腐老,水分含量在85-88%。豆腐是中國的傳統食品,味美而養生。

西瓜醬

三王莊[海興縣三王莊] 三王莊[海興縣三王莊]

西瓜醬是三王莊人傳承的又一典型小吃。其顏色紅潤、醬香純正。每年七月中下旬,(西瓜大量上市的時期)將黃豆挑選後清洗乾淨,在大鍋中煮至八分熟,用一個竹簾或涼蓆均勻攤散開,蓋上紗布(溫暖、弱光下自然發酵,或接種醬曲,約7—10天后,豆粒上密生1—2cm長白色菌絲),讓每粒黃豆都長出一層土黃色的醭,搓掉外面的醭。先將西瓜去皮抓碎,煮開鹽水後加黃豆姜再燒開一次,冷卻後加西瓜(西瓜汁:將成熟西瓜去籽、去皮後加入缸中,泡製豆粒或豆粉,加入西瓜汁的量,以淹沒豆粒為準,最好不另外加水)入缸發酵,一個月後醬香濃郁即可食用。

麻醬

三王莊麻醬富含蛋白質、胺基酸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很高的保健價值。它含有豐富的卵磷脂,高鈣、高鐵、高蛋白和高亞油酸。可防止頭髮過早變白或脫落。常吃混合麻醬能增加皮膚彈性,令肌膚柔嫩健康,此外它含的高蛋白和脂肪酸,營養價值高,經常食用有防癌作用。麻醬是把芝麻炒熟、磨碎而製成的醬,有香味,用作調料。麻醬是民眾非常喜愛的香味調味品之一。

基層黨建

三王莊村行政設定農村的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即村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由主任、副主任、支書和委員若干人組成,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每屆任期三年。村民委員會向村民會議負責並報告工作。村民會議由本村18周歲以上的村民組成,由村民委員會召集和主持。現任村長劉傳華,村支書劉忠正,會計張晏行。

相關傳說

在山東、河北一帶,民間廣泛流傳著“燕王掃北”的故事。相傳燕王掃北時,殺人如麻,十室九空,倖存下來村戶寥若晨星。三王莊建村便是從那時起的。

三王莊[海興縣三王莊] 三王莊[海興縣三王莊]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年號洪武。他有二十六個兒子,四子朱棣封為燕王,建藩北平。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病死。因朱標長子早逝,遵“傳長不傳嫡”的傳統,朱元璋立朱標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閏七月,朱元璋駕崩,朱允炆繼位,改元“建文”,史稱明惠帝。為鞏固皇權,建文帝與朝臣齊泰、黃子澄共謀削藩。燕王擁兵自重,早就覬覦皇位,更不滿其父將皇位傳孫不傳子,遂於建文元年七月藉口“少主為奸臣所蔽”,以“誅奸臣,清君側,靖國難”之名在北京起兵,謀奪皇位,史稱“靖難之役”。

《明史》載:“惠帝承太祖遺威餘烈,因勢初張,仁聞昭宣,眾心悅服,成祖奮起方隅,冒不韙以爭天下。”《明通鑑卷十一》載,當僧道衍密勸燕王起兵時,燕王憂慮道:“民心向彼,奈何!”可見當時建文帝尚得民心。據《邢台縣誌》載:“靖難兵起,傳檄征響,秀(邢台地方官)抗不應。”《南宮縣誌》載:“燕兵所過,各州、縣義民目為叛逆,爭抗拒之。”正是由於冀、魯等各地官民的大力抵抗,燕軍屢受挫折。史載:“燕王憤甚,燕京以南,所過為墟,屠戮無遺。”“村莊毀去十之八九,民僅存十之一二。”“青燐白骨,怵驚心目。”“長淮以北則鞠為草莽。”靖難之役中,北方冀魯諸省遭如此荼毒,民間稱“燕王掃北”。

史學家認為:民間所稱的“燕王掃北”即靖難之役。

孟森先生“明清史講義”(中華書局版)云:朱棣“常乘勝逐北,亦屢瀕於危,所克城堞,兵去旋復為朝廷守,三出三返,所據僅北平、保定、永平而已。”靖難之役三年,戰場主要在冀魯二省,其中燕軍進出山東三次:第一次是建文二年四月追擊李景隆,入山東取德州,攻濟南不克回京。第二次是建文二年十月沿運河南下,過德州,抵濟寧,在聊城兵敗後,經館陶北上返京。第三次是建文四年正月由舘陶入山東,一路南下,渡長江占領南京。燕軍所到之處,殺戮搶掠,致使“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此外,燕軍還四處抓丁入伍以充軍,挾民北歸以屯田。就在圍攻濟南期間的建文二年七月癸未,朱棣給世子朱高熾的書信中云:“且山東新附義勇軍今皆挈家歸北,不絕於道,亦慮為敵所邀。”顯然,這些新兵及家眷都來自山東各地。正因山東被兵之地甚廣,故許多縣市都有“燕王掃北”的傳說。

“靖難”之役,以燕王的勝利告終,公元1403年,燕王軍攻占南京,建文帝於亂軍中失蹤。燕王即皇帝位,改年號永樂,是為明成祖。他大力發展生產,極力恢復河北一帶經濟。永樂初年,山西民申處山等上言:“請分丁於真定、南宮一帶占籍為民”。於是便在山西洪洞縣建立一個移民機關,專門辦理移民事宜。相傳此處有一棵老槐樹,故河北老百姓中有“要問祖先來何處,洪洞縣裡老槐樹”的說法。

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張孟松率領家族成員由山西洪洞縣遷此,見此地鍾靈毓秀、人傑地靈,遂在此立村,取名張孟松村。之後便生活在此地,安土重遷。清朝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反意相擊,改名山王莊。後山叫白,習稱三王莊。進過六百餘年的發展,許多姓氏在三王莊遷入遷出,很多已無從考證。現村莊只有張劉陳三姓,以張劉兩姓居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