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副壩

三峽副壩

三峽副壩全稱茅坪溪防護壩,位於長江三峽壩址上游長江右岸茅坪溪入長江口處,與三峽大壩共同攔擋三峽庫水,它是三峽水利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座瀝青混凝土心牆土石壩,設計壩頂高程為185米,最大壩高104米,防滲軸線總長度1840米,是為保護湖北省秭歸縣茅坪溪流域的數千畝良田不被三峽水庫淹沒而專門修建的。

基本信息

工程簡介

三峽副壩三峽副壩
這座瀝青混凝土心牆土石壩,設計壩頂高程為185米,最大壩高104米,防滲軸線總長度1840米,是為保護湖北省秭歸縣茅坪溪流域的數千畝良田不被三峽水庫淹沒而專門修建的。

三峽大壩副壩全長1840米,高185米,1994年開工建設,2003年竣工,總投資6.78億元,是三峽工程為保護壩下秭歸縣茅坪溪流域8000多畝農田修建的一條擋水壩。由於位於三峽大壩腹地,通常情況下大壩副壩限制通行,不對社會車輛開放。

2003年9日14時,三峽大壩壩前水位上升至131.27米,位於大壩上游右岸的副壩開始擋水,壩下秭歸縣茅坪溪流域8391畝農田安然無恙。至此,投資6.78億元巨資的三峽工程副壩開始發揮護田效益。

防洪能力

三峽副壩三峽副壩
2011年6月19日,中國三峽集團總經理陳飛表示,說三峽工程能抵禦“萬年一遇”洪水是指面對萬年一遇的洪峰,三峽大壩主體建築物仍然是安全的。

“萬年一遇”的洪水峰值為每秒11.3萬立方米。“萬年一遇”再加10%的洪水是三峽大壩的校核工況,面對萬年一遇的洪峰,三峽大壩主體建築物仍然是安全的。

1870年的特大洪水,是在長江幹流和主要支流均調查到可靠的最高洪水位。資料表明,1870年(清同治九年)7月間,長江上游發生了一場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嘉陵江中下游、長江幹流重慶至宜昌河段,出現了數百年來最高洪水位,宜昌河段洪峰流量達每秒10.5萬立方米。

2003-2010年,三峽樞紐累計攔洪蓄水324.38億立方米。

2010年,三峽集團累計攔截洪水266億立方米。根據長江水利委員會計算,按新中國建國以來長江中下游堤防加固和三峽水庫建設投資比例分攤,2010年三峽工程的防洪經濟效益為266.3億元人民幣,其中直接經濟效益213億元,間接效益53.3億元人民幣。

建設爭議

秭歸縣茅坪鎮茅坪溪流域土地肥沃,被稱作秭歸的“烏克蘭”。對這幾千畝農田是淹是留,曾有過不同的意見。國家有關方面從1984年起就開始組織專家對此進行論證,直到1991年論證結束。結論為:築壩護地。

旅遊景點

三峽副壩三峽副壩
三峽大壩與秭歸縣城相鄰,副壩曾短暫開放過一段時間,但因安全問題一直被封閉。遊客從三峽大壩走高速去秭歸遊玩,耗時近一小時,有遊客嫌麻煩直接捨棄了秭歸景點。

每年三峽大壩遊客約180萬人次,可通往秭歸縣的副壩常年關閉,遊客若遊玩三峽大壩後去“屈原故里”秭歸,只能折返走高速繞路。

2013年6月19日,三峽大壩副壩旅遊專線通道有望重新開放,從三峽大壩到秭歸車程有望從近一小時縮短為不到10分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