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落實這些重要精神和部署,建設生態長江,必須打造好三峽屏障。湖北宜昌作為三峽大壩所在地,擔負著保證一庫清水、保障三峽工程、保護萬里長江的歷史使命,有責任在三峽生態治理方面先行先試,努力為長江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區域支撐。
三峽屏障是長江生態安全的特殊屏障。縱觀長江,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區是第一道生態安全螢幕障,湘貴渝鄂陝川豫七省交界區或稱三峽屏障可視為第二道生態安全螢幕障。三峽屏障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地理屏障,武陵山脈、大巴山脈和秦嶺山脈“三山”共同守護三峽、丹江口“兩庫”的安全,武陵山區、秦巴山區是三峽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湖北和湖南的生態之源。三峽屏障是中華文明的生態安全螢幕障,發源於“三山”之中的嘉陵江、清江、漢江、丹江等大江大河,養育了萬物蒼生,形成世界聞名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區;三峽屏障長期呵護巴蜀、荊楚、關中和中原等諸多重要地域文化的發展。
我國高度重視三峽區域的生態建設,但目前三峽區域仍是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進一步打造三峽屏障需要解決的難題主要有:一是三峽區域的武陵山、秦巴山連片貧困地區是國家級貧困區,經濟發展面臨嚴苛的環境約束,脫貧任務非常艱巨。二是雖然三峽區域內部地理相鄰、資源相似、往來密切,但區域行政分割的問題比較突出。三是三峽區域長期存在的水土流失和社會經濟資源流失現象,威脅著生態安全,加劇了貧困化。因此,進一步打造三峽屏障亟須解決的問題集中在三個方面:區域之間的合作問題、生態守護和發展之間的衝突問題、區域生態治理機制不成熟問題。為破解這三大難題,在“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的框架下,宜昌率先開展了“三峽生態治理試驗”,遵循宜昌試驗、省內聯動、跨省合作的三步走戰略,重點開展五大試驗。
通過區域治理試驗打造三峽“生態長城”。參照國家公園管理經驗,將生態治理試驗區按照生態系統功能劃分為核心保育區、生態保育修復區、傳統經營區等不同功能區,分區規劃、分類保護;理順生態管理體制,以神農架國家公園為核心推進跨渝陝鄂“兩庫一山”交界區合作;在湘鄂渝交界區推動以土家族生態人文圈為核心的“武陵生態人文公園”建設。通過這些舉措,建設以三峽試驗區為紐帶、以武陵公園+三峽庫區+神農架國家公園+丹江口庫區為堡壘的三峽“生態長城”。
通過區域動力試驗激發各市縣鄉鎮的內生髮展動力。在生態治理中更好地發揮企業和社會組織的作用,引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治理機制,構建跨區域的生態走廊、人文走廊及經濟走廊,奠定三峽區域之間合作的微觀基礎。規劃並引導試驗區內各市縣鄉鎮培育比較優勢,其中縣鄉鎮根據資源稟賦建立鄉土產業孵化基地,區域中心城市側重建設要素市場、發揮平台孵化功能,努力讓各參與方互補、共贏,把試驗區內各市縣鄉鎮打造成自帶動力的發展“動車組”。
通過生態產業試驗打造生態金融創新、技術創新、創意產業的試驗場。整合智庫、高校、社會組織的力量,就氣候、生態資源、原產地種養、綠色工業、生態服務業、生態創意、人文休閒、健康養老、鄉土旅遊等開展三峽生態全產業鏈研究,構建生態金融、生態信息等生態領域的人才培養和選拔體系,讓三峽區域成為生態金融創新、技術創新、創意產業的試驗場。
通過治理機制試驗實現全方位生態保護。試行宜昌生態產業合伙人計畫,讓領軍企業和領軍人才成為生態產業鏈中的關鍵主體。成立生態產業基金,投資於鄉土產業孵化、創新與天使投資、原產地認證、自然教育、生態職業教育等。完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機制,導入特許、補貼、採購、服務外包等合作模式。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的生態保護合作,通過培育生態社區、促進企業履行生態責任、培育生態公民等,實現人人、家家、處處、時時的全方位生態保護。
通過生態教育與實訓試驗提高生態治理能力。從生態守護、合理節用、生態治理和服務等各方面入手,針對公民、企業和政府三類主體開闢生態教育與實訓基地,建立生態經濟示範鄉鎮,多途徑提高全社會的生態倫理認知水平和生態保護能力,提高政府的生態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