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層次文化模型

三層次文化模型

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的艾德·希恩教授提出了一種十分著名的文化模式。希恩認為,企業文化是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起來的。他指出,文化是一系列運行良好並相當有效的基本假設。

企業文化層次

1、行為準則(物質形態層次)

2、價值觀和原則

3、基本假設

具體內容

企業文化三個層次: 企業文化三個層次:

Schein將企業文化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人工製品

人工製品(Observable Artifacts)是那些外顯的文化產品,能夠看得見、聽得見、摸得著(如制服),但卻不易被理解。包括實物布局、辦公環境、著裝要求、標語、噪聲標準和心理氣氛等方面。儘管內部文化的這一層次對外部成員來說是最顯而易見的,但這些“物質形態”卻揭示了企業的一些重要特徵,如果你不是這種文化中的一員,就很難理解它們的真正內涵。

信仰與價值

藏於人工製品之下的便是組織的“信仰與價值”(Espoused Values),它們是組織的戰略、目標和哲學。

如果將銀行和廣告公司的文化加以比較,我們會發現,在銀行的文化中,成功來自嚴格的財務控制、保守謹慎和對管理等級制度的尊重。相反,廣告公司的文化則可能將個人的自我想像視為成功的來源,因此,不太重視權威和意見的交流。在這兩類企業中,那些過去發生的事都能體現出企業的價值觀,進而反映出企業文化。

基本隱性假設與價值

基本隱性假設與價值(Basic Assumptions),企業文化的核心或精華是早已在人們頭腦中生根的不被意識到的假設、價值、信仰、規範等,由於它們大部分出於一種無意識的層次,所以很難被觀察到。然而,正是由於它們的存在,我們才得以理解每一個具體組織事件為什麼會以特定的形式發生。這些基本隱性假設存在於人們的自然屬性、人際關係與活動、現實與事實之中。

1992年,Edgar Schein在他的名著《企業文化與領導》(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一書中,將企業文化定義為: “一種基本假設的模型──由特定群體文化在處理外部適應與內部聚合問題的過程中發明、發現或發展出來的──由於運作效果好而被認可,並傳授給組織新成員以作為理解、思考和感受相關問題的正確方式。”

1996年,在更新的一本書中,Schein又將企業文化定義為: “一系列的內隱假設,有關一群人如何分享和決定他們的認知、思想、情感以及公開行為的程度。它藉由組織成員的共享歷史和期望,以及他們之間的社會互動的產出所形成。”

Schein(1992)承認,即便進行更為嚴謹深入地研究,我們也只能就企業文化的某些成分得出一些結論, 我們不可能理解企業文化的全部。 就如何了解和把握企業文化,Schein推薦了如下方法: 類似於心理醫生對待心理病人的重複的、臨床的方法。 值得一說的是,Shein的這種企業文化的研究手段迥異於那些流行管理雜誌鼓吹的各種時髦方法。

行為和價值觀都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例如,銀行可能有一種固有的假設,即顧客期望他們的錢能以高度嚴格的方式來管理。反之,廣告公司則可能假設它的顧客要求一個富有挑戰性和創造性的環境,他們甚至敢向聖牛提出疑問。

許多企業還沒完全意識到,僅僅變更決策制定結構,並不會使決策制定的過程發生變化,除非企業文化也發生相應的改變。換句話說,在一個過去實行等級制的企業中,倘若文化還紮根於原來的那種命令加控制的體制,就很難授權他人制定一些決策。

另外,假如員工發現企業口頭上的變化與實際的財務舉動相矛盾,諸如拿不出額外的錢進行培訓,或不肯出錢支持員工為滿足顧客需要自主決策等,那么他們很快就會斷定,企業根本沒發生任何變化。

如果員工的親身經驗告訴他們,管理並不象教科書上所說的那樣,如老闆不肯把制定決策的權力授予他們,等等,員工就會繼續對決策抱著無動於衷的態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