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汝城縣三江口瑤族鄉(鎮)地處湘、粵、贛三省交界處,素有“汝城南大門”之美稱。全鎮總面積111.4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023畝,轄11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77個村民小組。
人口民族
總人口8261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6253人,占70%。
自然資源
資源優勢明顯。林業資源豐富,林地面積14.5萬畝,其中生態公益林面積9.3萬畝,木材蓄積量30萬立方米,楠竹4.5萬畝,蓄積量600萬根;礦產品種繁多,現已探明的礦藏達10多種,其中鎢、銅、金、鉀長石儲量豐富,尤其鉀長石礦,總儲量達700萬噸,居全縣之首;水能資源蘊藏量大,已勘明的水能蘊藏量1.08萬千瓦,現建小水電站28座,總裝機容量1萬千瓦,水利資源開發利用率92%。民族文化獨特,“盤王節”、“香火龍”等瑤族風情濃厚,“藤籃”、“汝白銀毫”久享盛譽,遐邇聞名。
基礎建設
針對旱天缺水、雨天污水、農時毒水的問題,積極籌措資金31.2萬元,全部完成了鎮區惠及3000多人的自來水引水工程的改造,讓廣大居民、師生用上了安全水、放心水。
以農村通達通暢工程的實施為契機,上爭資金,下啟民力,切實加大通鄉通村通組公路建設,目前,全鎮已有7個村通了水泥路,上里、仙溪兩村的通村公路正在建設中。特別是偏遠瑤寨大塘村,在鎮、村兩級的共同努力下,積極籌措12萬元,硬是在兩省交界長江境內開闢了一條長4.5公里的通村公路,圓了大塘村村民幾輩子的夙願。與此同時,鎮裡還籌集資金12萬元,硬化了農貿市場,興建了商住樓、敬老院、停車場,規範了臨街店面裝飾,亮化了街道,有效地促進了集鎮的美化、亮化,進一步拉動了邊界貿易。
經濟建設
近年來,三江口瑤族鎮黨委、政府,立足現實發展基礎,用足用活少數民族政策,團結奮鬥,勵精圖治,充分調動黨員幹部民眾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2008年,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6100萬元,財政總收入182萬元,農民人平純收入1143元。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堅持繼續解放思想,牢固樹立“與其捧著金碗餓肚子,莫若開發金碗創新業”的理念,改變思路,著力做活“三篇”文章,鎮域經濟邁出堅實步伐。一是做活水電文章。我們對全鎮年產值1100萬元,可實現利稅110萬元的28座裝機總容量達1萬個千瓦的電站依法進行有效管理,重新核定每個電站上交的管理費,每年為財政增收37.2萬元,一舉緩解了鎮財政緊張的局面。二是做活林業文章。加大9.3萬畝國家級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力度,全面落實生態公益林補貼,每年可為民眾增收37.2萬元。大力發展高效林業。在完成4.5萬畝楠竹的高低改的基礎上,引進1家木材加工廠、1家楠竹地板條廠、3家拉絲廠,與農民簽定購銷訂單,每根楠竹增值2.2元,每年可為民眾增收200萬元,帶出了一批脫貧村致富戶。三是做活礦產文章。針對我鎮鉀長石礦儲量達700萬噸,但開發混亂的實際,把規範整頓整合礦產資源開採加工做為培植新的經濟成長點來抓,按照“治官、控礦、掃黑、整頓、整合”要求,對轄區內的礦山開採進行整治,取消了多個存在不安全隱患的零散採礦點,牢牢把握控礦權。在此基礎上,以礦招商,規範開採,新上了茶山鉀長石礦點,每年為財政增收20萬元。通過發揮優勢資源,加大開發力度,鎮域經濟實力穩步加強。
鎮開展“連心卡”活動,轉變幹部作風,增強了民族團結,也大大最佳化了經濟環境,促進了經濟發展。許多外地老闆、廠商看中三江口優良的人文、經濟環境,到這裡經商、建廠、辦企業。中心村黃祥生,長年在外打工辦廠,看到家鄉面貌的變化,於今年2月毅然返鄉辦起了肉牛養殖場,年出欄150頭。紅光村引進福建老闆注資,組織30戶農戶自發組建食用菌經濟合作社,搭建大棚20多個,種植面積達50多畝,可創產值400多萬元。華隆合金有限公司也與我鎮簽訂協定,落戶三江口興建廠房。三江口逐漸成為了一塊投資興商的黃金福地。
教育
牢固樹立教育強鎮理念,切實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辦學水平。近5年來,我們積極爭取各級教育資金300多萬元,用於調整學校布局,擴大學校面積,新建了教學樓、學生宿舍樓、多功能餐廳和運動場,校園面積現已達到51畝。教學質量持續提高,連續3年在全縣鄉鎮中學中初三學生升高中比率排名前列。
醫療衛生
針對鎮區醫療條件差,民眾捨近求遠看病的實際,我們積極爭取50萬元資金新建了衛生院門診大樓,添置了醫療器械,增加了技術骨幹,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明顯改善,2008年,全鎮新農合參合率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