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由來
該村敬老院明永樂二年(1404),王姓、欒姓相繼來此,因村西有池塘名三灣,取村名為三灣莊。政區人口
即墨市移風店鎮轄村。地處即墨城西北35公里,移風店鎮西南2.5公里,北依大沽河與平度接壤,東靠前古城、家西,南接南埠村,西與黃戈莊接界。全村轄區面積356.8公頃,其中住宅面積29.6公頃,工業用地10公頃,高效農業區占地35公頃,林地66.4公頃,河灘100公頃,農業面積115.8公頃。 2003年共有常住居民452戶,人口1526人。有欒、王、遲、葉、張、孫、胡、袁、宮、劉共11個姓氏,均為漢族。
自然條件
該村土壤肥沃、深厚,屬於沙壤和粘壤土質;地下水資源豐富,地下水位距地表一般在4-6米間,水質特別好,青島市自來水公司大沽河水源地就設在該村,青島市部分市民的生活用水,就是從這裡供用的;該村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濕潤,非常適宜各種蔬菜作物的生長,因此,農戶富有傳統的種菜技術和習慣。該村及周邊村莊生產的蔬菜品種繁多,種植面積很大,品質上乘,在周邊的城市、鄉村口碑極佳。交通條件
該村所處的位置交通網路非常發達,村莊南距青銀高速路出入口2公里,北距同三高速路出入口4公里,與之相連的也全部是柏油路。該村距青島港口65公里,距藍村火車站20公里,距流亭國際機場35公里,最遠的也就一小時車程。經濟發展
1949年全村經濟收入6萬餘元,197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42萬元,2003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710萬元。 1949年前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大豆、穀子等,作物單產100公斤左右,全村總收入8萬元。1978年糧食作物畝產達到400公斤,全村經濟收入184萬元,村集體資產達58萬元。改革開放後,該村相繼建成葡萄園、山楂園、蘋果園,還建了養雞場,集體經濟和個人經濟迅速發展壯大,2000年全村投資120餘萬元建立冬暖棚50個、大拱棚123個,全村有養豬、養雞專業戶12個,個體運輸專業戶4戶,到2003年全村經濟收入達1710萬元。社會事業
文化教育
建國前,該村文化教育落後,大部分適齡兒童不能上學,青壯年文盲占青壯年總數的70%。該村52年成立學校,1971年擴建國小教室12間,1979年又擴建國小教室36間,校園占地0.5公頃,可容學生400人。同時建幼稚園一處,可容100名兒童入園。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100%。醫療衛生
建國前該村沒有診所,看病要到鄰村,醫療條件很差,多種傳染病常常暴發流傳,生病死亡率很高。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該村1969年建立了衛生室,購置了醫療器械,村民看病吃藥全免費,健康有了保障。2003年,村集體出資為全村村民辦理大病統籌醫療保險,減輕了農民負擔,村民治病有了經濟保障。生活水平
1949年人均占有糧食100公斤左右,1978年人均占有糧食210公斤,人均收入210元,2003年人均收入達到4200元。1949年前村民住的是土牆草披屋。1977年村統一規劃住宅區,統一提供磚、瓦、木料(作價記入往來帳),免費運石頭、水泥。到1983年,全村97%的居民住進了新房,人均占有面積16平方米。到2003年,全村擁有營運機動車輛328輛,機車192輛,彩電384台,冰櫃、冰櫃208台,電話324部,手機240部。
1979年村集體投資20萬元建敬老院,全村14位五保老人全部入住。
村莊建設
1977至1984年,全村487戶村民搬進了新居。1982年村集體投資建起村委大樓,1990年投資9萬元砌村內排水溝3條,2001年硬化街道24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