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壩中山紀念堂

三河壩中山紀念堂

三河中山紀念堂、中山公園位於梅江、汀江、梅潭河匯合處之西岸古城內,城外有鳳翔山,山麓之陽為翁萬達墓。

簡介

三河壩中山紀念堂位於大埔三河鎮。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華民國。但政權被袁世凱竊取,國內軍閥割據,南北分裂,內戰頻繁,列強入侵。孫中山先生為了挽救中國危亡,意欲把粵、桂、滇三省軍隊聯合起來,然後揮師北上,打倒軍閥,統一祖國。1918年春,粵軍總司令陳炯明部駐紮在大埔茶陽、三河等地,司令部設在三河匯城天主教堂。同年5月,孫中山先生專程從潮汕乘“協和”號火輪逆水而上,蒞臨三河匯城與陳商議粵、桂、滇三軍聯合大計。 1929年,中華革命黨黨員、同盟會會員、新加坡同德書報社社長、中國國民黨新加坡支部長徐統雄先生倡議並籌集巨資,在翁萬達石坊內,興建“中山紀念堂”和“中山公園”,以留紀念。此中山紀念堂為中國最早興建的中山紀念堂。 2003年冬,縣委、縣政府把修復中山紀念堂、中山公園作為“人文興縣”一個重點項目,在省、市文物部門的指導下,本著尊重歷史、恢復原貌、修舊如舊的修繕原則,結合現代化氣息,增設孫中山銅像、石雕平台、四周漆欄、古鼎、人物造型、亭閣、花架、花廊以及“孫中山與徐統雄”、“孫中山與華僑”字畫展等園林藝術設施。修復工程於2004年7月份動工,10月底竣工,以此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旅遊公園。

地勢

廣東大埔縣三河壩中山紀念堂和中山公園,建成於1929年春(民國十八年),是全國最早建成的第一所中山紀念堂和中山公園。

三河鎮位於大埔縣城之西,距縣城14公里,系汀江、梅江和梅潭河交匯處,三河壩以下稱韓江。

三河壩地處險要,上扼興梅,下控潮汕,北臨閩贛,歷來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1918年,北洋軍閥割據一方,國內形勢嚴峻,孫中山為北伐護法特組織援閩粵軍20營,共8000人,委任陳炯明為總司令,司令部就設在三河壩。是年5月26日,孫中山在胡漢民等陪同下,特從廣州赴汕頭,乘“協和號”火輪溯韓江而上,到達三河壩匯城村天主教堂,召見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參謀長鄧仲元、作戰科主任蔣介石等6人共商聯結粵、桂、滇三軍,敦促陳炯明率部援閩討伐在福建的北洋軍閥吳佩孚,以求統一中國。孫中山在此地停留6天。

大埔三河壩旅馬華僑徐統雄,早年在馬來西亞結識孫中山先生,他與孫交情甚篤。1906年孫中山到星洲籌劃革命時就住在徐氏家中,並由孫中山親自介紹徐加入同盟會。在孫中山先生革命最困難的時候,徐典賣了自己在星洲的7間店鋪傾力資助革命,後來乾脆追隨孫中山先生回國革命,被稱為“國叔”。孫中山先生逝世時,徐統雄非常悲痛,為紀念國父孫中山1918年三河壩之行的歷史意義,他倡議並於1927年到海外華僑中募捐巨資,在家鄉三河壩匯城村興建中國最早的第一所中山紀念堂和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占地11000多平方米,園門石坊,上書“中山公園”四字,為國民黨元老胡漢民題寫。公園裡竹樹花卉,青蔥吐艷,環境優雅。公園中間為中山紀念堂,右側為荷池、碑亭,碑高約3.5米,由鄉人、前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范琦撰記,書法家陳力堂先生隸書鐫石,碑文翔實記載了中山紀念堂、中山公園興建的緣由和始末。公園內擺放的巨石鐫刻了歷代詩人讚美三河風景的詩、詞。

中山紀念堂

中山紀念堂,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兩層樓房,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該堂曾為當地國小使用,2004年學校遷出,大埔縣政府撥款按原貌修復紀念堂,供遊人瞻仰,現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現已修復開放的中山公園面積為1.1萬平方米,綠樹成蔭,綠草茵茵,繁花似錦。公園石坊門樓上書“中山公園”四個字,是胡漢民題寫的。進入甬道中間,是一座孫中山全身銅像,側旁有一對石華表。迎面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兩層紀念堂。上書“中山紀念堂”亦為胡漢民所書。紀念堂一樓中堂上方懸掛孫中山像及其手跡“博愛”匾額。還有蔣介石手書“景仰國父”和林森手書“作君作師”等匾額。正堂設有蠟像群體,栩栩如生,再現當年孫中山與胡漢民、陳炯明、蔣介石、鄧仲元等人共商援閩護法國事之場景,令人肅然起敬!二樓為展室,展出孫中山畢生獻身革命的歷史資料、圖片等。紀念堂外右側有一個碑亭,碑石高3.5米,碑文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范琪撰寫,記述中山紀念堂和中山公園興建始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