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姜

沙姜

沙姜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性耐旱耐瘠怕浸。南盛耕地多屬黑泥田,含碳質多,鬆軟疏水,宜於沙姜生長。 多為圓形或近圓形的橫切片,直徑1~2cm,厚0.3~0.5cm。外皮淺褐色或黃褐色,皺縮,有的有根痕或殘存鬚根;切面類白色,粉性,常鼓凸。質脆,易折斷。氣香特異,味辛辣。功能主治行氣溫中,消食,止痛。用於胸膈脹滿,脘腹冷痛,飲食不消。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沙姜 沙姜

一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塊狀根莖,單生或數枚連線,淡綠色或綠白色,芳香,根粗壯。無地上莖。葉2枚,幾無柄,平臥地面上;圓形或闊卵形,長8~15厘米,寬5~12厘米,先端急尖或近鈍形,基部闊楔形或圓形,質薄,綠色,有時葉緣及尖端有紫色渲染;葉脈10~12條;葉柄下延成鞘,長1~5厘米。穗狀花序自葉鞘中出生,具花4~12朵,芳香;苞片披針形,綠色,長約2.5厘米,花萼與苞片等長;花冠管細長,長2.5~3厘米;花冠裂片狹披針形,白色,長1.2~1.5厘米;唇瓣闊大,徑約2.5厘米,中部深裂,2裂瓣頂端各微凹白色,喉部紫紅色;側生的退化雄蕊花瓣狀,倒卵形,白色,長約1.2厘米;藥隔寬,頂部與方形冠筒連生;子房下位,3室,花柱細長,基部具二細長棒狀附屬物,柱頭盤狀,具緣毛。果實為蒴果。花期8~9月。

分布範圍

沙姜 沙姜

產地:廣西、雲南、廣東、台灣、海南

主要價值

名稱:沙姜

曬乾的沙姜 曬乾的沙姜

又名:山萘

類別:溫里藥

拼音:Shān Nài

拉丁:Rhizoma Kaempferiae

別名:三奈子(《海上方》),三賴(《品匯精要》),三柰、山辣(《綱目》),三藾(《南越筆記》),沙姜(《嶺南採藥錄》)

沙姜花 沙姜花

姜科植物山柰的根莖。12月至次年3月間,地上莖枯萎時,挖取二年生的根莖,洗去泥土,橫切成片。用硫黃煙燻1天后,鋪在竹蓆上曬乾。切忌火烘,否則變成黑色,缺乏香氣。

乾燥根莖為圓形或近圓形的厚片,直徑1.5~2厘米,厚2~6毫米。外皮紅棕色,皺縮,有時可見根痕、鱗葉殘痕及環紋.斷面灰白色,富於粉質,光滑而細膩,略凸起,而外皮皺縮,習稱縮皮凸肉。質脆,易折斷。氣芳香,略同樟腦;味辛辣(但與姜味不同)。以色白、粉性足、飽滿、氣濃厚而辣味強者為佳。

炮製

冬季採挖。洗淨,除去鬚根,切片,曬乾。

性味歸經

性味歸經:溫;辛;歸胃經

沙姜菜 沙姜菜

①《品匯精要》:味辛,性溫,無毒。

②《本草匯言》:味辛甘,性溫,無毒。

③《本草匯言》:入足陽明、太陰、厥陰經。

④《本草再新》:入心、脾、腎三經。

功能主治

沙姜菜 沙姜菜

溫中,消食,止痛。治心腹冷痛,停食不化,跌打損傷,牙痛。用於胸隔脹滿,脘腹冷痛。飲食不消。

①《品匯精要》:辟穢氣;為末擦牙,祛風止痛及牙宣口臭。

②《綱目》:暖中,辟瘴癘惡氣。治心腹冷氣痛,寒濕霍亂,風蟲牙痛。

③《本草匯言》:治停食不化,一切寒中諸證。

④《嶺南採藥錄》:治跌打傷,又能消腫。治骨哽,以之和赤芍、威靈仙等分,水煎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0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搗敷;或搐鼻。

注意事項

陰虛血虧及胃有鬱火者禁服。

食療作用

沙姜味辛、性溫,入胃經;

沙姜豬手 沙姜豬手

有溫中散寒,開胃消食,理氣止痛的功效;

適宜胃寒之人心腹冷痛,腸鳴腹瀉者,納谷不香,不思飲食,或停食不化之人食用。

《本草綱目》:“暖中,辟瘴癘惡氣,治心腹冷痛,寒濕霍亂。”,《本草匯言》:“治停食不化,一切寒中諸證。”

附方

①治心腹冷痛:山柰、丁香、當歸、甘草等分。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瀕湖集簡方》)

②治一切牙痛:山柰子二錢(用面裹煨熱),麝香半錢。為細末,每用三字,口噙溫水,隨牙痛處一邊鼻內搐之,漱水吐去,便可。(《海上方》麝香一字散)

③治風蟲牙痛:肥皂一個,去穰,內入三賴、甘松各三分,花椒、鹽不拘多少,以塞肥皂滿為度,用麵包,煉紅,取研為末,每日擦牙。(《攝生眾妙方》)

中國沙姜之鄉

沙姜雞 沙姜雞

沙姜又稱山萘,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性耐旱耐瘠怕浸。南盛耕地多屬黑泥田,含碳質多,鬆軟疏水,宜於沙姜生長。

南盛位於中國正南部,隸屬廣東省化州市,自然和氣候天氣正好適宜栽種沙姜,南盛所出產的沙姜最為優質,其沙姜呈褐色,略帶光澤,經曬不癟,皮薄肉厚,質脆肉嫩,味辛辣帶甜,含姜辣素高,具有化痰行氣,消食開胃,健脾消水去濕和防疫等功效。據父老傳說,清光緒年間,化州及鄰縣瘟流行,南盛一帶村民食沙姜以防,得免疫病,四境賴以安寧。此外,南盛水姜與本地名餚“白切雞”伴食,香而不膩,饒有風味。酒樓飯莊及居民家庭估白切雞均以沙姜作主要佐料,相沿成習。又本地廚師調味用的香料粉,多以南盛沙姜作配料,菜餚特別美味可口。

沙姜雞 沙姜雞

南盛種沙姜有200多年歷史,始種地蒲山,當時僅數十畝。以後,沙姜的套用日廣。不僅可作調味品,還可入藥治病,種植面積遂不斷擴大,清末發展到500多畝。民國期間。南盛沙姜的種植面積由蒲山擴展到謝村、山尾和樂塘一帶,年種姜千餘畝。每逢沙姜(乾薑片)上市季節,南盛圩不少商號一秤收購,運往廣西、雲南和華中、華北等地銷售。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重視沙姜生產,總結交流種姜經驗,推廣沙姜良種。同時,商業部門設點收購,促進了沙姜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全公社年種植沙姜3000畝左右,畝產高達2噸。以後,隨著南盛引鑒水利工程的興修和配套完善,夏季積水田多,不利沙姜的生產,再加上當時出現“重糧輕錢”的傾向,以致沙姜種植面積下降。1988年全區(鎮)種沙姜在200畝左右,總產300多噸。

沙姜第一鎮

雙滘鎮是廣東省陽春市的一個鎮。近年來,雙滘鎮以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發展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積極引導農民民眾大力發展沙姜種植,加快農業產業進程,紮實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雙滘鎮種植沙姜具有悠久的歷史,從上世紀80年代,該鎮就已有農戶零星種植,只是由於受小農經濟的影響,一度難於形成較大規模。直到近幾年,該鎮委鎮府認真按照市政府提出“一鄉一品”的發展戰略,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解決“三農”最迫切的問題出發,結合當地實際,以市場為導向,積極調整最佳化產業、品種結構和布局,確立了具有雙滘地方特色的沙姜種植業地位,從而使沙姜種植形成一定規模。

該鎮充分利用沙姜種植具有良好經濟效益和民眾基礎兩方面的有利條件,始終把它當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心工作來抓。首先成立了沙姜協會,由鎮委書記擔任會長,副會長由具有豐富沙姜種植經驗的兩名村幹部和兩名種植大戶擔任,同時聘請省農科院教授、市農業局及科技局的專家為名譽會長,定期召集沙姜種植大戶進行參觀學習和經驗交流,向廣大農戶提供沙姜種植技術,切實解決沙姜田間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難題。其次是健全沙姜種植服務體系,由鎮長擔任總指揮,分管農業的副鎮長任副總指揮,成員從鎮農辦和農科站抽調精幹人員組成。辦公室設在鎮農辦,由農科站站長任主任,主要負責為農民提供沙姜種植的產前、產中、產後等服務。一是做好產前備耕以及肥料、種子等生產資料的供應;二是協助沙姜協會向農民提供防治病蟲害方面的技術指導,鼓勵農戶利用遮光技術提高沙姜產量;三是收集供求信息,聯繫銷路,為沙姜產品流通提供方便。通過深入細緻的工作,該鎮建立起比較完善的農業服務體系,確保沙姜產品種有所出、收有所成、產有所值,大大提高了農民種植沙姜的積極性。

為了使廣大農民能夠自覺調出土地種植沙姜,該鎮精心地與當地農民算了一筆帳。按現在行情,每公斤生薑大概賣3-4元,按每畝產量1000-1500公斤計算,種植沙姜每畝產值為3000-6000元,而且沙姜屬粗生易長作物,水田、旱地均可種植,技術要求不高,投入少,產值大,所以適宜大規模種植。通過這樣的宣傳發動,等於給全鎮農民吃了一顆定心丸,使其明白種植沙姜比種植其他作物效益高的道理。目前,該鎮近九成農戶都種植沙姜, 種植面積達11860畝,其中連片種植5畝以上的有15個村,黃江村還成為鎮沙姜產品加工銷售第一村,全村有乾薑加工戶287戶,年加工生產沙姜乾達0.6萬噸, 產值達7000多萬元

在加強領導和宣傳發動的基礎上,該鎮還通過建立示範片帶動全鎮農民種植沙姜。一是建立領導幹部種植示範點,要求每個鎮班子成員掛點到具體村委會種植3-5畝沙姜,起到帶動其他農戶廣泛種植的作用。二是建立沙姜種植示範片,形成規模化管理。2006年,鎮規劃從永水至黃江公路沿線劃出300畝土地連片種植沙姜,通過爭取上級有關部門專項資金支持,用於聘請省農技專家臨場指導,實現沙姜種植無菌化和遮光式的技術管理。二是利用沙姜藥用價值高的特點,建立沙姜產品加工示範基地。主要以黃江村為依託,不斷改進沙姜粗加工技術,加強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合作,研發沙姜系列產品,提高其附加值。三是積極扶持沙姜種植和加工銷售大戶,如永水村賴世初投入6000多元種植4畝,黃沙村龍邦耀投入1萬多元種植8畝,黃江村目前有兩戶成為百萬產值的沙姜銷售大戶。

在大力發展沙姜生產的同時,該鎮注重產後銷售服務工作。投入20多萬元,鋪設8000平方米鮮姜交易市場,改造黃江乾薑交易市場,同時改造農村硬底化公路80多公里,大大方便民眾的鮮姜和乾薑的交易、流通,有力促進該鎮沙姜的生產發展。雙滘沙姜大鎮聞名全國各地,據統計,每年全國各地到雙滘購銷沙姜的客商5000人次,鮮、乾薑交易量10000噸以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