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解
【出處】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戰國策·秦策二》
【結構】緊縮式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費地有一個與曾參同名的人在外殺了人,有好事者跑到曾參的母親那裡說:“曾參殺了人。”曾母回答說:“我兒不會殺人。”照常織布。沒多久又有兩人跑來誤傳曾參殺了人,這時曾母害怕,就投杼逾牆而走。
【成語示列】然而三告投杼,賢母生疑。千夫所指,無疾而死。魯迅《書信集·致李康中》
以“三告投杼”比喻流三夫之言泛指經過多人傳播的流言
【近義詞】三人成虎、眾口鑠金、道聽途說、無中生有
【反義詞】眼見為實
成語解釋
比喻流言數傳能使人信而轉疑。
原文
甘茂曰:“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親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傾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傾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賢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適二三人,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聽也,請與子盟。”於是與之盟於息壤。(《戰國策.秦策二》)
翻譯
甘茂說:“從前,曾子住在費城,費城有個與曾子姓名相同的人殺了人。有人就去告訴曾子的母親說:‘曾參殺人了。’曾子母親回答說:‘我兒子是不會殺人的。’她依舊在織帛。過了一會兒,又有個人告訴說:‘曾參殺人了。’曾子母親還依舊在織帛。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個人告訴說:‘曾參殺人了。’曾子母親害怕了,扔下梭子越牆逃跑了。像曾子這樣賢德的人,他的母親對他這樣信任,但是接連有三個人說他殺人了,就連慈愛的母親也不相信他的兒子了。現在我的賢德不如曾子,而大王對我的信任又比不上曾子的母親,況且懷疑我的又不止三個人,所以我害怕大王因聽到有人說我的壞話也會扔下梭子跑掉呢。”秦武王說:“我不會聽信那些沒有根據的話,讓我們訂立盟誓吧。”於是,秦武王與甘茂在息壤立下了盟誓。
翻譯
尚:照樣(像原來一樣)
走:逃跑
盟:訂立盟約
處:居住
杼:織布梭子
王:指秦武王
頃之:一會兒
逾:越過
走:逃跑
感受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流言傳播多了,本來沒有的事情也能使人信以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