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頓 降E大調協奏曲
Franz Joseph Haydn 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1732-1809)[奧]
第一樂章 快板,降E大調,4/4拍子。 呈示部的第一主題由第一小提琴呈示,接著以全合奏方式來結束第一主題。然後出現下行的第二主題,旋即進入全合奏的終結樂句,簡潔明了。主奏呈示部是由主奏小號重新吹奏的第一主題開始的。
第二樂章 行板,降A大調,6/8拍子。 首先由弦樂器奏出西西里舞曲節奏的主要主題,主奏小號跟著重複一次。在本樂章中,小號與全樂隊交相輝映,而造成調性的變化。
第三樂章 快板,降E大調,2/4拍子,兩個主題迴旋奏鳴曲形式。 三個弦樂器合奏主題,接著由全樂隊重複主題一次,然後樂曲轉為第二主題,藉著很起勁的樂句來結束樂隊呈示部。接著由主奏小號輕鬆地吹奏出歡快樂觀的主題,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旋律,主奏小號在高音區奏出嘹亮的音色,充分發揮出這一樂器的特色。結尾再現第一主題,直接把樂曲帶進終結部。
胡梅爾 降E大調協奏曲
JOHANN NEPOMUK HUMMEL 約翰.內波姆克.胡梅爾(1778-1837) [奧]
小號在諸多銅管樂器中具有非凡的表現力,在巴洛克時期以及古典主義時期,有許多著名的作曲家以小號為主角譜寫了不少優秀作品。胡梅爾的E大調協奏曲,與大名鼎鼎的海頓小號協奏曲相比絲毫不顯遜色,充滿著古典主義時期特有的明朗、幽默以及優美氣質.胡梅爾是與海頓、莫扎特同時期的奧地利作曲家,同時也是出色的鋼琴演奏家、指揮家以及音樂教授。正是因為出於對海頓小號協奏曲的喜愛,從而在其影響下,胡梅爾於1803年12月8日在萊比錫完成了自己《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不過這首協奏曲後來被人們演奏時,都習慣於提高半個音,由此而變成了E大調。因為這樣的話音色可以更明亮,演奏起來也更方便,容易產生好的演出效果。海頓是以當時改進的活塞型小號為基礎,寫下了自己傳世的小號協奏曲。實際上胡梅爾也是這樣,因此兩部相繼問世的作品在篇幅、風格等方面都有著許多相似的地方,被譽為古典小號作品中的一對姐妹花.不過胡梅爾的名聲顯然不如海頓那樣顯赫,所以他的這部協奏曲並沒有取得應有的成功,作品沉寂了一百多年後直到1958年才由上世紀另一位優秀的小號獨奏家Armando Ghitala進行了首演,並一舉以作品本身出色的表現力獲得了在古典音樂界應有的重要地位。
協奏曲共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用古典奏鳴曲式寫成。第一主題開始帶有嘹亮號角的特色,六小節之後,轉為抒情。副題歡快活潑。
第二樂章:慢板。曲調優美,帶有歌唱性特色
第三樂章:快板。用迴旋曲式寫成,情緒明朗,帶有歡樂的氣氛,它推出了全曲的高潮,同時,也發揮了小號雙吐等快速演奏的技巧。最後,樂曲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阿魯秋年 小號協奏曲
Alexander Arutiunian 亞歷山大· 阿魯秋年(1920- )[亞美尼亞]
這部總長16分鐘的作品是連續的三段,第一段輝煌壯闊,第二段婀娜多姿,第三段熱烈奔放,有人說這是描寫了亞美尼亞騎兵在外征戰,但第二樂章加了弱音器的小號像豎笛般獨白,弦樂隊像秋蟬般嘶鳴,不禁讓人如痴如醉,浮想聯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