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吳村

三吳村,是中國的一個地名,位於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該村主種水稻,配種甘蔗、黃麻、花生、小麥等農作物。

基本信息

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江東鎮三吳村

三吳包括後吳、簟厝、礱臂崛三個自然村,村民皆吳姓,故稱三吳。昔日,這裡有後湖吳、安邊林、風圍後黃、月宮池吳、湖乾張、新湖吳和後謝7個自然村,統稱七社。後七村或並或散,已知清末已演變為後吳,簟厝,礱臂崛三個村落。3個自然村的吳姓來歷不同。後吳吳姓先祖吳千國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從福建梅州到此定居。簟厝吳姓先祖吳確守於明隆慶年間(1567-1572)從海陽縣登雲都的銀湖遷至新湖定居,因清末該村有四大富戶,用簟盛銀元,人稱四大簟,新湖因而演化為簟厝。礱臂崛因村前有一池塘,狀似礱臂,故稱。礱臂崛吳先祖於明末從福建莆田遷來。三吳村位於江東洲渚中部,北連洋光村,西連獨樹、上莊村,東鄰李處湖,與仙坪田村相望,南抵江東中學。村域面積約500畝,耕地面積約380畝,土質較好,適宜種植經濟作物。後吳村自先祖千國傳承至今17代,現全村113戶,人口496人。第11代時,成藐公有一子遷至圓山東南麓定居,形成現在的山門口村。又有一子遷至澄海東里開創基業。新湖村先祖確守公,原系銀湖村人,京考得中探花,因在銀湖村房族小而被人看不起,明正德五年(1510年)到江東創村,當時曾得官賜田地1000畝,傳承至今22代,現全村67戶,人口311人。先祖創鄉時,於村前池塘繞池種了八棵榕樹(當地稱為成樹),至今已近500年,大榕樹還枝葉繁茂,四季常綠,成為新湖村的特色標誌。礱臂崛村自先祖南庭公創村,傳承至今13代,現全村30戶,人口126人。三吳村村民多以農為主,主種水稻,配種甘蔗、黃麻、花生、小麥等。改革開放以來,村民主要種植蔬菜、玉米和培育農作物種子。工副業生產較為單薄。昔時婦女都從事抽紗,刺繡等手工工藝。1980年以後,辦起三家小規模服裝廠,從業人員約300人,主要從事來料加工。2005年村民人均純收入4189元。三吳村從古到今都重視教育。昔時,各自然村斷斷續續辦過私塾。1935年,三個村合辦較有規模的學堂,後辦為國小。地址在後吳村的祠堂。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村里國小合併到東洲國小。1964年東洲國小又拆為東光、仙坪田、三吳三所國小。三吳國小辦在後吳祠堂。1997年下半年,村管理區領導一班人,看到校舍已不能適應日益發展的教育形勢的需要,決定建設新校舍,經多方集資,於1998年3月建成樓房式教學樓一座,二層六間教室,建築面積約450平方米。管理區原有辦公樓一座也作為學校辦公樓和教師用房。2005年,學校有6個教學班,學生約120人,教師8人。1980年以來,全村已有大學畢業生29人。他們都從事各項工作。有的頗有成就,吳煥亮父女就是其中之一:吳煥亮1983年任正團級軍官,1986年至1997年任佛山石灣區委副書記,紀委書記,1998年任佛山市政協常委至退休。其女吳戎倩獲華南師範大學法學學位和華中科技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位。新中國成立後,三吳村文化活動都很活躍。1950年,村私塾教師辜先生會編劇,村民吳錫炎,吳錫泉,吳欽裕等人帶頭自發組織起業餘潮劇社,演出潮劇。參加劇社人員不計報酬,憑一股熱情進行業餘排練,多次在村里演出,引了周邊很多村民前來觀看。1952年以後,到江東的謝渡村前溪村東洲村獨樹村等大村演出,好評連聲。1953年曾到浮洋的塘東村參加三個劇社的比賽演出獲獎旗一面。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由學校主辦的文藝宣傳隊,也是以原劇社一些老演員為基礎組建起來的,演出水平也較高。村民組織起來的弦樂組,鑼鼓隊,也都經常開展活動。鑼鼓隊在每年春節和元宵節都舉行文化遊行。村自辦廣播設備一套。村里至今還保存原著名的三正順潮劇團的戲囊2隻。村里衛生工作向來良好。村有保健站,設有預防控制流行性疾病的專門機構,配備專人負責。2005年有60%的村民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村里設立清潔衛生專業隊伍,村前村後,大道小巷都整潔衛生。三吳村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鬥爭傳統。1993年潮州市人民政府審定三吳村為解放戰爭游擊根據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